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刻机卡脖子?中国用二维半导体撕开一条血路!”当台积电还在为2纳米工艺良率头疼时,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突然扔出一颗重磅炸弹——全球首款二维半导体32位RISC-V处理器“无极”。5900个晶体管集成度直接碾压国外同类实验品115个的纪录,这哪是追赶?分明是把赛
“光刻机卡脖子?中国用二维半导体撕开一条血路!”当台积电还在为2纳米工艺良率头疼时,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突然扔出一颗重磅炸弹——全球首款二维半导体32位RISC-V处理器“无极”。5900个晶体管集成度直接碾压国外同类实验品115个的纪录,这哪是追赶?分明是把赛道掀了重画!
1.二维半导体凭什么被称为“后摩尔时代救星”?
传统硅基芯片走到2纳米已接近物理极限,量子隧穿效应让漏电和发热成为无解难题。而二维半导体材料的原子级厚度,理论上能让晶体管密度再翻十倍!但难点在于:如何让单层二硫化钼在晶圆上“听话”地长成电路?MIT去年尝试的二维芯片只能点亮几个像素,而中国团队这次直接跑通了完整指令集。
2.RISC-V架构+二维材料=绝杀组合?
比起X86和ARM的专利壁垒,开源的RISC-V架构让中国避开指令集卡脖子风险。更狠的是,二维半导体不需要EUV光刻机!用化学气相沉积就能制备材料,中芯国际28纳米产线稍加改造就能量产。难怪某ASML高管私下抱怨:“他们总能用物理学打败我们的工程学。”
3.5900个晶体管背后藏着多少黑科技?
国外团队堆叠二维材料时总遇到界面污染,导致电子迁移率暴跌。复旦团队独创的“范德华异质结”技术,像拼乐高一样精准控制原子层间距,漏电流降低三个数量级。这哪是论文里的理论突破?实测性能已达商用28纳米芯片水平,功耗却只有三分之一!
4.“封锁十年八年?我们连封锁清单都迭代了”
从长江存储的232层NAND到华为的EDA工具链,再到今天的二维芯片,中国半导体正在上演“饱和式突围”。荷兰光刻机专家汉斯·德克尔在领英发文:“当西方还在讨论是否禁运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不需要光刻机的芯片。”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就像当年北斗逼得GPS取消收费,二维半导体可能让EUV变成“昂贵的古董”。
5.这场颠覆才刚刚开始
二维芯片的良率和成本仍是挑战,但别忘了:2018年量子通信还被嘲笑为“实验室玩具”,如今已守护万亿级金融网络。当某大国忙着在会议室里修改制裁条款时,中国实验室的烧杯正结晶出下一个时代。用《三体》的话说:我消灭你,与你无关。
来源:益者三友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