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道德經0447: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5 14:29 1

摘要:人們為什麼會對同一個事物產生不同的認識?人的自身的客觀因素是主要的決定性的因素。人有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系統,不同個體能夠感知的範圍速度角度精度都是不一樣的,猶視力有很大的差別,所以人們看到的物體是不一樣的。一個優秀的畫家眼光就很敏銳,看到的形象和普通人是不一樣

【前提示】

人們為什麼會對同一個事物產生不同的認識?人的自身的客觀因素是主要的決定性的因素。人有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系統,不同個體能夠感知的範圍速度角度精度都是不一樣的,猶視力有很大的差別,所以人們看到的物體是不一樣的。一個優秀的畫家眼光就很敏銳,看到的形象和普通人是不一樣的。同時,人們的精力,腦力,心力,靈力都不一樣,所謂就會有對待犯的錯你的態度,這看似主觀的實際上是很客觀的。是“態度”產生的客觀的決定因素。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鐘,一句道德經。今天我繼續給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接下來“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若存若亡。若有若無。將信將疑。老子用的是“存亡”,我們很多人非的理解為“有無”或“信疑”。

存在與消亡。有還是沒有。相信道是存在的相信道,懷疑道是否存在,還是懷疑道的內容並不肯定是不是真的可信,是不是可以作為人生信念,堅信,堅持。

大笑之,而不是我自然。可見是失去本真純樸的人。

【不充说】

我們認為讀書人士公職人員對待道學說的態度可以分為上中下。

為什麼呢?為什麼人們對待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態度呢?因為人類的資質確實有不同。

有人感知能力強,他能很敏銳地感知到事物的異同變化甚至趨勢。眼耳鼻舌身——

人類視覺範圍光度(luminance) 正比于视网膜细胞接受到的光强度能量,但人类对相同强度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敏感度。可感知的波长范围380nm~780nm,称为可见光。其中对绿色(550nm)光产生最大的光强敏感度。

在人类生理学和心理学中,声音是这种波的接收和大脑对其的感知。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介质(气体、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的听觉器官所感知。只有频率在大约20Hz和20kHz之间的声波才能引起人类的听觉感知。

人类的鼻子是很灵敏的,人类可以感知的气味主要来自于大约400种气味分子。这些分子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组合成数以百万计的化学物质。而人类鼻子的灵敏度则取决于嗅觉受体的数量及其敏感程度。 另外,人类的气味识别能力也与许多其他因素有关

研究表明,人类大約有兩三千個味蕾,能够区分出4000-10000种不同的味质,这些味质的味道虽然千差万别,但本质上都是由咸、酸、甜、苦、鲜,五种基本的味觉组合形成的,相当于味觉的“五原味”。其中,咸、酸、甜、苦这四种味道大家都很熟悉,也很容易辨别,但是“鲜”是最後加上去的一味。

人類觸覺主要由皮膚來完成,可以識別溫度,壓力,痛痒,位置,动感等早期研究表明,人类皮肤能够感知振幅小至10 nm的振动刺激[1之后又有科学家发现,人类触觉感知的极限还不止于此。实验结果显示人类皮肤甚至能够分辨出这两种单分子层的差别。

人類感知系統收集到的信息通過傳輸系統會集到信息加工中樞——大腦。大腦對信息加工處理后得到思維結論並做出價值判斷。

所以,人和人是不同的,就是因為我們的感知精密度靈敏度以及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角度精度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面對同一事物人類個體的認知程度速度領悟度也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不同的人才會有對待道的態度不同態度。

所以,所謂上中下是客觀存在的差異,人類自身的資質差異是產生這種愛阿姨的決定性因素。

另外,還有其他原因,如客體的差異等。

【AI作文】

这几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其含义为:上等的士人听闻道,会勤奋努力去践行;中等的士人听闻道,有时将它放在心上,有时又会忘掉;下等的士人听闻道,会大声嘲笑它。

它反映了不同人对待“道”的态度和理解程度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们在认知和行动上的分层。您是对这句话的内涵有特别的疑问,还是想要基于此做进一步的探讨呢?

来源:东半球主义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