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心理综艺,凭“治愈”火出圈

摘要:两个人从价值观到日常习惯近乎是彼此的反面。余秀华坐在台下,听完颜慧德讲婚姻心理学,循循善诱“家家的锅底都是黑的,只是黑的程度不一样”,她无奈撇嘴,表示自己用不上。完颜慧德从不喝酒,还劝诫余秀华少饮,要多吃水果。对此,性格豪放的余秀华不屑反问:“酒都不喝,当什么

近些年来,心理学借着互联网的东风,也吹进了千家万户,被更多人知道。其中,互联网心理类综艺,就是其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今天分享的文章,就来谈一谈那些“火出圈”的心理综艺,从中也可以窥见,什么样的心理内容,是大众需要的。希望你看完有所收获。

今年,余秀华和完颜慧德这对相爱相杀的“敌蜜”火爆出圈,席卷全网。

两个人从价值观到日常习惯近乎是彼此的反面。余秀华坐在台下,听完颜慧德讲婚姻心理学,循循善诱“家家的锅底都是黑的,只是黑的程度不一样”,她无奈撇嘴,表示自己用不上。完颜慧德从不喝酒,还劝诫余秀华少饮,要多吃水果。对此,性格豪放的余秀华不屑反问:“酒都不喝,当什么心理咨询师?”

网友看得津津有味,忍不住辣评:这对简直就是“陆王心学”和“朱程理学”的碰撞。

这一箩筐的名场面都来自抖音新节目《我爱我很棒户外旅行日记》,截至日前这档节目播放量破3亿次,首集点赞量更是突破百万,集均评论量突破3万。无独有偶,该综艺的同系列节目《我爱我很棒户外电台》凭借董宇辉“不想被称作网红”的言论霸榜各大社交媒体热搜,这一节目共获得2.5亿次播放量,破圈效应显著。

《我爱我,很棒》是抖音举办的2024心理健康特别活动,上述两档节目均为活动期间上线的心理综艺。从早前的慢综艺到全面开花的社交观察实验,互联网心理综艺以“治愈”开局,逐渐落笔生活流叙事,在主题、内容、叙述视角上也越来越贴近真实生活场景,不仅透过屏幕给万千观众提供心理按摩,也对症下药地给出生活的智慧锦囊。

如今抖音率先开启互联网心理综艺3.0时代,《我爱我,很棒》凭借舆论话题强势破圈。多年来,层出不穷的互联网心理综艺早已让互联网见证了其潜力,下一阶段将有哪些全新的内容布局与玩法?对行业、平台、用户又有着怎样的影响?以及,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互联网心理综艺?

01

从强势破局到套路化,心理综艺的进阶迷思

2017年是国内的“心理综艺元年”。先是慢综艺在一众快节奏、重竞技、强剧情的节目中强势破局,《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成为年度收视热门。随后在同年12月,国内首档心理学微综艺《催眠大师》在腾讯全平台上线,李亚鹏、张蓝心、林允、夏雨等明星嘉宾与心理专家通过催眠游戏进行趣味互动,并输出情绪管理干货内容,节目总播放量和微博话题讨论均破亿。针对上述阶段,娱乐独角兽愿称之为互联网心理综艺1.0时代,这一时期的心理类综艺兼具治愈性与趣味性,心理学内容以“干货”、“访谈金句”、“趣味知识”的散点状形式被包装输出,为喧嚣生活和工作压力下的观众提供精神按摩,初步将社交心理、情绪健康等话题带入大众视野。

一间蘑菇屋,田园劳作,四时三餐,“一家四口”与老友们茶余夜话,仿若当代社会的世外桃源。一间温馨的客栈,坐拥湖光山色的无边美景,拿着把吉他席地而坐,与新朋友把酒言欢仰望星空。慢综艺构建了一幅“复得返自然”的生活图景,通过舒缓的节奏、平实的视听语言、生活流的情节设置营造特有的“留白”综艺观感,引发观众对生活本真的思考与憧憬。

在现代社会,人们被碎片化信息包围难以脱身,浑身“班味”地承受着种种压力。横空出世的慢综艺为受众打造了一个精神乌托邦,进而产生心理上的治愈效果。直到近期,《很高兴认识你》等季播慢综艺仍持续收获热度收视效果,并衍生出出系列IP矩阵与带货版块,可见该类节目长寿的生命力。

如何将心理健康话题带入大众媒介的内容视野,是这一阶段部分国内外优质心理类节目的探寻课题。《催眠大师》努力平衡好科普性与趣味性的比重,通过明星对自身情绪状况的剖析,例如李亚鹏聊育儿焦虑、林允谈面对网络暴力的心理调适,激发大众进一步心理学的好奇心。为了增加节目的可看性,主创团队介绍“将第一个环节设置成心理学小游戏”,在节目最后由专家蔡仲淮为观众提供情绪自查与心态调适的干货建议。但这也不难看出心理学内容更像是打包出售的“副产品”,可能会陷入知识传播较为生硬的困境。

