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南海之滨的茂名滨海新区,千年医脉与碧海银滩交织出独特的文化图景。这里不仅有国家级非遗化橘红中药文化的深厚积淀,更活跃着百位秉持"大医精诚"理念的老中医。如何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城市名片?需从历史纵深、产业融合、品牌创新三个维度破题,在守正创新中构建中医药文化
医脉承山海 岐黄焕新章——茂名滨海新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之路
在南海之滨的茂名滨海新区,千年医脉与碧海银滩交织出独特的文化图景。这里不仅有国家级非遗化橘红中药文化的深厚积淀,更活跃着百位秉持"大医精诚"理念的老中医。如何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城市名片?需从历史纵深、产业融合、品牌创新三个维度破题,在守正创新中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滨海范式"。
一、溯源:从潘茂名到当代名医的千年传承
茂名因晋代名医潘茂名悬壶济世而得名,其"医道通仙道"的理念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在滨海新区的博贺渔港,渔民们至今沿用潘茂名留下的"防风祛湿汤"抵御海风侵袭;在电城古镇,郑氏正骨疗法通过"摸骨复位"让骨伤患者重获新生,该技艺已入选省级非遗。这些鲜活的传承案例,构成了中医药文化的"活态基因库"。
当代名医群体更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深度融合。茂名市中医院陈广焕主任中医师独创"舒胃1号方"治疗脾胃病,结合内镜技术实现"中西医双轨并行";龚朝军医生坚守"不开贵药只开对药"的原则,帮助五湖四海的不孕不育患者圆梦,抖音单条视频点赞量超399次。这些名医既是传统医学的守护者,也是现代医疗的创新者。
二、破局:构建"三链融合"的产业生态
在产业层面,滨海新区正打造"种植-加工-服务"的全产业链条。化橘红种植面积达11.3万亩,通过"金融支持化橘红十七条"政策,创新成立特色银行,破解药农融资难题。电白沉香则建立"种质资源中心+标准化种植基地+精油深加工"体系,制定5项团体标准,产品远销东南亚。
中医药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更催生新业态。在南海博贺滨海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中医康养智慧小镇",将针灸、艾灸等中医服务嵌入五星级酒店;西葛村夜市开设"潘茂名中医药健康体验区",老中医现场义诊,游客可体验中药香囊制作、八段锦教学。这种"药旅融合"模式,使中医药从诊疗手段升华为文化体验。
三、创新:多维赋能的品牌塑造
品牌建设需构建"名医+名药+名景"的立体矩阵。设立"潘茂名中医药文化研究院",系统整理42代传承的古法秘方,推动"潘茂名"商标国家级注册。打造"滨海中医名师馆",集中展示30位市级名中医的诊疗特色,配套建设中医药文化长廊、药膳体验中心。
传播方式上,探索"科技+文化"双轮驱动。开发"数字潘茂名"AR导览系统,游客扫描景区标识即可观看名医故事全息投影;与抖音合作推出"滨海杏林"系列短视频,以"老中医的一天"为主题,展现诊疗日常与文化传承。这种年轻化表达,使中医药文化触达2.3亿抖音用户。
在政策保障方面,滨海新区设立"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对获评国家级重点专科的医疗机构给予500万元奖励。推行"先看病后付费"信用就医模式,提升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共建"滨海研究院",定向培养50名青年中医骨干,破解人才断层难题。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茂名滨海新区正以"山海为墨、岐黄为笔",书写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新篇章。当老中医的银针触碰现代科技的脉搏,当化橘红的药香融入滨海旅游的海风,这座城市正在向世界展现"传统与现代共生、医学与人文交融"的独特魅力。这张以中医药为底
色的城市名片,必将成为南海之滨最耀眼的文化标识。
来源:博学多才的生活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