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和蚊子作战多年,虽偶占上风,但从未彻底取胜。人类工具箱里的宝贝层出不穷,但蚊子也自有进化优势加持。目前还没有哪种办法可以彻底消除蚊子的危害,气候变化又给这战争增添了许多变数。
蚊子不仅叮咬扰人,还因体内携带的病原体,成为所有动物中的“头号杀手”。
人类和蚊子作战多年,虽偶占上风,但从未彻底取胜。人类工具箱里的宝贝层出不穷,但蚊子也自有进化优势加持。目前还没有哪种办法可以彻底消除蚊子的危害,气候变化又给这战争增添了许多变数。
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在这场人类与蚊子的世纪大战中,究竟鹿死谁手。
当听闻巴西计划建造世界最大的蚊子工厂,每年生产50亿只蚊子时,很多人都难以置信。然而,中国广州早在多年前就已建成类似的蚊子工厂。蚊子工厂生产蚊子的目的,居然是为了防治蚊子,这一操作看似矛盾,背后却依托着先进的昆虫不育技术(SIT)。
SIT技术的原理是让雄蚊不育,随后将其释放到野外,与雌蚊进行交配,进而使后代失去生育能力,最终达到减少蚊虫数量,预防蚊媒传染病传播的效果。
实现雄蚊不育的方法丰富多样。传统的辐射照射技术,能够使雄蚊精子发生畸变,让后代无法正常生育。但这种方法存在明显弊端,它不仅会对雄蚊的非靶标基因造成突变,引发一系列副作用,还会使雄蚊在野外与野生雄蚊竞争交配的能力大幅下降,导致难以有效压制野生蚊虫种群数量。
近年来兴起的沃尔巴克氏体技术,在压制蚊虫种群数量方面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降低蚊虫传播病原体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但该技术需要持续大量地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这对产能要求极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基因修饰方法为蚊子防治开辟了新路径。通过将雄性决定基因转入雌蚊基因组,可使其转变为雄蚊。更为前沿的基因驱动技术,有望实现超孟德尔遗传,让后代几乎全部为雄蚊。不过,目前这项技术还不够成熟。
蚊子家族庞大,国际上已知的种类约有3000多种,我国已鉴定的也有300多种。但并非所有蚊子都会叮咬人类并传播疾病,真正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的,主要集中在按蚊、库蚊和伊蚊三属。
不同种类的蚊子,在口味和习性上有着显著差异。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因其身上黑白相间的斑纹,又被称为亚洲虎蚊。这种蚊子咬起人来异常凶猛,一旦锁定目标,便会穷追不舍,如同老虎捕猎一般,因此得名“Tiger Mosquito”。白纹伊蚊还是登革热、寨卡等多种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
蚊子吸血并非毫无规律可循。新陈代谢旺盛的人,如运动后大量出汗、呼吸急促的人,更容易吸引蚊子。这是因为他们会释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和特殊气味分子,而蚊子主要依靠嗅觉来寻找吸血目标,对这些物质极为敏感。患有皮肤病,如香港脚的人,因真菌产生的特殊气味,也容易成为蚊子的目标。
蚊子的视觉机制同样独特。研究发现,白纹伊蚊偏好黑白反差明显的物体,这与它们自身黑白相间的体色有关。它们的诱捕器通常设计为黑白颜色,以提高诱捕效果。白纹伊蚊对红色光敏感,喜欢在黄昏时分寻找黑色容器型小积水产卵。这是因为小积水反射的长波长红光,在远处就能被它们敏锐地捕捉到。
人类与蚊子的斗争历史悠久,自19世纪末发现蚊子是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后,便开始研发各种防治手段。
二战后,DDT的大规模使用在防控疟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当时,美军在越南战场上饱受疟疾困扰,为应对这一难题,研发出包括DDT在内的多种杀虫剂。战后,DDT因其广谱的杀虫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林业害虫防治。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DDT的弊端逐渐显现。它不仅会杀死害虫,还会对益虫造成伤害,破坏生态平衡。此外,DDT在环境中难以降解,会在生物体内积累,对鱼类、鸟类等生物造成严重危害,著名的《寂静的春天》就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揭示。
随着科技的发展,拟除虫菊酯类药物和药浸蚊帐等新型防治手段应运而生,再次有效控制了疟疾等蚊媒传染病的传播。但蚊子强大的适应能力使其很快对这些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大打折扣。
城市化进程对不同种类的蚊子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按蚊主要栖息在稻田等大中型水体附近,随着城市的扩张,稻田逐渐消失,按蚊的生存空间也日益减少。以广州为例,如今在市区已很难见到按蚊的身影,只有在偏远的城乡结合部,靠近稻田和牲畜圈的地方,才能偶尔发现它们的踪迹。
与之相反,白纹伊蚊却在城市中找到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城市绿化的普及、快餐盒和瓶装水的大量使用,为白纹伊蚊提供了丰富的容器型小积水,成为它们理想的繁殖场所。城市的热岛效应使温度升高,缩短了白纹伊蚊的生长发育周期,延长了其寿命。据调查,广州市区白纹伊蚊的种群密度和寿命,都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气候变化也在改变蚊子的分布范围,登革热等疾病有向北方地区扩散的趋势,2017年山东济宁市出现的登革热本地流行,就是一个警示。
登革热是一种古老而又危害严重的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等叮咬传播。
感染登革热后,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度以上,同时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这也是其名字的由来,在西班牙语中,登革热一词形容患者因疼痛而呈现出的特殊体态。
患者还会出现红疹等症状。多数轻型登革热患者,经过对症治疗,一两周内便可自愈。但重症登革热患者可能会出现中隔出血热,导致广泛的内脏和脑部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如今,登革热在全球128个国家流行,每年约有4亿人面临感染风险,数万人因此失去生命。在中国,登革热已取代疟疾,成为头号蚊媒传染病。近年来,广东等地登革热的发病时间提前,病例数量增加,防控形势愈发严峻。
尽管蚊子给人类带来了诸多困扰,但要彻底消灭它们并非易事。蚊子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1亿多年,拥有强大的适应和进化能力。人类每研发出一种新的防治方法,蚊子往往能迅速产生抗性。因此,将传播疾病的蚊子控制在不足以危害人类的程度,或许是更现实的目标。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防蚊行动中,及时清理生活环境中的积水,减少蚊子的繁殖场所;使用有效的防蚊产品,保护自己免受叮咬。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有望在这场人蚊大战中取得胜利,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
来源:波波百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