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8岁的林晓晓(化名)是个地道的上海白领,住在闵行区一套精致的小公寓里。她身高一米六五,体重52公斤,身材苗条,留着一头齐肩短发,脸上总带着职业女性的干练笑容。林晓晓在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每天忙着开会、写方案,压力不小。她有个4岁的女儿,平时由婆婆帮忙带,生活
28岁的林晓晓(化名)是个地道的上海白领,住在闵行区一套精致的小公寓里。她身高一米六五,体重52公斤,身材苗条,留着一头齐肩短发,脸上总带着职业女性的干练笑容。林晓晓在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每天忙着开会、写方案,压力不小。她有个4岁的女儿,平时由婆婆帮忙带,生活节奏快却井井有条。她身体挺健康,不抽烟不喝酒,偶尔感冒也扛得住,可她有个“小癖好”——爱掏耳朵,一天不掏就觉得耳朵痒得慌。
这习惯从大学开始,十年来雷打不动。她喜欢用棉签、挖耳勺,甚至钥匙尖,掏完耳朵那股“爽感”让她满足。可上个月,林晓晓发现右耳有点不对劲。耳朵里老有“嗡嗡”声,摸上去硬硬的,像长了个小疙瘩。她没当回事,心想:“可能是耳屎堵了,多掏掏就行。”可掏着掏着,耳朵开始疼,还流了点黄水。她慌了,赶紧跑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挂号。一查,医生皱眉:“你耳道里长了个1.5厘米的瘤,是胆脂瘤,再拖就危险了!”林晓晓傻眼了:“掏耳朵还能掏出瘤?”
林晓晓今年28岁,正是一个女人事业家庭两头忙的年纪。她大学学广告,毕业后进了上海一家知名公司,工作能力强,同事都夸她“脑子活”。她性格开朗,爱干净,每天洗脸刷牙收拾得妥妥帖帖。她不爱运动,但身材保持得不错,饮食清淡,家里常备水果蔬菜。她觉得自己健康得很,连体检都懒得做,唯一的“小毛病”是耳朵痒。
这“痒”从大学开始。她宿舍里备着挖耳勺,每天洗完澡就掏一掏,觉得耳朵清爽。她说:“掏耳朵像按摩,特舒服!”后来上班压力大,她掏得更勤,有时一天两三次,棉签用完就拿钥匙尖凑合。同事笑她:“你这是耳朵有瘾啊!”她也笑:“不掏不舒服,习惯了。”可她没想过,这习惯会给自己埋下“炸弹”。婆婆劝过她:“别老挖耳朵,伤着咋办?”她不当回事:“哪有那么娇气!”
那天,林晓晓右耳“嗡嗡”响了两周,起初她以为是耳屎堵了,用棉签掏得更狠。可耳朵越来越不舒服,摸上去硬邦邦的,还疼。她照镜子一看,耳道口肿了,挤出点黄水,臭得她皱眉。她吓得赶紧去瑞金医院耳鼻喉科。医生用耳内镜一查,脸色沉下来:“你耳道里有个1.5厘米的肿物,是胆脂瘤,得手术。”
林晓晓懵了:“啥是胆脂瘤?我没生病啊!”耳鼻喉科的陈主任解释:“这是中耳炎的一种并发症,你老掏耳朵,把耳道皮肤弄破,细菌钻进去,角质堆积成了瘤。”检查显示,这个“瘤”已经侵蚀了耳骨,压迫听神经,再晚点可能毁了听力,甚至引发脑脓肿。林晓晓腿都软了:“我就是掏耳朵,咋就这么严重?”
手术当天,医生切开耳道,取出一个1.5厘米的灰白色肿物,像个小肉球,臭气熏天。术后,陈主任说:“幸好来得及时,不然耳朵废了。”林晓晓住院5天,出院时右耳包着纱布,掏耳朵的瘾彻底没了。她苦笑:“这瘤是我自己‘掏’出来的,太吓人了!”
