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霸总斯大林的钢铁洪流!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5 17:22 2

摘要:他是一位在20世纪世界历史上投下厚重阴影、留下深刻烙印的传奇人物。作为苏联执政时间最长的最高领导人,他凭借铁腕手段,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工业浪潮中,他构建起暴力美学;二战烽火里,他重塑了世界格局。围绕他的大清洗、大饥荒、卡廷惨案等事件,又

他是一位在20世纪世界历史上投下厚重阴影、留下深刻烙印的传奇人物。作为苏联执政时间最长的最高领导人,他凭借铁腕手段,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工业浪潮中,他构建起暴力美学;二战烽火里,他重塑了世界格局。围绕他的大清洗、大饥荒、卡廷惨案等事件,又让这位“钢铁领袖”饱受争议,功过难辨。

今天我们聊聊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斯大林原名朱加什维利,“斯大林”意为“钢铁”,这一改名之举,恰似他对自身信念与意志的宣告。斯大林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父亲一心想让他继承鞋匠手艺,母亲则期望他成为神父。但命运的齿轮,在他踏入校园的那一刻,开始了截然不同的转动。

斯大林凭借卓越的天赋,成为家族中第一个读书人,在学校里,他成绩优异,不仅是唱诗班的男高音,还凭借写诗崭露头角。与此同时,他对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甚至自学德语和英语,只为研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

幼年斯大林

在神学院就读期间,这所本应禁锢思想的学府,意外成为培养俄国革命者的摇篮。在严格的查禁制度下,斯大林和小伙伴们冒着风险传阅禁书,书中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拉赫梅托夫,成为斯大林的革命偶像,深刻影响了他日后的行事风格。

特别是阅读《资本论》后,斯大林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启迪。因组织阅读禁书,斯大林多次受到学校警告,最终毅然离开学校,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除了思想上的觉醒,斯大林在格鲁吉亚街头的成长经历,也铸就了他务实、果敢的性格。童年时期,他不仅要承受父亲酗酒带来的家暴,还在街头的摸爬滚打中学会了用暴力解决问题。这种实用主义倾向,在他参与的一系列行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据传,他策划了蒂比利斯银行抢劫案,涉案金额高达25万至34.1万卢布,相当于今天的1亿人民币。抢到钱后,他们竟把赃款缝进床垫,藏在斯大林曾打工的气象台台长睡椅上。

这段经历,让斯大林在早期革命者中崭露头角,也为他日后的行事风格埋下了伏笔。在此期间,他还因躲避搜捕,客串过女装大佬,凭借顽强的意志,在流放与逃狱中反复周旋。

沙俄统治被推翻后,斯大林在北极圈附近流放,错过了十月革命的关键时期。与才华横溢、擅长演讲的托洛茨基相比,斯大林起初在革命舞台上并不显眼。

但他凭借极高的办事效率和务实的工作态度,逐渐崭露头角。在布尔什维克党面临诸多问题的关键时期,斯大林身兼数职,既是政治局委员,又是组织局委员,还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工农检察人民委员等重要职务,为管理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当时,斯大林所在的书记处下属登记和分配部,掌握着全国党代表大会代表和高中层次领导干部的审查和推荐权。凭借这一权力,斯大林逐渐从领导人的助手,晋升为党的总秘书,成为苏联的二把手。

前领导人列宁逝世后,苏联出现权力真空,列宁的遗嘱虽对斯大林不利,但他凭借出色的政治手腕,联合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组成“三驾马车”,成功排挤了托洛茨基。随后,他又与布哈林联手,击败了昔日的盟友,最终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在国际舞台上,斯大林同样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为了给苏联争取发展的窗口期,他果断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一举措震惊世界。

二战爆发后,他与罗斯福、丘吉尔结成同盟,共同对抗纳粹德国。二战结束后,面对美国的挑战,他毫不退缩,与美国展开冷战,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展现出了能屈能伸、有勇有谋的领导风范。

斯大林执政期间,其铁腕手段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大力推动苏联的工业化进程,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的口号。

在他的领导下,苏联通过实施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工业总产值在20世纪30年代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二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斯大林的一些政策和行动,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基洛夫遇刺后,斯大林发起了大清洗运动。

为了打击所谓的“反革命势力”,苏联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镇压。在这场运动中,究竟有多少人遇害,至今没有定论。俄罗斯历史学家麦德维杰夫认为,仅1937-1938年,就有500-700万人遭到镇压,其中被枪毙者达100万人。如此庞大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此外,卡廷惨案也是斯大林执政期间备受争议的事件之一。

1939年,苏联与德国瓜分波兰后,苏联军队俘虏了大量波兰军人。1940年,贝利亚建议对关押在战俘营中的波兰军官和其他人员进行秘密处决,这一建议得到了斯大林的批准。最终,21857名波兰军官和公民被枪决,这一事件严重损害了苏联的国际形象。

在经济领域,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和超高速的工业化运动,试图用农业为工业输血。但这种激进的政策导致了乌克兰大饥荒的爆发,苏联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二战爆发后,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1941年6月22日,德军190个师、550万兵力、3712辆坦克、4950架飞机、47260门火炮长驱直入,迅速逼近莫斯科。

面对德军的强大攻势,苏联一度陷入慌乱,甚至有传言称斯大林已经逃难。但在短暂的慌乱之后,斯大林迅速恢复了冷静,展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

为了鼓舞士气,斯大林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纪念十月革命的阅兵式,部队在接受检阅后,直接开赴前线。

莫斯科红场阅兵

在战争期间,斯大林指挥苏联扩大军需生产,将大量工厂和工人从苏联西部转移到乌拉尔地区,确保了军事工业的持续发展。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军民顽强抵抗,最终成功扭转了战局,发动战略反攻,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柏林城头。

在战争中,斯大林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决策能力。

当德国提出用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交换被俘的德国陆军元帅保罗斯时,斯大林毅然拒绝,他表示“我不能用元帅交换一个士兵”。尽管雅科夫最终死在了战俘营,但斯大林的这一决定,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军民的士气。

二战结束后,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迅速恢复生产。到195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比1940年增长了73%,钢铁、煤炭、石油等主要工业指标均超过了二战前的水平。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发起了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运动,许多曾经被掩盖的事件逐渐浮出水面。人们对斯大林的评价也开始发生变化,从最初的神化,逐渐转向了批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斯大林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客观。

丘吉尔曾评价斯大林:“斯大林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使其臣服于他。斯大林的确是一个世界上无人可与之相比的最大独裁者,但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落后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

斯大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带领苏联实现了工业化,赢得了二战的胜利;但他的铁腕政策,也给苏联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他的故事,不仅是苏联兴衰的缩影,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本来源:阿泰(阿Test正经比比)

来源:神经外科周医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