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终点站有这群年轻“摆渡人”!厦门三名年轻殡葬师讲述从业心路历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5 15:46 1

摘要:在生与死的交界处,有一群人以温暖和专业守护逝者人生的最后一程。他们中,有因生活转折踏入行业的80后,有在职业迷茫中重寻意义的90后,也有因敬畏生命而选择殡葬行业的00后。尽管年龄、经历迥异,但他们用同样的热爱与信念,诠释着这份职业的价值。

在生与死的交界处,有一群人以温暖和专业守护逝者人生的最后一程。他们中,有因生活转折踏入行业的80后,有在职业迷茫中重寻意义的90后,也有因敬畏生命而选择殡葬行业的00后。尽管年龄、经历迥异,但他们用同样的热爱与信念,诠释着这份职业的价值。

清明时节,我们一起走近厦门三名殡葬工作者,听听他们的心路历程。

“80后”李志超

从龙门吊司机到生命摆渡人

1986年出生的李志超曾是一位码头龙门吊司机。每天面对着冰冷的机械,他觉得生活单调乏味,没有色彩。

他下决心辞职,结果和妻子大吵了一场。辞职后的前两三个月,夫妻关系紧张,他的生活也陷入低谷。

2013年,他入职厦门怀祥礼仪,本来应聘的是司机,却成为了一名殡葬师。他从最初的推遗体、搬花圈做起,后来经过培训成为礼仪管家,之后又去市场部,为逝者擦身、换衣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这个行业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用心服务每一位逝者和家属,当家属伤心流泪时,他会递上纸巾。遇到特别伤心的家属,他会主动上前安慰。

一次,一个患抑郁症多年的小姑娘以极端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女孩的爸爸非常悲痛。李志超向这位爸爸承诺:一定会用心服务,把小姑娘的后事安排得妥妥当当。

在告别仪式上,李志超让这位爸爸与女儿握手、亲亲额头,并说出之前没机会说出口的话。他劝这位爸爸擦干眼泪,坚强起来,说活着的人要活得更好,才能让逝者更安心。

面对寿终正寝、子孙满堂的逝者,李志超会精心为逝者准备庄严的告别仪式,让逝者家人带着感恩和释然送老人最后一程。

“我参与到每个逝者最后的人生剧本中,虽然素未谋面,但能送他们最后一程,我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价值。”李志超说,这份工作让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色彩,让他更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现在,他的工作也得到了妻子的理解,夫妻关系越来越好,家庭也更加和睦。

心声

即便再忙,也要抽时间多陪陪家人,多孝敬父母。孝道不能等,人往往都是在失去后才会后悔。

“90后”陈骏原

用视频记录亲人的告别仪式

1990年出生的陈骏原从播音主持专业毕业,曾是一名财经记者,先后在多家媒体工作。后来,他转型成为美食博主,专注于美食领域。他制作的一条最火爆的视频播放量高达5000万,点赞数78万。虽然取得的成绩让人羡慕,但他经常处于焦虑之中。“自媒体行业竞争很激烈,必须不断努力,不然很快就会被淘汰。”陈骏原说。

2021年,陈骏原处在职业生涯的低谷,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他出现了轻度抑郁的症状。而此时,一位学姐因抑郁症坠楼,让他深受触动,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生命是如此脆弱,我开始渴望内心的安定,希望可以做一份能够真正帮到他人的工作。”

之后,他看了一部有关95后殡仪化妆师的网剧《三悦有了新工作》,他觉得殡葬行业很伟大。2023年12月,他义无反顾加入到殡葬行业。第一天入职,他看到了告别仪式上的遗体。带他的老师问他怕不怕,他答一点也不怕。“我当时内心非常平静,我都被自己惊讶到了。”陈骏原说。

除了日常殡葬工作,陈骏原还发挥自己的自媒体优势,负责企业视频号运营,撰稿、拍摄和剪辑都是他一个人,同事负责出镜。

不断推出的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殡葬行业,帮大家消除对这一行业的误解和偏见。在这些视频中,有一条最特别。去年中秋节前,陈骏原的姑姑去世了,他参与了姑姑告别仪式的策划,并将这一过程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在视频号上。“殡仪师服务自己的亲人,让我更懂得了家属的脆弱,也更懂得了做这行的意义。”在视频里,陈骏原说。

如今,陈骏原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份工作。他觉得,这份工作让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也让他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

心声

我好像找到了我天生适合做的工作。我的目标只有一个:帮助家属好好把丧事办完。

“00后”金凤茹

高考时她坚定选择殡葬专业

金凤茹,24岁,来自东北,2023年10月成为一名殡葬行业从业者。

神秘、热闹、庄重而温暖,是金凤茹儿时对葬礼的最深记忆。在东北农村,她的姑婆经常被人请去主持葬礼,她也目睹了姑婆操办的过程。“每次葬礼上,虽然弥漫着悲伤的气氛,但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安慰,那种氛围让我感到既庄重又温暖。”金凤茹说。

高考那年,金凤茹选择了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当时,她所在高中就她一人报考这个专业。老师告诉她,这是一个冷门的职业,但就业前景很好。所以,她没有犹豫,坚定地选择了这条道路。

她在学习中发现,殡葬服务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属的慰藉。她开始明白,那些小时候让她感到好奇的仪式,背后有着深刻的意义。

毕业后,金凤茹来到厦门,从事殡葬行业,主要负责礼仪服务、主持、葬礼策划、灵堂服务以及风俗类服务。

一次,一个15岁的孩子因病去世。孩子的家人希望在灵堂播放孩子生前唱过的歌曲。然而,由于格式不匹配,音乐无法播放。金凤茹努力寻找解决方案,最终灵堂里响起了孩子的歌声。那一刻,她看到了家属脸上露出的欣慰笑容。

还有一次,一位从事音乐工作的老人去世。老人有一把电口风琴,因为安装了电子设备,不能和其一起火化,家属们有些失望。金凤茹的建议让他们释然:可以将口风琴放在骨灰盒里或者墓地里,以此满足老人的遗愿。

工作中,金凤茹也有委屈的时候。殡葬风俗在各地有差异,一次,远道赶来的逝者家属要求按照北方的风俗办仪式,金凤茹没办法满足对方的愿望,家属有些不理解,金凤茹有些无奈。“以前觉得殡葬风俗只是形式,通过工作,我明白了这些仪式的核心是让家属得到慰藉,淡化伤心。”金凤茹说。

家人对金凤茹的工作十分支持。作为家中的独生女,她的选择未被家人阻拦。妈妈告诉她说:“我觉得这份工作是你想做的。”

心声

我喜欢稳定,但这份稳定的背后,是对生命的敬畏。每一场仪式,都是帮活着的人好好告别。

来源:厦门日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