放眼国际,该阶段市场上也出现了医疗节目《心理治疗》、纪实节目《你看不见的我》、《金环之家》等优质科普类内容,Lady Gaga将抑郁症形容为挥之不去的乌云,哈里王子称“所有人都以为你会生病,然后康复……其实不是那样的”,为大众提供了解心理治疗、心理疾病的媒介窗口。

心理综艺扎堆出现的背后,是全球数亿人心理健康亮红灯的真实状况。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高达3.22亿。据《2023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披露,我国抑郁症患者达9500万人——而且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上述数据仅是冰山一角,具体到日常生活,心理亚健康的疑难杂症更是层出不穷,人们不仅需要拓展对于心理问题的专业认知,更需要理解与共情——知道有人跟我一样,以及有人愿意跟我站在一起。

不过,1.0时代的心理综艺也遗留了部分问题,无论是岁月静好的田园慢综艺,还是严肃的心理治疗室,都跟普通人有着不小的真实心理距离。慢综艺流动取景,从山区到海边,从辽阔草原到宁静湖区,每一帧每一幕都是城市奔波中的观众到达不了的“远方”。节目将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简化并美化,并融在一个小空间内,呈现出大家庭式“爸爸”、“哥哥”、“妹妹”的大家庭角色分工,这也经过了加工甚至拔高,从而成为满足观众审美取向的乡村符号,但也因此疏远于观众平凡的真实生活,在多季度同质化内容播出后无可避免地走向疲软之势。去年,人民文娱就提出“慢综艺的套路化困境”,认为现在的慢综艺陷入套路化的窠臼,节目流程走向了“任务化”,从好友聚会变成艺人宣传和赶通告的场所,亟需创新节目模式。

此外,热门心理综艺IP迅速形成强势的品牌壁垒,《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你好生活》都快马加鞭地推出多季,极大培养起节目观众的忠诚度,并进一步将忠诚度转化于平台之上。继《催眠大师》之后,国内市场鲜少推出科普类心理综艺,可见创新形式在竞争激烈的内容市场上破局难度越来越大,这些都为赛道上的“后来者”带来挑战。

02

创设多元实验场景,社交成心理综艺的“正当时”?

2021年首播的《五十公里桃花坞》,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重的心理变化以“社交实验”的方式推至前台。节目保持“高开癫走”的调性,设置各种突破常规的社交任务,诸如“邀请两位相处最尴尬的坞民跳一段探戈”,“十几个人公开泡澡”,大搞嘉宾心态,初见破冰、代际沟通、合作竞争等社交场景应有尽有,每个人的心理变化与演进清晰可见。任凭你流量有多大,都逃不过话题女王宋丹丹的经典三问:你是谁?代表作何在?有对象了吗?贴近现实社交的实验场景让观众忍不住对号入座,观摩嘉宾心理状态变化的同时“找到了自己”。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情境,社交实验类心理综艺的魅力正是在于多元情境的创建和不同人格之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丰富而微妙的社交心理图卷也缓缓展开。近年来,国内外热门的《再见爱人》、《心动的信号》、《换乘恋爱》都属于此类型综艺。《再见爱人》创设了“离婚旅行”这一特殊仪式,将分崩离析的三对爱侣们聚合在一起,兼具实验性与高悬念——这既可能是最后一程的「离婚之旅」,也可能是重启关系的修复之旅。观众跟随镜头亲临民政局的离婚现场,看财产分割怎么写;观察男女嘉宾对待离婚的不同心理,女性敞开怀抱畅聊婚姻问题,男性之间面面相觑最后竟然聊起彼此的职业。

在互联网心理综艺2.0时代,社交实验构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心理探讨链路:节目组构建多元情境,以嘉宾社交剪影为依托,媒介记录下人们在面对陌生、苦涩、幸福或者难堪部分的心理变化,并与屏幕前观众的现实痛点勾连。相比远方的山川湖海,真实的人际交互和社交场景显然更为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心理分析与专业知识融入到具体的交际中完成硬核输出,比生硬的“打包投喂”更融合内容本身的叙事线。观众不仅能观察不同的心理状态并自观深省,也能够学习到多种实用性的心理调适妙招。

此外,2.0时代的心理综艺往往设置“第二观察室”,在节目中观察成为一种叙事手段,使得观众整合“第一现场”和“第二现场”的叙事信息,丰富了“凝视”的体验,评议叙事空间也满足了观众分享式观察欲望,传统观演关系中内化的个体情绪借由嘉宾之口得到部分释放。例如,在恋爱综艺《半熟恋人》中,演播室中的情感观察员开启显微镜推理模式,细致分析嘉宾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以及自然流露的情感表达。他者视角的介入,让多元观点产生激烈交锋,“厨房修罗场”、表白、接受、拒绝被逐一剖析,双重叙事的逻辑框架打开了观众情感和心理认知的视角,有效促进节目的情感传递,便于观众在观看中对自我心理进行审视。

