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十八岁的她,自从老伴三年前因脑溢血突然离世后,身体健康就成了她生活中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儿子儿媳工作忙,孙子又上了寄宿初中,空荡荡的家里,只剩下她和对衰老、疾病与日俱增的恐惧。
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仅供娱乐阅读之用。
故事中的所有人物、事件、地点及情节均为作者虚构创作,如有雷同纯属扯淡。
本故事不代表任何现实生活中的个人或群体,也不针对任何特定事件或现象。
清晨六点半,天刚蒙蒙亮,张桂芬就已经在客厅里跟着电视做起了养生操。
六十八岁的她,自从老伴三年前因脑溢血突然离世后,身体健康就成了她生活中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儿子儿媳工作忙,孙子又上了寄宿初中,空荡荡的家里,只剩下她和对衰老、疾病与日俱增的恐惧。
电视里播放的是她最近迷上的一个养生节目,主持人笑容可掬,专家侃侃而谈。节目的末尾,屏幕上跳出一个二维码,主持人热情地号召观众扫描加入“名医在线健康交流群”,群内有专家免费答疑,还有各种健康福利。
张桂芬没多想,立刻拿起放在茶几上的老花镜和智能手机——这是儿子去年给她换的,教了好几遍才勉强学会用微信。她对准屏幕上的二维码扫了一下。
手机屏幕跳转,显示“申请加入‘张教授健康养生 VIP 交流群’”的提示。她点了“申请”。
几乎是秒通过。一个头像为穿着白大褂、看起来慈眉善目的老者的群聊出现在她的微信列表里。
【01】
刚一进群,张桂芬就被群里的“热闹”景象吸引了。
群成员有两百多人,昵称大多是“健康是福”、“平安就好”、“XX养生爱好者”之类的。群里消息不断刷新,有人分享养生心得,有人咨询健康问题,更多的是对群主——那位“张教授”的各种感谢和吹捧。
“感谢张教授!自从听了您的建议,我这老寒腿真的好多了!”
“张教授真是华佗在世!昨天我按照您说的方法按了按穴位,晚上睡觉踏实多了!”
“张教授讲的太好了!比医院那些就知道开药的医生强多了!”
群公告里写着:本群由京海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退休心脑血管专家张文博教授亲自创建并管理,旨在为广大中老年朋友提供免费、专业的健康咨询服务。禁止发广告,禁止闲聊与健康无关的话题。
看起来非常正规,而且“张教授”的名头也很响亮——京海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那可是全国顶尖的医院!
张桂芬心里一阵激动,感觉自己像是找到了组织。她也把自己最近总是头晕、失眠的问题在群里问了一下。
没过几分钟,一个昵称是“张教授助理-小雅”的人就主动加了她的微信好友。
“张阿姨您好,我是张教授的助理小雅。您的问题我看到了,张教授平时比较忙,群里咨询的人也多,怕信息被刷掉。您方便把您的具体情况跟我详细说一下吗?我整理好之后,会请张教授帮您看看。”小雅的头像是个笑容甜美的年轻女孩,说话语气非常客气。
张桂芬受宠若惊,连忙将自己的年龄、症状、以前看病的经历(吃过什么药、效果如何)都仔仔细细地告诉了小雅。她感觉这个小雅比医院导诊台那些不耐烦的小姑娘可贴心多了。
【02】
过了大概半天,小雅发来消息:“张阿姨,我把您的情况跟张教授汇报了。张教授说,您这情况属于典型的气血亏虚、脑供血不足,加上有点神经衰弱。光靠吃药效果不明显,而且是药三分毒,长期吃对肝肾也不好。他建议您采用一种更安全、更有效的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是什么呀?”张桂芬好奇地问。
“是一种叫做‘多功能脑循环光子治疗仪’的家用设备。”小雅发来几张仪器的图片,看起来像一个头盔,科技感十足,“这是张教授他们医院内部科研团队,结合了传统中医经络学和现代光子物理技术研发的最新成果,专门针对中老年人脑供血不足、失眠、头晕、记忆力下降等问题。每天戴上半个小时,就能有效改善脑部微循环,活化脑细胞,还没有任何副作用!”
听起来很高科技,也很神奇。但张桂芬还是有点疑虑:“这东西……得多少钱啊?医院里有吗?”
