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天,我参加了一家消费品上市公司的2024年股东会,也给我这几年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带来了一些答案。
01
前天,我参加了一家消费品上市公司的2024年股东会,也给我这几年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带来了一些答案。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企业如何抓住行业的大变局而崛起?
作为投资者和企业家,无论是面对传统行业,还是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把握变局的机会?
就像红牛商标官司中冒出来的东鹏,为什么十年时间从一个代工厂,成为市值千亿的行业龙头?同样是行业龙头的王老吉商标官司后,凉茶行业就没落了?
02
行业大变局
东鹏的崛起,来源能量饮料行业的一场官司,也就是中国华彬红牛与泰国天丝红牛的商标纠纷。
1995年,华彬集团创始人严彬与忘年交的泰国天丝集团创始人许书标合作,成立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中国红牛),将红牛引入中国市场。
根据华彬方主张的“50年协议”,双方约定合资公司拥有50年独家经营权。
然而,天丝集团认为授权期限是20年(至2016年10月6日),在2012年许书标去世,家族二代接管后,天丝决定终止合作。
2016年,天丝以“商标侵权”为由起诉华彬,要求停止使用红牛商标并赔偿损失,华彬则主张“50年协议”有效,双方围绕商标权属、协议效力展开60余起诉讼,累计判赔金额超6亿。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确认“红牛系列商标权属于天丝集团”,商标许可协议于2016年到期,后面双方继续在全国发起500余起诉讼,可谓两虎相争、两败俱伤。
但是,同样是行业的商标官司,凉茶行业在王老吉、加多宝的官司中衰退,但是能量饮料反而崛起了一家千亿企业?
为什么相近官司,两个行业的状况差异这么大?
我分析凉茶行业衰败与能量饮料崛起之间,总结这么几个原因。
1、诉讼耗尽行业资源,
王老吉与加多宝长达12年的商标、包装、广告语诉讼,导致两大品牌将超46亿资金直接投入法律纠纷。
间接损失更加庞大,加多宝被迫投入100亿改名、换包装,错失2012年-2015年凉茶市场年均16%的黄金增长期。
王老吉为变现大量授权贴牌产品,比如潘高寿凉茶,导致品牌形象受损,2023年营收111亿,比2011年直接腰斩。
2、品类创新停滞与需求迁移。
双方聚焦传统凉茶的预防上火,未及时开发低糖、无糖、功能性新品,王老吉2019年才推出无糖凉茶,产品同质化严重。
在场景方面,凉茶消费集中于餐饮渠道,占比超过60%,场景固化,而年轻群体更倾向于即饮场景,东鹏、元气森林等通过便利店渠道抢占市场。
在渠道方面,诉讼导致经销商信心丧失,终端价格倒挂,2024年凉茶批发价2.3元/罐,低于成本价,渠道商转向高毛利的气泡水、茶饮。
品牌形象受损、资源内耗、品类创新停滞与需求迁移,以及渠道利润体系崩溃,这是凉茶行业在官司中走向衰败的核心原因。
那同样相近的红牛品牌官司,为什么让能量饮料市场和东鹏崛起?
我对比分析,梳理能量饮料市场崛起有这么几个关键要素。
1、红牛内斗释放市场空间。
华彬与天丝的商标纠纷导致红牛内部渠道动荡,2023年终端网点已经减少30万家。
2、功能需求扩张。
熬夜、加班场景增多,能量饮料市场规模从2016年235亿增至2024年680亿,八年时间涨幅近三倍,年复合增长率12%。
3、本来有希望接过红牛市场的华彬,推出战马品牌失败。
一方面品牌定位混乱,战马既想承接红牛用户(价格相近),又试图年轻化(如电竞联名),导致消费者认知模糊。
另一方面,战马未建立独立渠道体系,过度依赖红牛经销商网络,错失下沉市场机会,强绑红牛与战马销售,经销商利润被压缩,库存积压严重。
战马本身的创新也不足,产品还是沿用传统罐装,没有针对年轻群体优化包装,比如防尘盖设计。
这个时候,作为红牛的中国代工厂东鹏抓住机会,在十年时间,一跃成为行业龙头。
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4年东鹏特饮在我国能量饮料市场销售量占比由2023年的43%提升到47.9%,连续四年成为我国销售量最高的能量饮料;
但为什么是东鹏?
