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末时期,社会混乱,流浪儿童随处可见。杨行密对此已经习以为常,然而,他注意到一个特别的孩子。这孩子的眉宇间透着一股难以言表的英气,让他感觉这个孩子与众不同。因此,他决定当场收养这个孩子为他的义子。
大唐乾宁二年,杨行密作为淮南节度使攻打濠州,成功拿下后,他在城中巡查时,偶然发现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
唐末时期,社会混乱,流浪儿童随处可见。杨行密对此已经习以为常,然而,他注意到一个特别的孩子。这孩子的眉宇间透着一股难以言表的英气,让他感觉这个孩子与众不同。因此,他决定当场收养这个孩子为他的义子。
在古代,收养义子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许多家庭因为没有儿子,所以会选择收养一个孩子作为自己的继嗣。但是,杨行密家里本来就有好多儿子,他还要收养义子,这让他的其他亲生儿子感到不满。特别是杨行密的大儿子杨渥,他内心很不满,但因为是父亲做的决定,他不敢公开反对,只能在背后为难那位义子。
再三遇到这种事,杨行密也感到十分困扰,最终只能做出决定,将那个流浪儿送给自己的亲信徐温作为养子。
徐知诰自小经历了流浪生活,这段经历让他学会了如何把握时机、进退得当。他把徐温当作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尊敬,这种真诚的态度也让徐温对他倍感亲切,对这个养子更是疼爱有加。
【01】
杨行密在天祐二年(9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去世,那时他已经成为了吴王。杨行密明白自己的长子杨渥可能无法威严地控制他手下的勇猛部将,所以他临死前托付了亲近的徐温和张颢,希望他们能帮助杨渥。
杨渥不愿被别人操控,于是迅速行动,信赖亲信,建立了一支全新的禁军卫队。他使宣州刺史王茂章离开,严惩了暗中谋反的淮南节度判官周隐,并将其处决。同时,他还将淮南节度副使刘威贬职,这些行动让他初步展现了强大的威严和掌控力。
明白地方已经稳定下来后,接下来应该慢慢处理身边权力过大的徐温和张颢。但是杨渥这个人很自信自己的武艺高强,选择了太过激的手段来压制他们。结果却是适得其反,让之前有点矛盾的这两个人竟然联合起来一起对抗他。幸好杨渥身边有一支忠诚的卫队保护,让徐温和张颢没有机会下手。
在公元907年四月的天祐四年,江西的割据势力钟传因病去世,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继承权大打出手。杨渥看到了这个机会,觉得这是个扩大自己势力的好时机,于是他立刻派出了自己的亲信秦斐去征战那些争夺继承权的钟氏子弟。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杨渥特派朱思勍、范师从、陈璠三位将领带领亲卫部队出征。一方面让他们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也期望他们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从而有机会提升职位。然而,这样的安排无疑给徐温和张颢提供了一个削弱杨渥势力的契机。
在军队还未抵达之际,徐温先行一步,派遣部将陈祐率快马急驰至秦裴所在地。陈祐告知秦裴,声称朱思勍等人已经谋反,需要立即就地诛杀。之后,他打算暂时罢黜杨渥,将整个杨吴的势力划分开来,并代表杨吴向朱温投降。整个计划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局势并保住目前的利益。
在公元908年五月份,杨渥被徐温和张颢联手推翻,不久便被他们杀害了。之后,他们选择了杨行密的次子杨隆演成为新的吴王。然而,徐温和张颢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和,不久之后,徐温设计除去了张颢。这样,徐温就独揽了杨吴的大权。
现在,徐知诰已经快二十岁了,他热爱读书并且擅长骑马射箭。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徐温安排他担任了升州副使和知州事。升州就是现在的南京,这个地方十分重要,可以看出徐知诰在徐温心中的重要地位。