“阿姨,这可是内部科研成果,还没正式对市场销售呢!医院里肯定没有。张教授也是看您情况比较典型,才特别推荐给您的。价格嘛,确实不便宜,毕竟是高科技产品,原价要一万九千八。”小雅说道。
一万九千八?!张桂芬吓了一跳。这对她一个靠退休金过活的老人来说,可是一笔巨款!
“哎呀,太贵了,我可买不起……”她连忙回复。
“阿姨您别急嘛,”小雅立刻发来一个“安慰”的表情,“张教授也考虑到咱们普通老百姓的经济情况。他说,为了让更多有需要的人受益,他特意向研发中心申请了一批内部体验名额,可以享受一个巨大的优惠!只要……八千八百元!而且是货到付款,仪器送到您家,您验货没问题了再给钱!还赠送一年的专家跟踪指导服务!”
八千八?虽然还是贵,但比起近两万的原价,似乎优惠力度很大。而且“货到付款”听起来也比较安全。
小雅紧接着又发来几段其他“用户”使用治疗仪后“效果显著”的感谢视频,视频里的人声泪俱下,讲述着自己如何摆脱了多年的病痛折磨。她还把张桂芬拉进了一个规模小一点的“治疗仪体验分享群”,里面全是“真实用户”在分享使用心得,一片赞扬之声。
【03】
在小雅和群里各种“托儿”的轮番轰炸下,张桂芬原本坚定的心开始动摇了。
她太渴望健康了,太害怕像老伴那样突然倒下,给儿女添麻烦了。如果这个仪器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神奇,能解决她头晕失眠的问题,那八千八……咬咬牙,也不是完全拿不出来。她还有几万块的定期存款,是准备应急用的。
而且,群里的“张教授”时不时还会出来讲几句养生理论,引经据典,听起来非常专业,更加深了张桂fen对他的信任。小雅也一直非常耐心,有问必答,甚至主动打电话过来关心她的身体状况,比她亲儿子联系得都勤快。
这种被“专家”重视、被助理“关怀”的感觉,是她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的,让她在心理上对这个群体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
最终,在又一次被失眠折磨得整夜无眠后,张桂芬下定了决心。
她联系了小雅,表示愿意购买那台“多功能脑循环光子治疗仪”。
小雅立刻表现得非常高兴,说要帮她申请那个“内部体验名额”,并索要了她的姓名、电话和家庭住址,用于安排发货。
三天后,一个印着“XX科技健康公司”字样的快递包裹如期送到了张桂芬家。快递员表示需要当面验货并收取八千八百元的现金。
张桂芬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确实是一个看起来很崭新的、类似头盔的仪器,还有说明书、保修卡,包装得挺像回事。她简单看了一下,似乎没什么破损。想到小雅说的“验货没问题再给钱”,她便从早就准备好的信封里,将八千八百元现金(她特意去银行取的)交给了快递员。
快递员收了钱,留下签收单就匆匆离开了。
【04】
张桂芬兴奋地将那个“高科技”治疗仪拿进卧室,迫不及待地按照说明书开始试用。
仪器戴在头上有点沉,打开开关后,里面发出嗡嗡的轻响,还有一些微弱的红光闪烁。
她闭上眼睛,想象着那些神奇的光子正在改善她的脑循环,心里充满了期待。
半个小时后,她摘下仪器。感觉……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头似乎还是有点晕,嗡嗡声倒是让她耳朵有点不舒服。
也许是需要长期坚持才有效果吧?她这样安慰自己。
接下来的几天,张桂芬每天都按时使用治疗仪两次,早晚各半小时。她还积极地在那个“体验分享群”里提问,但发现之前那些热情分享的人似乎都不怎么说话了,回答她问题的,来来去去还是那个小雅和另外几个“老用户”,说辞也都是千篇一律的“要坚持”、“效果是慢慢体现的”、“心态要放轻松”。
而那个最大的“张教授VIP交流群”里,虽然依旧热闹,但张桂芬渐渐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里面除了吹捧张教授和分享一些来源不明的养生“秘方”外,几乎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可以验证的医学信息。而且,她注意到,群里似乎总有那么几个人在“互相配合”,一个人提出问题,另一个人就现身说法推荐某款产品或者疗法,然后就是一片附和赞扬之声。
更让她起疑的是,有一次她在群里问了一个关于降压药副作用的具体问题,希望能得到“张教授”的专业解答。结果等了半天,“张教授”没出现,反而是小雅私信她,含糊其辞地说“药物问题比较复杂,不建议在群里讨论”,然后又开始旁敲侧击地问她有没有兴趣了解一款他们内部推荐的、可以“辅助降压、减少药物依赖”的“量子能量手环”。
这套路…怎么感觉有点熟悉?
