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说起马克思与孔子,估计很多人又会拿起阶级斗争的批判对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进行各种批判。诚然,因为时代背景差异与理论体系上针对实现目的不相同,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如果从本体,认知,实践三段论形式角度观察先秦儒家思想发展史与马克思主义的近代发展变迁史,两者又有
一说起马克思与孔子,估计很多人又会拿起阶级斗争的批判对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进行各种批判。诚然,因为时代背景差异与理论体系上针对实现目的不相同,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如果从本体,认知,实践三段论形式角度观察先秦儒家思想发展史与马克思主义的近代发展变迁史,两者又有很多惊人的相似点。
孔子与马克思两人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是旧社会秩序即将崩溃的阶段。两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子主张损益改良,也就是克己复礼恢复秩序实现天下大同,而马克思主张通过武装革命阶级斗争建立新的国家政权秩序实现共产主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因为在孔子了解的历史中,三代之治就是弃损扬益出来的。《论语.为政篇》孔子有云:“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而在马克思了解的历史与体会中,西方经历了从封建教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阶段,这期间发生了无数冲突与流血,而之后民众的生活相比封建教会统治时期确实更好了一些。而当时工人运动起义己经频繁出现,且规模逐步变大,因为有转型成功的先例,所以马克思主张阶级斗争与武装革命。
而两者在本体论上的异同如下: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不仅是道德原则,更是一种本体论预设。他将“仁”视为人性的本质,认为“仁者爱人”是人与生俱来的伦理属性,构成社会关系的根基。例如,“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表明“仁”通过自我约束与礼的实践得以实现,这体现了伦理本体与行为规范的统一。
孔子虽“不语怪力乱神”,但保留了“天”的本体地位。他将“天”视为道德秩序的终极依据,如“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赋予伦理价值以神圣性与客观性。这种本体论兼具人文性与超越性,强调道德实践与天命的内在联系。
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提出的“大同”社会,以“天下为公”为本体论目标,将伦理关系扩展为社会组织原则。这一理想以“仁”为内核,试图通过礼制重建社会秩序,反映了对和谐共生的本体追求。
而马克思将实践确立为哲学的本体,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他批判西方传统本体论对抽象存在的追求,主张通过劳动实践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实践成为世界生成的根源。例如,劳动不仅是物质生产活动,更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马克思并未否定物质的第一性,而是通过实践重新解释物质存在。他强调物质世界通过人类实践被改造和认识,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人化的自然是实践与物质互动的结果。这种辩证本体论既承认客观性,又强调能动性。
马克思将社会关系视为历史发展的本体基础,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私有制)的批判,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的逻辑,将本体论从抽象思辨转向现实矛盾分析]。
孔子以“仁”和“天”构建伦理本体,强调道德内省与社会和谐;马克思则以实践为中介,聚焦物质生产与阶级斗争的现实变革。
在实践过程中,孔子周游列国布道开讲,马克思的共产国际主导了巴黎公社运动,结果都惨遭失败。
如果现实里面出现了地图上没有标记的大山与河谷,那一定是地图出现了错误,而不是大山的问题,孔子与马克思的理论实践也是如此。
孔子与马克思的理论解决的是有无与大方向问题,正所谓革命的首要任务,是要确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马克思离世后,共产主义的各色思潮也是不断涌现,而本体论也转向了认识论阶段。
什么是认识论呢,简单打比方来说,就是你和其他人的目的地都是首都,而用什么方法路线怎么到达首都,就是认识论。
在纷飞的战火中,对于儒家思想做出补充与创新发展的主要是两个人:子夏与孟子。
李悝、卫鞅、吴起知道吧,这三位都是子夏所在的西河学派门生,而孟子则是民贵君轻,性善四端之说闻名后世。
而马克思主义因为沙俄十月革命,也出现了两名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补充与发展至关重要的人:列宁与托洛茨基。
相比于子夏,列宁除开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与修正,也是主动革命的主要领导与制度建设者,所以他的地位无与伦比;而托洛茨基的无限革命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潮传播与扬名程度上,与孟子相同。
在战国打了几百年后,秦国因为法家在实力上一超多强,大一统的苗头趋势己经出现。而稷下学宫祭酒,先秦诸子集大成者,荀子的理论与他教出来的徒弟们,成为了大一统的功臣与后世外儒内法的思想源头。
列指导相比马克思原教旨理论,确实完善了不少,但由于沙俄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遭到刺杀等多重因素,武装革命与阶级斗争理论上只有框架方向,斯大林补充完善了一部分,然后就停滞不前直到苏联解体。
而马克思武装革命与阶级斗争的系统化完善与指导,是由我们中国的教员完成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在他手上真正具备了世界革命的可实操性与指导性。
教员那一代革命者让近代中国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其贡献与意义与秦汉之郡县取代商周之封建一样,属于开天辟地的创举。
西汉陆贾有云:“天下居马上得之,宁能马上治之乎?”而治天下,这也将是共和国历代领袖们实现共产主义的漫漫长路。
来源:才思敏捷书签W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