虽然徐温掌握了大权,但他的地位并不稳固。那些曾经跟随杨行密出生入死的勋臣旧将,对靠阴谋起家的徐温非常不满,他们打算暗中除掉他。不过,尽管这些将领心怀不满,但徐温仍然需要谨慎应对,以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胁。
在天佑九年三月的时候,宣州观察使李遇、镇南节度使刘威以及輋州观察使陶雅密谋打算对付徐温。得知这个消息后,徐温决定先发制人,他派出了黑云都指挥使柴前去征讨。为了加强实力,他还安排了他的得力助手徐知诰一起出征。就这样,徐温和他的军队开始了行动。
李遇也并不是个平庸的人,但双方持续一个多月的战争仍然不分高下。为了迫使李遇投降,徐温甚至抓了他的小儿子来劝降。面对幼子的哀求声,李遇无法忍受,最终选择投降。然而,徐温随后就残忍地屠杀了李遇全家。这一举动,让徐知诰深刻理解了斩草除根的重要性。
战后,根据各自的战功进行封赏,徐知诰被提拔为升州刺史。
养父非常重视徐知诰,让他感到十分感激。他决定以自己的行动回报养父的关怀与期望。于是,他来到升州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当地状况。他严厉打击贪污腐败,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致力于政治教化,修复了破损的城市设施。五年时间过去,升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生活富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徐知诰本以为自己的出色表现会得到养父的认可,不料却引发了徐温的猜疑和忌惮。虽然徐温对徐知诰颇为赏识,但终归不是亲生骨肉。
在巡视升州的时候,看到徐知诰把升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但出于担忧他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于是将其调任至润州担任团练使。同时,安排自己的儿子徐知训留在广陵,名义上是协助杨隆演,实际上是为了监视他的行为。这样的安排,使得父子二人相互配合,可以更稳固地掌握朝廷大权。
【02】
很明显,徐温的做法让徐知诰感到不满。润州经历了多次战乱,现在人口稀少,比起升州和广陵来差得远。虽然徐知诰称呼徐温为父亲,但他无法接受这种不公平的对待。
于是,徐知诰向他的父亲徐温提出申请,希望能去宣州工作,那里更富裕。然而,不论徐知诰如何请求,徐温始终不同意,这件事让父子之间产生了隔阂。
当徐知诰犹豫不决时,他的谋士宋齐丘私下里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宋齐丘认为润州是个优越的地点,因为它与广陵仅有一水之隔。而且,徐知训一直表现得骄横跋扈,目中无人,这种情况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如果广陵出了问题,我们可以轻易地利用润州的地理位置出兵支援,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掌握大局。
宋齐丘的一番话让徐知诰恍然大悟,立刻决定前往润州。他的思路被宋齐丘的话语所启发,犹如被泼了一盆冷水瞬间清醒,立刻行动了起来。
局势的发展正如宋齐丘预料的一样,徐知训并没有继承父亲徐温的政治智慧。徐知训过于依赖父亲的地位和权力,因此变得骄傲自大且自私自利。他经常拉着杨隆演一起参与娱乐活动,像是演戏之类的,而在这些活动中,徐知训甚至会自任参军,让杨隆演扮演仆从的角色,完全不遵守君臣之间的礼节。
得知李德诚这个威武军节度使家里竟然藏着数十个家妓,杨隆演这边都已经被惊动了,更别说其他大臣了。于是有人立刻向李德诚讨要这些家妓,但李德诚却委婉地拒绝了。这件事让徐知训大为恼怒,他竟然当着李德诚派来的人的面发誓要杀掉李德诚的全家。
关于大将朱瑾和徐知训之间的事情。朱瑾好心好意地给徐知训讲解兵法,可是徐知训却对朱瑾家里的歌伎产生了兴趣。这让朱瑾感到非常气愤,但也无可奈何。他多次劝说杨隆演找机会杀掉徐氏父子,但杨隆演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他又能怎么办呢?