林晓晓的经历让人后怕,也勾起好奇——掏耳朵咋就长瘤了?咱们来揭开这背后的科学秘密。
《美国耳鼻喉科学会杂志》(Otolaryngology)介绍,胆脂瘤不是真肿瘤,而是耳道或中耳的异常角质堆积。它常由慢性中耳炎或耳道损伤引发,里面混着死皮、细菌和脓液,像个“垃圾堆”。《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指出,中国每年约5%-10%的中耳炎患者会发展成胆脂瘤,林晓晓就是其中之一。
耳道皮肤薄嫩,掏耳朵容易划伤。《英国医学杂志》(BMJ)研究显示,频繁掏耳增加耳道感染风险3-5倍。林晓晓用钥匙尖、挖耳勺,伤了皮肤,细菌趁虚而入,角质堆积成瘤。陈主任说:“耳屎是天然保护层,你掏得太狠,反而自找麻烦。”
《柳叶刀》(The Lancet)解释,耳道受伤后,炎症刺激角质过度生长,形成囊肿。林晓晓的“嗡嗡”声是听神经受压,疼痛和黄水是囊肿破溃。她十年掏耳,等于给耳朵“埋雷”,最后炸了。
胆脂瘤不疼不痒,却很狠。《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警告,它能侵蚀耳骨、听小骨,毁听力,甚至穿透颅骨,引发脑膜炎或脓肿,死亡率高达10%-20%。林晓晓若再拖,耳朵和命都保不住。
林晓晓出院后摸着纱布,眼泪汪汪:“我以为掏耳朵是小事,差点把自己掏没了。”她最怕的是,女儿喊她听不见,工作开会也成问题。她说:“这5天住院,我才知道耳朵多金贵。”老公小张也感慨:“她以前掏耳朵,我还觉得挺可爱,现在想想真后怕。”
林晓晓现在见了棉签就躲,逢人就劝:“别学我,掏耳朵没啥好!”她还跟女儿开玩笑:“妈妈耳朵长了个‘小怪兽’,以后不惹它了。”女儿咯咯笑,她心里却酸酸的:“这教训,太贵了。”
林晓晓的故事让人捏汗,也敲响警钟。掏耳朵真有那么危险?咱们来聊聊科学道理。
《欧洲耳科学杂志》指出,耳屎(耵聍)是耳道的“卫兵”,有抗菌、防尘作用,能自己排出。掏耳朵反而破坏保护层,增加感染风险。陈主任说:“耳朵自带清洁工,你别瞎帮忙。”
棉签、挖耳勺看似无害,却是大敌。《中国耳鼻喉科年鉴》统计,掏耳损伤占耳科病例20%。林晓晓的钥匙尖,直接把耳道“捅”出瘤。医生建议:“别用硬物掏,伤耳还伤神。”
耳屎堵塞听力下降,才需清理。《美国耳鼻喉学会指南》推荐,用滴耳液软化后,让医生处理。自己掏,十有八九伤耳。
《心理医学》研究,掏耳上瘾是压力释放的表现。林晓晓忙工作,掏耳解压,却酿祸。专家建议:听音乐、深呼吸,比掏耳健康。
陈主任感慨:“像林晓晓这样的患者,我一年见几十个。”他给出几条建议:
别老掏:耳朵痒,忍忍就过。用对法:堵耳严重,找医生,别自己挖。选软物:非掏不可,用湿毛巾擦外耳。有病早治:流脓、疼痛,赶紧查。“耳朵不是玩具,掏着玩要命。”陈主任说,“别让‘爽一下’,毁了一辈子。”
林晓晓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掏耳朵的“无知代价”。28岁,她用十年掏耳瘾,换来1.5厘米的胆脂瘤。这瘤不大,却差点毁了她的听力和命。耳朵不说话,但它会用“瘤”喊停。
你是不是也爱掏耳朵?从今天起,放下挖耳勺吧。耳朵是宝,别拿它冒险。林晓晓用手术和泪水换来的教训,愿你我都能记在心上,别让“爽感”,成了“后悔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胆脂瘤病例报告》,2025年3月数据。
《美国耳鼻喉科学会杂志》(Otolaryngology):Cholesteatoma Overview, 2023年刊。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耳炎并发症研究,2024年版。
来源:虞医生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