张桂芬突然想起儿子之前转给她看过的一篇关于“保健品诈骗”的文章,里面提到的很多手法,比如冒充专家、嘘寒问暖、建立信任、群体洗脑、推荐高价无效产品……似乎都和她经历的有些相似!
一个可怕的念头在她脑海中浮现:那个和蔼可亲的“张教授”,那个热情贴心的助理“小雅”,那个热闹非凡的“健康群”,还有她花八千八买回来的这个“高科技治疗仪”,会不会……从头到尾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05】
意识到自己被骗的那一刻,张桂芬感觉浑身的血液都凉了。
八千八百元!那几乎是她省吃俭用存下来的一半积蓄!就换回来这么个没用的塑料疙瘩?
愤怒、羞耻、还有深深的恐惧瞬间攫住了她。她想起了小雅那张甜美的头像,想起了“张教授”那些冠冕堂皇的讲座,想起了群里那些“感人肺腑”的分享……原来全都是假的!都是演给她看的戏!
她拿起那个所谓的“多功能脑循环光子治疗仪”,翻来覆去地看。做工粗糙,塑料感十足,上面连个像样的品牌标识和生产厂家信息都没有,只有一个模糊的英文缩写。这哪里是什么高科技产品?分明就是个成本可能只有几十块钱的三无产品!
她瘫坐在沙发上,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她气的不是钱,虽然钱很重要,她更气的是自己怎么就那么糊涂!那么容易相信别人!被人家几句好话、一点关心就哄得团团转!这要是让儿子知道了,该怎么看她?会不会觉得她老糊涂了,连这点事都拎不清?
不行!不能就这么算了!
哭了一会儿,张桂芬擦干眼泪,一股倔强劲儿涌了上来。她不能让这些骗子得意!她要报警!就算钱追不回来,也要让这些坏人受到惩罚!不能让他们再去骗别的老人!
但她又有些犹豫。直接报警?警察会管吗?证据够吗?她只有聊天记录、一个三无产品和一张快递签收单。那个“张教授”和“小雅”都是虚拟身份,钱是现金交易给了快递员……追踪起来恐怕很难。而且,万一惊动了骗子,他们在群里把自己踢出去,或者干脆解散群聊,那其他可能还在被骗的老人怎么办?
她看着手机微信里那几个依旧活跃的“健康群”,一个念头逐渐清晰起来。
【06】
她决定先不声张,继续潜伏在群里,收集更多证据,看看能不能找到其他受害者,或者摸清这个团伙更多的运作细节。
她强忍着恶心,继续在群里扮演着那个“虔诚的粉丝”,偶尔也附和几句,但不再主动提问或分享。她开始仔细观察群里的聊天内容,特别是那些积极推荐产品、分享“疗效”的核心成员。她发现这些人发言的模式很固定,经常互相配合,使用的案例和说辞也大同小异,而且他们几乎全天候在线,回复非常及时。这更加印证了她的猜测——这些人很可能就是骗子团伙内部的“托儿”。
她尝试着私下联系了几个看起来发言比较真实、也透露过购买意向的老人。起初对方都很警惕,但在她暗示自己也购买了某款产品、但感觉效果不明显,并表达了一些疑虑后,有两位老人终于向她吐露了实情。
一位姓李的阿姨,花了六千多买了一款号称能“净化血液、溶解血栓”的“负离子手环”,戴了快一个月,高血压一点没降。
另一位姓王的叔叔,更是花了近两万块,买了一台所谓的“量子富氢饮水机”,说是能“抗癌防衰老”,结果喝了一个月,除了心理安慰,身体没有任何改善,反而因为喝太多水,起夜更频繁了。
他们都和张桂芬一样,被群里的“专家”和“热心群友”洗脑,被各种“内部优惠”、“货到付款”诱惑,最终掏空了养老钱。意识到被骗后,他们也曾想过报警,但都因为怕丢人、怕麻烦,或者觉得钱追不回来而选择了沉默。
找到了“同盟”,张桂芬的底气足了很多。她把自己的想法——联合起来报警,提供更多证据——告诉了李阿姨和王叔叔。两位老人在她的鼓励下,也终于鼓起了勇气,决定一起揭发这个骗局。
【07】
她们收集了各自与“小雅”或其他“助理”的聊天记录截图、购买产品的照片、付款凭证(虽然张桂芬是现金,但李阿姨和王叔叔是通过微信或支付宝转账给某个私人账户的,这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流向线索),以及群里那些“托儿”的发言记录。
张桂芬还想起了一个关键细节:那个送货上门的快递员!虽然他只是负责送货收款,但或许能提供一些关于发货方或“XX科技健康公司”的线索。她仔细回忆着那个快递员的样貌特征和当时穿着的快递公司制服。