得知唯一的年长儿子徐知训被杀后,徐温立刻从升州赶回广陵。对于徐知训的死,他怀疑很可能是徐知诰干的。这种怀疑在他的心头迅速扩大。
徐知训之前多次企图置徐知诰于死地,而当徐知诰刚抵达润州不久,朱瑾便杀了徐知训。徐知诰行动极为敏捷,立刻领兵渡江,直抵广陵。这一系列的事件让徐温心生疑虑。
当徐温抵达广陵时,首要罪犯朱瑾已经自尽,没有任何证据能表明徐知诰有何图谋。除此之外,他在徐知训生前居住的地方发现了一个隐藏的房间,房间内悬挂着一幅画。徐知的住所内藏有秘密房间这件事让徐温感到惊讶,而画中的内容则暂时未被提及。
徐知训的画像里,他身穿朝服端坐在主位上,而弟弟们却被捆绑着接受刑罚。这一情景让徐温怒火中烧,心中暗自埋怨儿子们不该这样早逝,并对儿子的离去感到悲痛不已。
经过一系列事件,徐知诰成了徐知训遭遇不幸后的胜利者。他凭借着对政治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和超强的耐力,在杨吴政权中崭露头角,成为仅次于徐温的第二号有权势的人物。
与徐知训的狂妄霸道相反,徐知诰对人宽宏大量,他对待自己很节俭,又寻求贤能之士来规劝自己。他以身作则,那些久经沙场、勇猛有力的将士们和那些粗暴蛮横的人也都无不服从他的领导。
到了这个阶段,徐知诰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养父权臣徐温的得力助手,他有更进一步的追求和期望。
【03】
看到徐知诰的势力逐渐壮大,对徐温的地位构成了严重威胁,他立刻派自己的二儿子徐知询前往润州。一方面是为了让徐知询得到锻炼和培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密切注意徐知诰的一举一动。
除了这些,徐温的亲信们也已经察觉到徐知诰势力过于庞大,难以控制。他们多次向徐温提议,让徐知询前往广陵取代徐知诰的位置。他们的想法是,通过替换徐知诰,来限制其权力和影响力。
徐温觉得一时难以决定该怎么办,因为他对徐知询的能力并没有底。但他也考虑了养子和亲子之间的关系,让他决定要替换徐知诰。虽然这并不容易,但他还是做出了决定。
南吴顺义七年十一月,为了圆自己登基称帝的梦想,徐温开始对年轻的吴王杨溥施加压力,逼他称帝。并且他还打算亲自带领各藩镇节度使去朝见他。但是,就在出发前,徐温突然生病,身体无法支撑他前行。因此,他派自己的儿子徐知询带着奏章去朝见杨溥,以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对杨溥称帝的支持。然后利用这个机会,他的儿子徐知询代替了徐知诰掌握了朝政大权。
养父再次要求换人,知道自己还不成熟的徐知诰立刻着手写申请书,希望能够调任到洪州去做刺史。但他的奏章还未上交,突然传来消息说养父徐温已在金陵府去世。这让徐知诰措手不及。
金陵府原本叫做升州,后来徐温为了日后篡位做准备,将其改名为金陵。这一举动表明了他在为将来夺取政权做出准备。虽然名字发生了变化,但金陵作为古代的政治中心和文化重镇的地位依然不变。
听说父亲突然去世,徐知询意识到自己不是徐知诰的对手,当晚就逃回了金陵府。没有了徐温的压力,徐知诰顿时轻松许多,继续留在广陵处理政务。接着,他开始不断地给杨溥施加压力,要求他称帝。面对这种逼迫,杨溥最后只好妥协,无奈地宣布登基称帝。
徐温去世后,他的亲信同僚被安排到徐知询身边以策大事。然而,徐知询和他的哥哥徐知训一样,既缺乏才华也没有品德,更不懂得如何赢得人心。因此,许多人都转而支持徐知诰,纷纷改换阵营投向他的门下。
徐知询对自己的几个弟弟非常严厉,缺乏宽容和仁爱之心,这也让徐知诲和徐知谏开始犹豫不定,频繁向徐知诰表达善意。他的这种刻薄寡恩的行为,让家人之间关系紧张,也使得徐知诲和徐知谏转而与徐知诰接触更频繁。
看到周围的人整日心神不宁,徐知询决定采取行动。他计划让徐知诰前往金陵府去参加葬礼,借此机会彻底消除潜在的危险。他的计划是在徐知诰前往金陵府的过程中,一举解决那些引起不安的因素,以消除后顾之忧。
徐知诰并不天真,他并没有真的相信杨溥会允许他的行动。他假借杨溥的名义发出命令,让徐知询前来广陵。而他这样做的理由,远非因为服丧那么简单,而是因为他想要僭越。他利用杨溥的名义和权威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是一种极其狡猾的手段。
徐知诰听闻有人举报徐知询收了大量来自钱镠的龙凤图案物品,疑似心怀不轨,有所图谋。他必须亲自前往广陵,澄清此事,证明自己的清白。
杨溥虽然只是个名义上的君主,实际上只是个傀儡,但尊重名义还是非常重要的。僭越这种事非常忌讳,非同寻常。因此,徐知询不得不亲自前往广陵。他一到广陵,就以不臣之罪为名,夺得了兵权,使得徐温一家的势力从此大大削弱,几乎一蹶不振。
尽管徐知询每天只是参加宴会,没有任何过分行为,但徐知诰仍然心存疑虑。不论徐知询如何表现,徐知诰都无法完全放心。
