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久前,组织上找到时任南京工作部部长的陈修良谈话,告诉她,国民党军队已经开始进攻华中地区,决定撤销南京工作部,成立南京市委,由她担任南京地下市委书记。
1946年春天,陈修良站在华中分局驻地的窗前,目光越过重重山峦,望向了长江对岸的南京城。
此时国共内战一触即发,南京作为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宛如一座戒备森严的铁桶。
不久前,组织上找到时任南京工作部部长的陈修良谈话,告诉她,国民党军队已经开始进攻华中地区,决定撤销南京工作部,成立南京市委,由她担任南京地下市委书记。
这是一项艰巨且危险的任务,陈修良心里很清楚,南京市党组织遭到八次破坏,八任市委书记都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其中一位还是她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
丈夫沙文汉满心担忧,声音里透着焦虑:“南京城特务众多,一些叛徒多在南京特务机关,他们都认识你,万一落入他们之手……”
陈修良轻轻握住丈夫的手,坚定的说道:“我都明白,但组织信任我,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我不能退缩。”
沙文汉望着妻子,良久,含泪吟诗为她壮行:“男儿一世当横行,巾帼岂无翻海鲸?欲得虎儿须入穴,如今虎穴是金陵!”
陈修良出身宁波的富商家庭,自幼接受过良好教育,本可以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然而时代的洪流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她投身革命,18岁那年就踏上了这条充满荆棘与挑战的道路。20岁时,陈修良光荣入党,还给向警予当过秘书。
此后她又前往苏联学习,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陈修良化名“张太太”,精心伪装成一位阔太太。她头戴珍珠发饰,身着华丽的绸缎旗袍,手腕上戴着翠绿的翡翠镯子,举手投足间尽显雍容华贵。
她频繁出入南京最高档的茶楼戏院,和国民党军政要员的眷属们谈笑风生,巧妙地融入了这个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
有一次在夫子庙听戏时,陈修良一边优雅地嗑着瓜子,一边不动声色地听着旁边国民党海军司令部参谋的闲聊。
几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就让她捕捉到了关键信息。当晚,她便把国民党的长江布防图秘密送到了江北,为党组织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情报。
陈修良知道要在南京站稳脚跟,建立起有效的情报网络,必须依靠各行各业的力量。她把地下党员分散到了各个角落。
教师在学校里传播进步思想,黄包车夫穿梭在大街小巷,成了流动的情报员,他们用双脚丈量着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将收集到的情报迅速传递。
甚至连总统府的清洁工也在陈修良的努力下,发展成了眼线。
1947年,中华路一家名为“华德电料行”的店铺悄然开业。这家店铺表面上售卖收音机零件,生意看似不温不火,实际上是陈修良策反军官的秘密据点。
在这里,地下党员们巧妙地和国民党军官接触,耐心地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他们的支持和起义。
1948年深秋,南京城的局势愈发紧张。陈修良收到了一份重要情报:国民党空军轰炸机大队飞行员俞渤对内战产生动摇,时常流露出对现状的不满。
这个消息让陈修良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她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陈修良亲自部署策反计划,通过可靠的中间人,把一本《新民主主义论》悄悄传递给了俞渤。随后,她又精心安排了一次秘密会面,地点选在一个隐蔽的小茶馆。
茶馆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陈修良与俞渤相对而坐,轻声交谈。陈修良言辞恳切,向俞渤讲述着共产党的理想和信念,描绘着未来新中国的美好蓝图,俞渤听得入神,心中的天平开始悄然倾斜。
12月16日夜,寒风凛冽,大校场机场一片寂静。俞渤、郝桂桥、周作舟等五人,登上了编号514的美制B-24轰炸机。
他们熟练地启动引擎,飞机缓缓滑向跑道,随后呼啸着冲向夜空。飞机掠过总统府上空时,俞渤果断下令投弹,“轰轰轰”三声巨响,三枚照明弹瞬间将夜空照亮,也炸响了国民党统治的恐惧。
蒋介石正在参加慰问和嘉奖飞行人员大会,听到爆炸声,吓得脸色惨白,当场吐血。
这次起义在国民党内部引发了强烈震动,也极大地鼓舞了地下党的士气。陈修良没有丝毫懈怠,迅速将目光投向了国民党海军。
1949年2月,她得知国民党海军重庆号巡洋舰准备起义的消息,心中涌起一阵激动。重庆号是国民党海军的王牌战舰,若能成功起义,无疑会给国民党海军致命一击。
陈修良决定亲自出马,她乔装打扮,避开特务的眼线,冒险潜入了下关码头。在昏暗的灯光下,她与舰长邓兆祥进行了长达三小时的密谈。
邓兆祥对国民党的腐败和倒行逆施早已深感不满,陈修良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陈修良言辞诚恳,承诺起义后“重庆号”将成为新中国海军的旗舰,为国家和人民发挥更大的作用。
邓兆祥被她的真诚和坚定所打动,最终下定决心起义。
2月25日凌晨,重庆号巡洋舰悄然升起白旗,缓缓驶离码头,向着解放区的方向破浪前行。
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了国民党海军史上最大规模的起义事件,也让蒋介石气得暴跳如雷。