准备好这些材料后,张桂芬、李阿姨和王叔叔一起走进了离家最近的派出所。
接待她们的民警非常重视。听完三位老人的陈述,查看了她们带来的证据,民警立刻判断出这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微信群进行精准营销和诈骗的犯罪团伙。这种团伙通常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有负责引流拉人的、有扮演专家和助理进行洗脑推销的、有负责发货收款的,甚至还有专门负责处理售后投诉(通常是拖延和敷衍)的。
警方根据老人们提供的线索,迅速展开了调查。
通过对收款账户的追踪,警方发现资金很快被分散转移到了多个不同的个人账户,并被迅速取现或用于购买虚拟货币,增加了追查难度。
但通过对快递信息的反查,以及对那个冒牌“XX科技健康公司”注册信息的深挖(发现是个空壳公司),警方还是锁定了一个位于邻省某市的可疑仓库地址。
同时,技术部门对那个“张教授健康养生VIP交流群”和相关微信号进行了技术分析,确认了群内大量“活跃分子”实际上是由少数几个人操作的“水军”账号,其IP地址也指向了同一个区域。
【08】
掌握了充分证据后,警方决定收网。
专案组制定了周密的抓捕计划,在那个可疑仓库地址以及团伙成员可能聚集的几个窝点同时展开行动。
行动非常成功。警方当场抓获了包括扮演“张教授”、“小雅”以及其他核心成员在内的犯罪嫌疑人十余名,缴获了大量用于诈骗的三无“保健产品”、“治疗仪器”,以及大量伪造的宣传资料、话术脚本和作案手机、电脑等。
审讯结果令人震惊。这个团伙已经运作了近两年,通过各种渠道(如混入老年活动中心、与不良养生节目合作、甚至非法购买老年人信息等)将目标老人拉入精心设计的“健康群”,然后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渴望和对“专家”的盲信,层层设套,销售价格虚高、毫无疗效甚至可能有害的劣质产品,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万元,受害者遍布全国多地!
那个所谓的“张教授”,其实只是一个略懂一些中医皮毛、口才较好的无业人员,被团伙包装出来当“门面”。而助理“小雅”等人,则是经过专门话术培训的“业务员”。群里的热闹景象,完全是他们自导自演的结果。
至于张桂芬买的那个“治疗仪”,成本价不足一百元。
【结语】
案件的成功破获,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给众多沉迷于各种“健康群”的老年人敲响了警钟。张桂芬、李阿姨和王叔叔因为积极提供线索、配合警方行动,受到了表扬。虽然被骗的钱款因为已被挥霍和转移,只追回了一小部分,但能将这伙骗子绳之以法,她们觉得心里舒坦多了。
张桂芬的生活恢复了平静,但她的心态却悄然改变。她不再盲目相信网上的“专家”和各种“免费福利”,而是开始主动学习如何辨别信息真伪,也更愿意与儿子儿媳交流沟通。她还加入了社区的防诈骗宣传志愿者队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更多的老年朋友擦亮眼睛,守护好自己的养老钱和健康。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但也滋生了新的骗局。当温情脉脉的关怀和看似专业的建议,成为诱导消费、骗取钱财的工具时,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尤其对于信息辨别能力相对较弱的老年群体,除了他们自身的警惕,社会、家庭和相关部门又能做些什么?
你是否也曾被拉入过类似的“专家群”或“福利群”?你认为应该如何识别这类骗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
来源:刘老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