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起诉“四川芬达”,一开局他就彻底输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5 16:01 1

摘要:在2025年的春天,歌手杨坤起诉网红"四川芬达"的新闻引爆网络。表面上看,这是一起明星维护自身权益的正当行为,但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这场官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杨坤的失败——不是法律上的失败,而是在舆论场、商业逻辑和网络生态中的全面溃败。本文将剖析为何杨坤的起诉行

在2025年的春天,歌手杨坤起诉网红"四川芬达"的新闻引爆网络。表面上看,这是一起明星维护自身权益的正当行为,但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这场官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杨坤的失败——不是法律上的失败,而是在舆论场、商业逻辑和网络生态中的全面溃败。本文将剖析为何杨坤的起诉行为反而成就了对手,以及这场"泥巴战争"背后更深层次的网络文化逻辑。

起诉即流量:杨坤亲手为对手加冕

当杨坤决定将"四川芬达"告上法庭的那一刻,他就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的第一回合。起诉行为本身成为了"四川芬达"最好的营销素材,这个原本只有35.9万粉丝的账号,在事件发酵后粉丝数迅速飙升,直播间观众突破10万,打赏收入大幅增加。更讽刺的是,有网友计算,即便"四川芬达"最终败诉赔偿,其近期暴涨的收入也足以支付赔偿金有余。

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流量经济时代,争议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增长引擎。"四川芬达"账号简介迅速改为"明星杨坤老师把我们告了!不管结果怎么样都会给大家一个交代!",将诉讼转化为内容创作的素材和吸引关注的噱头。杨坤的维权行为,客观上为模仿者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关注,形成了一种"越被告越红"的怪圈。

别人朝你扔传票,你拿传票打广告。

道德困境:农村小伙VS明星大腕的叙事陷阱

"四川芬达"在回应视频中精心构建的叙事框架,让杨坤在法律战场之外陷入了更危险的道德困境。两位博主自称"从农村走出来的,没什么文化没什么背景",强调创作"初心就是一直想给大家带来开心、快乐"。这种"草根逆袭"的悲情叙事极易引发公众同情,而杨坤作为成名已久的明星,在此对比下很容易被塑造成"以大欺小"的负面形象。

更致命的是,"四川芬达"反复强调"没有提他名字,也没有任何批判性的内容",将自己定位为无辜的娱乐内容创作者。这种说辞虽然从法律角度看站不住脚——律师明确指出"虽未指名道姓地明确杨坤两字,但从其造型、声音及内容确定的特征足以识别并确认二人所模仿的人就是杨坤"——但在舆论场上却极具杀伤力,成功将讨论焦点从法律侵权转移到了"明星是否小题大做"的道德争议上。

模仿文化的狂欢:公众为何站在"冒犯者"一边?

杨坤起诉行为的另一重失败,在于严重低估了网络时代公众对"冒犯性内容"的接受程度和追捧热情。"四川芬达"的视频中那些被认为"过分"的元素——如"拉布拉昆""黄焖鸡米昆"等称呼,以及玩梗"姓刀那小子让乐坛倒退15年"——恰恰是吸引流量的关键。在解构权威、消解严肃的网络文化中,这种"冒犯"非但不会引发反感,反而会因为其"胆量"而获得掌声。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网友最初认为"杨坤格局小了",直到看完原视频后才改变立场,这说明公众对"冒犯"的容忍阈值正在不断提高。当"四川芬达"将杨坤的歌词改成"他们朝我扔白菜,我拿白菜炒盘菜"时,观众收获的是打破禁忌的快感而非道德谴责。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杨坤的维权行为很容易被解读为"玩不起",进一步削弱其公众形象。

法律胜利≠舆论胜利:维权悖论的本质

即便杨坤最终赢得官司,要求"四川芬达"删除视频、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他在舆论战场上的失败也已无法挽回。这是因为网络时代的维权存在一个根本悖论:法律上的正当性不等于传播上的有效性。

一方面,律师明确指出"'四川芬达'发布的所谓搞笑视频已经构成对歌手杨坤的侵权,至少侵害了其姓名权及名誉权";另一方面,诉讼过程本身为模仿者提供了持续的话题热度和内容素材。正如山寨明星产业链的现状:"告赢了赔几万,告输了赚百万,横竖不亏!"杨坤可能获得法律文书上的胜利,但"四川芬达"却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流量红利和商业成功。

更深层的失败:未能触及模仿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杨坤起诉"四川芬达"的最根本失败,在于这起个案诉讼完全无法撼动催生此类现象的模仿经济生态。短视频平台上存在着大量类似账号,如王二博、鹿哈、王俊卡、范蒸蒸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条"靠明星热度起号—引发争议—收割流量—转型或消失"的成熟产业链。

这些账号的生存逻辑是:利用法律维权的滞后性和明星不愿"自降身价"起诉的心理,在灰色地带快速积累原始流量。一旦面临法律风险,便迅速更名转型,如"鹿哈在内的一批山寨明星网红陆续改名,渐渐的剥离模仿山寨明星的身份"。杨坤起诉一个"四川芬达",根本无法阻止下一个模仿者的出现,反而可能因为此次诉讼引发的关注效应,刺激更多模仿者加入这场流量狂欢。

结语:当维权成为行为艺术

杨坤起诉"四川芬达"的案例,折射出网络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的困境。当法律武器在舆论场中反而成为对手的助力,当正当维权在公众认知中被扭曲为"格局太小",明星们面临的是一种结构性无力感。这场诉讼或许能够为杨坤赢得一纸胜诉判决,但在更广阔的网络文化战场上,他早已彻底输了——不是输给了两个模仿者,而是输给了流量至上的平台逻辑和解构一切的网民心态。

那么你是支持杨坤老师呢?还是支持“四川芬达”呢?

来源:赛亚人战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