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到一年清明时,春风落雨寄哀思。死亡,是生命的终极课题。作为生与死的交接点,殡仪馆承载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在传统观念中,这里常常被视为一个封闭而沉重的领域。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这个行业发光发热,用他们的热情和朝气,把人生归途的黑白底色
又到一年清明时,春风落雨寄哀思。死亡,是生命的终极课题。作为生与死的交接点,殡仪馆承载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在传统观念中,这里常常被视为一个封闭而沉重的领域。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这个行业发光发热,用他们的热情和朝气,把人生归途的黑白底色,晕染成一幅温情的多彩画卷。
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记者拍摄
“我的职业很高尚”
“感谢您对八宝山殡仪馆的信任,我是咱们家的引导员”。这是周宏月,2001年出生,在八宝山殡仪馆负责葬礼策划主持工作。早上7点多,周宏月已经到岗,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妥帖的妆发配上制服,干练又专业。和家属沟通流程、主持告别仪式、办理后续事项……一上午的时间,她一直忙忙碌碌。
周宏月是东北姑娘,性格爽朗大方。她毫不掩饰地表示,当初因为高考滑档,在妈妈的支持下选择了殡葬专业。干一行爱一行,如今,周宏月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也得到了身边人的理解和认可。“身边的人都挺认可的,比如说有2%的不认可,都已经被我的话术给‘灭’掉了。”周宏月笑着说。
周宏月给家属佩戴黑纱/记者拍摄
在周宏月看来,自己的职业很神圣,很高尚。“因为我不仅送走了逝者,还安抚了生者,就是生者慰藉,逝者安息,让生者真正的得到了情感的宣泄,或者说是一个精神的寄托,让他们心里沉甸甸的石头落地了,或者心里的结打开了。”
周宏月主持告别仪式/记者拍摄
周宏月2022年8月入职,刚工作的头一个月,她很容易被逝者家属的情绪感染,经常偷偷掉眼泪。“当时我还跟着师父。师父在告别厅里主持仪式,家属在里边哭,我在外边哭。”周宏月说。
随着工作的经验累积,周宏月逐渐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找到了平衡。有的时候确实需要和家属同呼吸共命运,去真切地感受他的悲伤,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
周宏月说:“比如我说‘咱们安心让亲人上路’,我说‘您做的已经很好了’,去给家属一点儿安慰,但并不只停留于在这一句话上,也不只停留于在这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眼神里边,而是贯穿在整个的服务过程中。我会让他觉得有你在很安心,让他觉得即使我们不明白,你也会给我提供最专业的服务,即使我们很悲伤,你也可以让我在仪式上进行一个情绪和压力的释放。当然,我也不能完全沉寂于其中,当家属情绪特别难控制的时候,需要控场,那我就会冷静下来。”
周宏月在告别仪式/记者拍摄
在主持的间隙,周宏月会静静地观察。看告别厅的布置,看逝者亲友的互动……有时是为了工作,更多的时候是不带任何目的的感受。在她看来,每一个人都值得被记住。
有的时候,周宏月需要通过告别厅的布置去判断逝者家庭的情况,来决定仪式上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比如有一次,逝者家属没有提到自己的子女,但她说外甥是最亲的人,所以周宏月很小声地问了一下外甥媳,后来就知道,她没有孩子。所以在后续引导的环节中,周宏月就会尽量避免提到孩子和晚辈的话题。
告别厅的屏幕会循环展示逝者生前的照片。“有时候我会看照片,去感受逝者的一生,感受每一个人。”周宏月说。
从空乘到殡葬业
“这是咱们门口的一个水牌,还有一个白花和黑纱的签到桌……”在周宏月工作所在的主仪式楼西侧的接待洽谈中心,1998年出生的范明欣正在接待逝者家属,她负责的是业务预定和洽谈工作。
范明欣的工作经历,可以说是“天上地下”。她之前是一名空乘,为了离家人更近一些,辞职后选择来八宝山殡仪馆工作。“当时我听说这里在招聘,我想如果我如果能进去的话还挺厉害的。入行之后大家觉得‘哇,你真是什么都能干。’我说‘对,我干一行,行一行!’”范明欣说。
5年前,范明欣面试这份工作的时候,她猜想领导可能希望自己能够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新鲜的血液,但是当她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反而是这个行业带给自己很多可以思考人生的东西。
范明欣接待家属/记者拍摄