4月20日,渡江战役的号角正式吹响,百万雄师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陈修良知道此时的每一个行动都关乎着战役的胜负和南京的解放。
她紧急指挥地下党控制下的南京轮渡公司,调集23艘货轮,连夜停靠浦口,为解放军渡江提供了重要的运输保障。
陈修良还积极动员长江渔民,组成了一支“渡江敢死队”。这些渔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长江边,对这里的水域了如指掌。
他们驾驶着渔船,穿梭在炮火纷飞的江面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解放军运送先头部队。
一位参与渡江的渔民回忆说:“陈先生亲自给我们发银元,她的眼神坚定而温和,对我们说这是为子孙后代打仗’,那一刻,我们都被她的话鼓舞了,什么都不怕了!”
1949年4月23日,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南京城的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兴奋交织的气息。国民党军队如丧家之犬,纷纷逃窜,整个城市陷入了混乱与恐慌之中。
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35军104师312团营长管玉泉,身先士卒,率领着部队冲进了总统府。
总统府内一片狼藉,文件散落一地,空气中还弥漫着纸张燃烧后的焦糊味。管玉泉在蒋介石的办公室里,发现了一堆尚未燃尽的文件,其中一份密电让他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密电上赫然写着:“若南京不保,炸毁电厂、水厂、铁路。”这个消息让管玉泉意识到,南京城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如果这些设施被炸毁,将会给南京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也会给解放军的接管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而此时陈修良正带领着地下党员们,和国民党特务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他们穿梭在狭窄的街道和阴暗的小巷中,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陈修良知道电厂是南京城的命脉所在,如果电厂被炸毁,后果不堪设想。她带领着地下党员们避开敌人的巡逻队,迅速向电厂逼近。
一路上,他们遭遇了多股国民党特务的阻击,但陈修良毫不畏惧,她冷静地指挥着大家,利用地形优势,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
最终他们成功地赶到了电厂,和守护电厂的工人一起,共同守护住了这座电力枢纽。
4月24日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总统府的屋顶上,给这座象征着旧时代的建筑带来了新的生机。陈修良带着整理好的国民党军政档案,来到了35军军部。
她步伐坚定,神情庄重,手中紧紧握着那些珍贵的档案,仿佛握着南京城的未来。何克希政委早已在军部等候,当他看到陈修良走进来时,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和敬佩。
他快步迎上前去,紧紧握住陈修良的手,激动地说:“陈修良同志,你辛苦了!我们终于胜利了!”
何克希政委接过陈修良手中的档案,小心翼翼地翻开。当他看到国民党京沪杭警备司令部的作战部署图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这份作战部署图详细地标注了国民党军队的兵力部署、火力配备以及防御工事等重要信息,对于解放军来说,这是一份价值连城的情报。
何克希政委抬起头,看着陈修良,感慨地说:“这些情报太重要了,它们让我们少牺牲了至少一个团的兵力!”
陈士榘司令员得知此事后,也对陈修良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紧紧握住陈修良的手,激动地说:“陈修良同志,你为解放南京立下了大功!”
新中国成立后,陈修良迎来了新的人生阶段。她历任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浙江省委宣传部代部长等重要职务,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83年,陈修良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她把珍藏多年的27封密电码本捐赠给了国家博物馆。
这些密电码本见证了她在隐蔽战线上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岁月,是她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的有力证明。
她希望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展示,让后人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承革命先辈们的精神。
1998年11月6日,陈修良在上海病逝,享年91岁。
临终前,她躺在病榻上,气息微弱。她对女儿说出了最后的嘱托:“不要给组织添麻烦,把我的藏书捐给学校。”
这位被称为“南京地下党之母”的传奇女性,用她的一生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她在黑暗中潜伏了二十年,在敌人的心脏地带建立起了情报网络,为南京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来源:大嘴巴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