《资治通鉴》中有一则故事,讲的是徐知诰和徐知询兄弟之间的趣事。某日,徐知诰设宴招待徐知询,席间,他向徐知询敬酒,祝愿他长寿,能活下去活过一千岁。而徐知询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只喝了半杯,就把剩下的酒回敬给徐知诰,并表示他们兄弟俩可以各享五百年的寿命。
突然,徐知诰脸色大变,面前的两杯酒让他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不喝显得不礼貌,但喝了又担心有诈。在这关键时刻,一个名叫申渐高的伶人走了过来,他勇敢地代徐知诰喝下两杯酒后离场。然而,不久后申渐高却毒发身亡,徐知诰立刻派人送去解药,但已经来不及了。
虽然无法确定真假,但从徐知诰对徐氏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徐氏的警惕心理。尽管徐知诰没有彻底消灭徐氏,但在南唐时期,徐温的后代们都过得不错。徐知证和徐知谔还被当作皇室成员对待,这也算是对徐温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
【04】
现在,徐知诰已经成为了杨吴政权毫无争议的实际控制人,接下来他需要走的路非常明确:那就是篡位。接下来这一步对他来说至关重要,他需要正式取代原有的君主,成为新的统治者。虽然这一步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新的统治时代的到来。
在篡位之前,徐知诰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无论是杨氏的旧臣还是普通百姓,他都采用了温和的策略,以此来获得当地势力的支持。他不仅对江淮地区的土著势力施以怀柔手段,还积极提拔南下的人才,以此来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他的这些举措,为他日后掌握大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徐知诰要完成像王莽一样的篡位行动,时间问题而已。
杨氏族人里,有一个叫杨濛的人,他是杨行密第三子。在一群老臣和宿将的支持下,他想要诛杀徐知诰。可惜,杨濛的计划遭到了徐知诰毁灭性的打击。杨濛先是被关押起来,之后更是被直接诛杀。他这一死,让杨氏的老臣们感到人人自危,因此他们再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抵制行动了。
南吴大和七年,徐知诰在这一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他被封为齐王,并开始正式建立齐国。他设立了宗庙和百官,这是篡位的重要一步,标志着他的权力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在升元元年(公元937年),杨溥将王位禅让给了徐知诰。于是,徐知诰便改姓名为徐诰,更改了年号,称为升元,并将国号定为齐。他将金陵定为都城,并且尊崇他的养父徐温为齐太祖。
相比于其他的篡位行为,徐知诰在当时的篡位并没有引发过多的反对和混乱。之所以能够如此平稳过渡,原因在于他对杨吴军臣百姓的长期用心经营和笼络。徐知诰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来笼络上下,展现出极高的耐力。这些都让他的篡位变得顺利无比。
徐知诰原本建立的是齐国,但后来为何又变成了南唐呢?这背后的原因得从徐知诰改换姓名开始讲起。
在升元三年(939年),之前一直是跟随徐知诰的徐知证和徐知谔突然提出意见,他们认为既然徐知诰已经称帝,那就应该恢复原来的姓氏。但徐知诰立刻表示不同意,他表示,徐温对他有养育之恩,他不能忘恩负义。
后来,徐知诰开始致力于改回原来的姓氏。他的举动透露出想要强化自己皇位的意图,因为徐家子弟的上奏显然得到了他的默许。他想要彻底摆脱前朝杨吴和徐氏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之中,他借助徐家子弟的奏章和自身努力逐步前行。在他的行动背后,隐藏着对皇位的渴望和对权力的追求。他决心彻底割断与过去的一切联系,确保自己的皇位稳固不动摇。
关于徐知诰的姓氏,他姓什么呢?经过一番思索,他决定选用李姓。
大唐覆灭至今仅过二十余年,虽然昔日辉煌已逝,但大唐的旗帜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此外,当时流传着一句谶语:“东海鲤鱼终将飞上天”。这句话预示着大唐的复兴有望。
鲤鱼象征着李氏家族,东海与海州相呼应,体现了他的籍贯所在。鲤鱼跃龙门化为龙,飞上天空则寓意着称帝称王。显然,李姓对他来说是最合适的。
或许徐知诰在称帝之前为了混淆视听而故意编造并散播了一些消息,但是无论是真是假,大家都已经接受了他姓李这一事实。