在极度悲痛的时候,逝者家属可能非常无助。范明欣的工作,就是牵着他们的手,告诉他们下一步该如何做。
范明欣会把每一家家属的信息,比如告别厅、火化时间等,都记录到自己的备忘录里,等到相关节点的时候,会给他们打一个确认单,单子上把比如几点办手续、带什么证件、去哪里等细节都标记出来。“我跟家属说我都给您写在这儿了,您要是忘了就跟我打电话,再问我!”范明欣说。
“种星星”的生命摆渡人
去世的人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画家,告别厅里摆满了逝者生前的画作;有的是摄影师,告别厅化身为“最后的摄影展”;还有的是摇滚歌手,告别厅里播放着激情澎湃的摇滚乐。
周宏月回忆,曾经有一个摇滚歌手,家属希望告别仪式不要太悲伤。一般情况下,背景音乐是轻音乐,而这场葬礼播放的是摇滚音乐,是这个逝者生前的歌。“好像那些歌在对话,在讲他生前的故事。现场没有人大哭,仪式也很顺利,家属不是不悲伤,而是很坦然地去接受这件事情。”周宏月笑着说。
工作中的范明欣/记者拍摄
做殡葬行业,服务逝者,本质是服务生者。一次,范明欣接待了一对父母。逝者是他们的女儿,年龄22岁,死亡原因是“高坠”。
范明欣记得,那位母亲一直在哭,说对不起自己的女儿,跟自己讲述孩子的生平,比如小时候做了什么,初中的时候做了什么……范明欣认真地听了。这位母亲说,女儿特别喜欢蝴蝶、星空这些。听到这些内容,当时范明欣就有了一个想法。她思考,能不能在告别厅加入一些关于蝴蝶、星星的元素。
“在告别当天,不光是星星,我们也在帮忙折一些千纸鹤,折好之后放在棺木里面。我还提醒这位母亲可以写一封信,放一张照片等等,希望能够减少她内心的遗憾。逝者母亲非常受触动。告别仪式完成之后,她特意过来找到我,和我说‘姑娘,特别特别感谢你。’”范明欣说。
告别仪式上的周宏月/记者拍摄
工作中的周宏月/记者拍摄
在生命的终点,怎样才算是一场用心的告别呢?周宏月主持过一场告别仪式,逝者是一名50多岁的女性,来参加葬礼的是她的儿子、女儿和三四岁的小孙女。一般情况下,可能小孩子不懂什么是死亡,但周宏月觉得,那个女孩不一样。她一直在小声抽泣,哭得让人心疼。当时屏幕上循环播放着逝者的照片,当小女孩看到她和奶奶合影的时候,会哭得更厉害,一会儿看看照片,一会儿看看奶奶。
“而且,她爸爸和姑姑在现场讲照片背后的故事,说‘你看这张照片是咱妈怎么怎么样,那张照片是咱妈和咱爸怎么怎么样……’全家人都没有嚎啕大哭和喊叫,他们都是在默默擦拭眼角的泪水。我觉得他们在用回忆逝者生前所经历事情的方式,去好好地跟逝者告别,让我觉得这是真正的告别。”周宏月说。
范明欣主持工作活动/记者拍摄
在电影《人生大事》中,殡葬行业从业者被称为“种星星的人”。范明欣非常喜欢这个称呼。她觉得,帮助逝者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就好像是把一颗颗 “星星”种到了天上。
“尊重逝者,尊重生命。在服务家属的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告诉他们,其实逝者并没有走远,只不过是有火化的形式,但是只要家人一直记得逝者,那他就永远都在你的身边陪着你,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范明欣说。
珍惜生命,好好生活
八宝山殡仪馆主仪式楼/记者拍摄
2年多的时间里,周宏月主持过近两千场告别仪式,见证了许许多多的人情冷暖。周宏月认为,殡仪馆是最能见证人性的地方。因为人在去世之后,所有的事,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会在那一刻呈现出来。
“有的家属因为继承财产的问题争吵,也有的家属在结账时候抢着付钱,有的逝者有孩子,但在办理手续时,逝者的老伴写字和走路都颤颤巍巍的,他们的儿子却在旁边看着不管,也有的逝者虽然没有子女,但她的外甥和孙辈都对她很好,一直在旁边安慰、照顾她……”周宏月说。
周宏月办理告别仪式后续事项/记者拍摄
参加了这么多场告别仪式,她们会更加频繁地思考生死问题。正因为有死亡,生命才显得更加珍贵。
周宏月从前共情的时候,会把自己代入家属,而现在,会把自己代入逝者。以前的她不怕死,而现在,周宏月觉得死亡变得可怕起来。“如果我这么年纪轻轻就去世,我妈得哭成什么样,我姥爷得哭成什么样。我要好好珍惜我自己的身体,多陪陪他们,能开心一天是一天!”
范明欣觉得自己之前有轻度“拖延症”,而且总感觉未来的日子还长,不用想那么多。而现在她认为,人要活在当下。“你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所以在能够把握的时候,不要把这件事情推到明天,因为明天可能就来不及了。”范明欣说。
八宝山殡仪馆盛开的玉兰花/记者拍摄
在周宏月和范明欣这些年轻的生命摆渡人眼里,死亡不再是禁忌,而是生命的一场别样远行。而她们,正是这场远行最贴心的护送者。如果在不得不离去的那天,希望我们可以认真、从容地和这个世界告别。而在那一刻来临之前,让我们好好生活。
记者 王楠 编辑 孙媛 主编 程艳
来源:佩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