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耕文化中的非遗之光①武都水磨坊营造技艺,“咿呀”转动的乡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5 16:02 1

摘要:陇原大地沉淀着厚重的农耕文化,不同区域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许多制作技艺都是来自农耕文明的传承,比如我们要找寻的武都水磨坊营造、成县沙坝的粗陶烧造、临洮洮香制作、秦安麦秸编、武威古浪王氏镰刀锻造

陇原大地沉淀着厚重的农耕文化,不同区域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许多制作技艺都是来自农耕文明的传承,比如我们要找寻的武都水磨坊营造、成县沙坝的粗陶烧造、临洮洮香制作、秦安麦秸编、武威古浪王氏镰刀锻造……这些非遗传承人,用他们非凡的双手,记录着原生态的乡愁,唤醒着人们对农村生活与农业生产的记忆。

在陇南市武都区的青山绿水间,曾遍布着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水磨坊,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咿咿呀呀”的乡愁余韵,至今还能看到十几座水磨坊保持运作。

日夜流淌的渠水,冲击水轮周而复始地转动,古老而厚重,简单而恢宏!

2024年,陇南武都水磨坊营造技艺被列入甘肃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01

武都水磨坊营造沿袭的是农耕时代最古老的技艺,它的起源可追溯到遥远的战国时期。水磨被发明后,迅速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东汉末年,水磨传入西北地区,逐渐在农业区扎根,成为人们加工粮食的得力助手,而甘肃地区的水磨,在唐代文献中就有详细记载,其应用范围涵盖了粮食加工、酿酒业、造纸业等多个领域,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水磨坊维修

明代,甘肃的水磨坊分布更为普遍,它成为最常见的乡村生活图景,武都境内水资源丰富,据《武都县志》记载,境内21条主要河流沿岸村落几乎都分布有水磨坊。

细看武都水磨坊的构造,可以看到古人对自然与机械深刻的理解和巧妙运用。

一架水磨主要由水木槽、水木轮、磨轴、磨盘、粮斗等部件组成。根据水流落差大小和水量流动强弱,分为立轮和卧轮两种。

水磨的原动力来自从河流中用引水坝聚拢而来的渠水。木槽安置在渠口,倾斜向下,当水流通过木槽时,速度加快,水力增强,从槽口冲向木轮,强力推动木轮转动。木轮通过磨轴与磨盘相连,从而带动磨盘旋转,将粮食粉碎。这一过程,充分利用了自然的水力资源,可谓环保又高效 。

运转时,水流从木槽急速冲满大木轮上的水木斗,木斗在水的冲击下自然向下滑落,滑落时产生的向心力带动木轮滚动。就在这滚动的瞬间,第二个木斗翻转到木槽出水口,水满后同样向下滑落,接着第三、第四个……周而复始,只要水流不停,木轮就永不停歇,磨坊里的石磨也随之持续转动,磨盘上的谷物慢慢被研磨成粉。

进入到磨坊,可以看到石磨旁有面萝,由水轮带动木头摇臂水平推拉,开始“萝”(筛)面。面箩网眼大小决定了面粉的粗细,细箩萝出的细面色泽白,粉质细腻,多用于制作精细的面食;粗箩筛出的面粉则保留了更多的麸皮,口感更为质朴,别有风味。

02

取水

在河流溪涧旁因势随形,修建一座水磨坊,也是工序复杂、环节众多的系统工程:

——首先是水磨坊的选址与建造:选址需综合考虑水力、地形等因素,通常选择在水流落差较大、水量稳定且地势平坦的河流沿岸。确定地址后,开始建渠、起屋。建渠要保证水流能够顺利引入水磨坊,且具备一定的流速和流量;起屋则要求工匠具备扎实的营造技能,确保房屋结构稳固,能够承受水磨设备的重量和运转时的震动。

——此后便进入水磨的核心部件制作工序,涉及多个门类的手艺。石工负责制作磨盘,需选用质地坚硬、耐磨的石材,经过精心雕琢,使磨盘的齿纹均匀、深浅适中,以保证研磨效果;木工则打造木质水涡轮中轴、桨叶、连杆和调节器等部件,要求木材坚韧、耐用,且加工精度高,确保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精准无误;土木工程的匠人则负责导入槽的修造,要保证导入槽的密封性和稳定性,防止水流泄漏;编制缝纫则制作漏斗状粮食喂料袋等,要求材质结实、耐用,且设计合理,方便粮食的输送和投放。

——使用与维修:磨坊各环节的使用与维修技艺同样重要。负责操作水磨坊的人,当地人称“磨主子”,需要熟练掌握水磨的操作技巧,根据不同的谷物种类和加工要求,调整水磨的运转速度和磨盘的间隙。同时,还要定期对水磨进行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出现的问题,确保水磨的正常运行。维修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多种手艺,对损坏的部件进行修复或更换,保证水磨的性能和效率。

03

磨面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武都,水磨坊不仅仅是一个粮食加工场所,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民俗,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景之一。

磨面时,人们肩背、驴驮或用架子车拉着小麦、玉米、莜麦、黄豆从四面涌来,水磨坊自然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成为乡邻们沟通亲情、增进感情的温馨场所。对于在一旁嬉戏的孩童来说,“咿咿呀呀”转动的水磨充满神秘,幼小的心灵就能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

武都民间仍然流传着许多与水磨坊相关的俚语童谣。如俚语“赶集磨面,一天的公干”,生动地描绘了农耕时代人们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水磨坊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童谣“割、割、割韭菜,割了三担五口袋,我吃细箩隔(隔断过滤的意思)哈(下)的,你吃酸菜拌哈(下)的”,则用水磨坊面箩粗细区分生活的贫富,反映了当时乡村的社会生活状况。

从农历二月二开磨,一直到十月水面结冰,水磨轮转昼夜不停,它不仅碾磨着人们生活所需的粮食,也碾磨着古老而漫长的时光,成为人们乡村记忆中最诗意的一部分。

磨盘制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乡村里电动磨面机早已普及,传统的水磨坊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为了留住水磨坊这一古老营造技艺,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了对现存水磨坊的保护和修缮,尽可能地保留其原始风貌和结构,使它们成为展示武都历史文化的窗口;同时,积极开展水磨坊制作技艺的传承工作,让它后继有人。

水磨坊营造技艺的成功赓续,将推动人们多形式探索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推动更多非遗技艺在乡土文化中“破土新生”。

来源:陇南武都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