关于徐知诰是李唐哪位皇帝的后代这个问题,他选择了唐太宗作为答案。在大唐的历史中,还有比唐太宗更杰出的皇帝吗?显然没有。所以,他想成为唐太宗的子孙。
关于唐太宗的后代选择,徐知诰最终选中了吴王李恪。尽管李恪在唐高宗时期因被怀疑谋反而遭到不幸,但他的后代却得到了平反,并且出现了两位宰相,比其他家族更加强盛。于是,徐知诰请大臣为他编造族谱,自称是李恪的第十代子孙。
为了称呼方便,既然已经有了姓氏,我们自然也需要起个名字。总不能一直使用“李诰”这样的名字吧。于是,我选择了一个字“昪”,它的意思是太阳光明亮,也代表着大唐的复兴。
升元三年,徐知诰决定改名叫李昪,并且将国家名称改为“唐”,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唐。改国号为唐之后,他自然要在宗庙里祭拜唐高祖和唐太宗的牌位。至于原来尊崇的齐太祖徐温,也被改尊为唐义祖。这样的改变显示了徐知诰想要与唐朝建立更紧密联系的政治意图。
徐知诰之所以要改名改国号,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削弱和清除徐温的影响力。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彻底摆脱徐温的控制,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关于这个问题,恐怕只有李昪自己才能说清楚。毕竟一个六岁的孤儿,虽然天生聪明,但不太可能清楚自己的身世背景,包括生父是谁以及原本的姓氏是什么。然而,他选择了冒充李氏,可能是为了加强皇室的统治地位。不过具体的情况如何,也只有在李昪心中才有答案了。
【05】
李昪从小就被收养,在徐氏家族生活了四十多年。他从一开始的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的生活,到后来成为了一国之君,创立了自己的基业。他深知生活的艰辛和民间的困苦,所以在位期间,他实行了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让南唐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他对臣子也非常宽容。
虽然我作为君王对臣子们宽仁,但对于杨吴宗室,我并不会宽容。在我称帝掌权后,我将杨行密的子孙全部安置在永宁宫中,并派遣重兵进行严密守卫。虽然他们不能离开宫殿,但我也不会对他们进行伤害。这样的措施旨在确保局势的稳定和安全。
这些亲密的杨氏后人长时间封闭在一起,虽然行为让人鄙视,但他们或许因为想要报复外界而聚集在一起。由于现在无法外出,家族需要继续繁衍,他们也只能在内部寻找配偶,长期无法接触外界的人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交流。
生活中总有奇迹出现,尽管我们自己可能无法亲自走出困境,但我们仍然可以把希望留给后代。我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渴望在生命的终点之前,能够再次看到阳光照耀大地。无论身处何处,只要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可能见证美好的改变。
南唐保大十四年,也就是公元956年,柴荣对淮南发动攻击的时候,他曾经安抚杨氏的后人,告诉他们他的战争不会影响到他们。为了让杨氏后人放心,他特地做出保证。然而,当时的南唐国君李璟听到这个消息后,为了预防可能的叛乱,竟然下令将全部的杨氏后人全部诛杀。
从李昪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相当复杂。他擅长权谋策略,但待人又宽厚仁慈。他懂得谦卑节俭,懂得自我约束,但同时也拥有强烈的自尊心。就拿他与后晋的战争来说,即使失败了,他也没有接受对方的战俘安排,将其遣返回去。这种表现揭示了他的多面性格和复杂内心。
升元七年(公元943年)二月二十二日这一天,李昪背上突然长了疮,病情很快变得严重起来。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召见了他的儿子李璟,反复叮嘱他。他说的话很重要,需要牢记在心。
德昌宫里屯着很多军用器械和戎装装备,金箔堆积达七百万余件。你已经肩负起国家的重任,当重任在身之际应该和睦处理邻国事务以维系国家安全稳定。可别再走昏君的道路了,不要依靠地利优势而骄傲自满导致兵力衰退从而走向覆灭的道路。如果你能听取我的建议并付诸实践,百姓将会称赞你是贤明的君主,你也会被视为孝顺的儿子。
当晚在升元殿,他因病离世,庙中尊称为烈祖。
李昪在位期间,百姓生活安定,社会和谐,他可谓是一代明智的君主。
来源:猴哥说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