心理综艺与慢综艺虽各有侧重,但都深刻影响着观众的心理体验与社会认知,分别从不同维度触动人心。心理综艺通过精心设计的社交实验,直接挑动并展示人性的多面性,以其对复杂心理活动的直接揭示,满足了观众对人性深度探索的好奇心,同时鼓励观众在观察他人情感波动与应对策略的同时,反观自身,进行自我心理的探索与成长。而慢综艺,则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观众反思生活本质与人际关系的真谛,营造出一片远离喧嚣的心灵净土。

然而,社交实验始终还是一个近似于“真空环境”的楚门的世界。关系流变、情感挖掘与心理变化都高度依赖于节目的情境设置,复杂的叙事线被压缩为一个个孤立的金句,尽管部分仍具备高度传播性,但缺乏对于深度的进一步挖掘。例如,观众动容于《再见爱人》中郭柯宇对章贺说的:“到了大自然这么壮阔的地方,天地间儿女情长太微不足道了,你温暖我,我也要温暖你,我们要有情有义的。”但个中的故事与心理变化,由于缺乏展开的情境,尚未能完全连接起人物的成长线。节目通过精心设计的任务激发嘉宾真情流露,但某些环节因过于戏剧化,减弱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03

自我碰撞与深度剖析,

个人IP成心理综艺新切口?

短视频平台在心理健康内容上早有布局。2023年,抖音以《我爱我自己》为主题,携2161万名网友在评论区打卡“爱自己的100种方式”。同时,由抖音与环球网联合发起,以“愉悦自己、爱自己”为主题的系列人文影像短片《我爱我自己》也于平台上线。龚琳娜、董宇辉、刘琳、侯翠翠、王村村5位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受访者结合人生阅历分享了自己不同处境下的心理困境和调试方式。

此外,平台还组建了“知识大V矩阵”,其中由心理学权威彭凯平教授领衔的“心理天团”,通过直播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在各类情境中如何科学关爱自我。2024年,抖音知识大V进校园更是特别推出了“心理学的力量”主题季活动,联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展开科普讲座与现场互动,定向为青年学子答疑解惑。

在《我爱我很棒户外电台》中,董宇辉细致坦诚地描述高压的直播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失眠,“12点左右到家,躺在床上开始吃前两颗安眠药,运气好的话能在2点左右睡着,运气不好的话会在3点左右吃后面几颗药,一般就睡着一个多小时再醒来”。此类抱怨发言将他推向热搜,部分网友质疑董宇辉“吃饭砸锅”,但大部分人则表示理解这份痛苦和拧巴。早在短片《我爱我自己》中,董宇辉就谈到四年级时,父亲出门打工,生活的困顿让他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失眠。正因为人物的分享足够真挚与坦诚,心理变化的成长线呈现得完整,共情和联结感才会产生,情感交互的链路得以透过屏幕搭建起来。

《我爱我,很棒》系列节目的嘉宾董宇辉、完颜慧德、邓静、苏敏等均为草根素人,大多在抖音平台上被大众发掘,为平台自身的“养成系个人IP”。他们的加入为心理综艺增添了一份独属抖音的野生真实感,嘉宾们勇敢地将自身的困境与难堪逐一摊开,分享癌症的确诊和治疗、被家暴的隐忍与悲伤、原生家庭的创伤,不回避眼泪,也能毫无顾忌地大笑,让观众获得极强的心理代入感。

互联网心理综艺与传统长视频综艺相比,在多个维度上呈现出显著的迭代与创新。在内容设置与交互上,这类节目利用短视频和直播的即时性,实现了与观众的高频互动。如《我爱我自己》系列,不仅通过主题短片和直播,邀请不同领域的知名人士分享个人的心理历程与应对策略,还利用“心理天团”的直播形式,由心理学家直接与观众对话,解答疑问,这种方式相比传统的长视频综艺,更加快速直接地触达用户心理需求,形成了即时的情感共鸣与深度剖析的闭环。

个人IP的创新与破圈成为互联网心理综艺的一大亮点。以《我爱我很棒户外电台》为例,通过挖掘和培育如董宇辉等草根素人,这些嘉宾的真实经历与情感流露,为节目赋予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故事性,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振,相比长视频综艺中精心打造的明星形象,个人IP的鲜活与真实性在互联网平台上得到了放大,促进了更深层次的观众粘性与话题发酵。

在互联网心理综艺3.0时代,“具体的人”成为节目的核心。一方面在于优质的个人IP自带巨大的流量与平台属性,能够引爆舆论话题并形成联动营销,进而将用户的关注度转化到平台身上,盘活整体的内容布局,《我爱我很棒户外电台》节目就在“与辉同行”账号上同步播出。另一方面,“具体的人”拥有更为完整的闭环故事线,有助于深度挖掘形成独特的内容标签,能够在日益饱和的综艺市场上另辟蹊径。

从目前局势上看,3.0时代的心理综艺仍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我爱我,很棒》的两档子节目均已完结,评论区的催更大军络绎不绝。未来,个人影响力与平台影响力相互叠加,互联网心理综艺以话题破圈,以深度内容提升用户黏性,又将为综艺市场交上怎样的答卷?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完全化综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