摘要:前段时间,山东籍退伍老兵王瀚向我询问崆峒区七里店、八里桥的名称来源。他曾于1986年在平凉当兵,对第二故乡平凉有着深厚感情,经常发表一些关于平凉过往的文章资料。
泾河川里的驿站历史文化
前段时间,山东籍退伍老兵王瀚向我询问崆峒区七里店、八里桥的名称来源。他曾于1986年在平凉当兵,对第二故乡平凉有着深厚感情,经常发表一些关于平凉过往的文章资料。
我们知道,七里店位于平凉城东,八里桥位于平凉城西,那么具体以那儿为出发点算七里和八里,我心中也没特别中肯的答案。
于是,我在网上发起了平凉历史大家谈话题——七里店,八里桥起点在哪里?应该从哪里算起?吸引上千人阅读关注,大家众说纷纭。
据说七里店地名始于明代,历史上是一个商旅歇脚、骡马补给的民间服务站点,非官方驿站,因此被称为“店”。
八里桥1938年3月24日开工,全国著名公路工程专家赵相康题写了桥名,石雕后镶于两侧栏中央,又立了石碑。大桥服役70余年,是平凉历史寿命最长的一座公路桥梁。
有人说七里店从盘旋路起,八里桥从汽车西站起。
也有人说,七里店和八里桥从定北路算起。
还有人说,七里店和八里桥是从老广场韩王府老县衙算起。
此外,崆峒区地名中有三里塬,五里铺,十里铺、四十里铺……等地名。随后,我看到秦玉龙老师写了一篇文章《七里店八里桥十里铺四十里铺地名由来与里程起点之谜》。文中运用文献,指出“明代《洪武礼制》明确各府铺舍以城门为始,形成制度性规定。清乾隆《钦定户部则例》要求各省铺递程途,均自城门起算。”秦老师从西门坡至八里桥,亲自用导航地图测距,到八里桥头约4.3公里。
由此可知,不论是七里店,八里桥,还是三里塬,四十里铺,均是以古时城门为起点算的距离。所以我们考虑这类问题时不能以现在的城区来算。另外一点就是古时算出的里程是一个近似大约数,而不是一个绝对数值。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陕甘两省分开,平凉改属甘肃布政使司。也就是说在清康熙年间,平凉从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成为甘肃的一部分。此前,平凉长期与陕西联系紧密,作为边关重地,起到了拱卫三秦的军事保障。泾河川道如同从西安伸出的一把长长的匕首,直指陇山关外。明代设置“陕西苑马寺”于平凉,有马坊、马道门旧地名遗存。作为训练战马基地和粮草兵源基地以及沿边修建堡寨防线,历史上长期是经略西域的大后方。秦始皇第一次巡游,选择了陇原,特别是今天的平凉,登崆峒祭拜黄帝意义重大。泾河川道又如同一条举世无双的黄金通道,连接起中原与西域,通向了世界三大文明古国地区……播撒下了神话与历史的火种。伏羲女娲的传说、黄帝问道的历史、王母故里的故事、泾河龙王的神话……。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例如崆峒道源文化,泾川佛教石窟文化等等,成为多民族聚集区,夯实了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的基础。
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以及重要的战略交通要道,崆峒区的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四十里铺、白水驿、马莲铺、花所等地名的由来与古丝绸之路密切相关。丝绸之路就是由一个个驿站连接起来的,有了驿站提供的休养,丝绸之路才有基本通行条件和安全保障。居延汉简的出土,记载了泾河川道驿站里程和相互关联情况,表明二千年前,本地区已经有了运行成熟、设置完整的驿站。到了明代,驿站的发展达到了鼎盛。
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四十里铺,这些地名中的“铺”指古代的交通站点,数字表示距离平凉城的里程。例如,十里铺距离平凉城东门十里,二十里铺则二十里。众多的铺点为往来驮队和官员提供休息和补给,也同时证明了,北丝绸之路平凉段的繁忙程度。让人不由得回想起泾河川里古道西风、驼铃声响的遥远时光……。
(上图为白水寺西关牌坊、店坊)
白水以“泉驿”命名,与当地的充沛泉水有关。有六月六泉,龙王泉,胡家泉,新庄泉,筛子泉,关帝庙泉、灵湫寺泉。“驿”指驿站,是古代传递文书和提供住宿的场所。《清一统志·泾州》:白水驿“有驿丞”。驿站有马6匹、驴16头。有“马壕”旧地名遗存,白水村王家坝头一带店坊林立,南来北往驮队多在此住宿休息。传说白水寺是唐朝时“北丝稠之路”的一个重要集镇,寺山上下佛教寺庙众多,香火旺盛。明初,又造了一座“土城”,东西全长1000米,南北宽500米,城门砖砌高10米。白水城南面涧沟河畔有烽台山,从军事上两者可以相互照应。在明代时,请山西匠人前来修建规模宏大、占地数十亩的关帝庙,印证其作为驿站的历史地位。成为长安至甘,宁,青,新四省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枢纽。清末外交、文坛的风云人物张荫桓前往新疆途中路过白水驿写《白水驿》一首,其中诗句有:“古驿千山里……土炕烧烟赭,神丛画壁红……比邻惟戍卒。”
(上图白水周边交通以及文化遗址分布)
马莲铺名称中的“马莲”指马莲花或马莲山形特征,“铺”指的是小型驿站。花所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站点,规模上更小,功能与其他驿站相似。提供休息和补给,确保长途旅行的顺利进行。
驿站有驻军,比如白水驿曾有刘军门驻扎,民国时有团部。而铺仅有驿夫。后因交通需求,山西大槐树移民逐渐前来定居,慢慢形成村落。随着人口增加,部分递铺发展为集镇,如四十里铺。四十里铺位于崆峒区东约20公里处,是典型的“驿站型集镇”,至今仍是本区域交通节点。此外还有花家庄,也就是现在的花所镇。
驿、铺、所,这些地名反映了古代官方交通系统的分布状况,负责传递文书和信息,保障各地的联系,强化了边防。驿站和递铺地名大多定型于明清时期,见证了泾河川道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地理标志,同时展现了平凉作为陇东旱码头的繁荣与交流。其深厚历史,值得好好的研究。
来源:农民工文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