在红牛发生渠道混乱后,农夫山泉推出力量帝、娃哈哈有启力、达利园有乐虎,我看到东鹏办公室放着一堆竞品的产品。
这些饮料行业的大玩家,要渠道有渠道、要品牌有品牌,要资源有资源,他们为什么没能赢过代工厂的东鹏?
03
为什么是东鹏?
这个问题不仅投资者非常关心,我想作为企业家的读者也想取经。
在股东会的交流环节,我和在场的机构、个人投资者反复提问到一个相似的问题,东鹏的核心竞争力在哪?
以往东鹏面对被红牛教育好的市场,采用了价格战策略,未来下一步竞争如何面对?东鹏的护城河在哪里?
董事长和负责营销的副总先后回答了这个问题,核心一句话:面对竞争,不可能只靠拼价格的单维度来赢得竞争。
负责营销的副总详细介绍了东鹏七大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的成功,一定不是靠单一维度的价格战就能持续成功,必须构造起多维度的护城河。
我把东鹏逆袭的七大核心竞争力做了个整理,供企业家们参考。
一、数字化护城河。
10年构建“五码关联”系统(瓶码、箱码、垛码、车码、仓码),实现全链路追踪,库存周转天数35天,行业平均50天,促销资源投放精准度提升40%。
从2015年,东鹏开启数字化变革,耗时近10年从“一物一码”到“五码关联”,构建起营销、供应链和管理三大数字化系统,用真实、客观、即时的数据反馈,为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我在2023年参观东鹏广州生产基地的时候,就看到了这套数字化智慧中心,
营销数字化系统把渠道与消费者紧密绑定,以全链路利益共享激发终端销售和消费者购买热情。
基于对海量动销数据的深度分析,公司实时接收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真实反馈,每一个地区和商户都有数据排名和投放产出,有效提高营销计划的针对性与单点产出比。
副总介绍在前段时间的北京营销会议上,国内外多家快消品头部品牌,都非常佩服东鹏这套系统,要来学习取经。
二、供应链壁垒。
全国13个生产基地覆盖480万吨产能,物流成本低于行业均值15%,华南基地单点产能达150万吨。
在广州生产基地,我看到了高速压盖机,每小时38000瓶,未来在天津、昆明、海南等地都将投资生产线。
三、渠道革命。
“大经销商+邮差商”体系覆盖400万终端网点,三四线城市终端利润率达15%,高于红牛的8%。
四、场景化产品矩阵:
一级场景是基础需求:东鹏特饮,主打抗疲劳、电竞,占营收84.08%;
二级场景是细分时空:补水啦,主打运动电解质水,营收14.95亿(同比增长280%);
三级场景是情绪价值:东鹏大咖主打职场咖啡、VIVI鸡尾酒主打夜生活。
五、品牌年轻化。
通过赞助奥运会、马拉松、电竞/篮球赛事,抖音话题播放量超50亿次,Z世代用户占比提升至42%。
六、资本杠杆。
2021年上市后,把45%融资用于扩产,支撑全国化战略,今年股东会上还有一项议案就是在香港发行H股,走出海外。
七、组织敏捷性。
2016年红牛危机时,东鹏半年内完成全国铺货,2024年华东/华中区域增速超过45%。
公司设立了专门的企业培训管理组织“东鹏管理学院”,负责设计和实施符合业务发展需求的培训项目,通过设立“领导力、营销力、供应力、专业力、通用力”五大专业模块的培训,在全集团构建了一个东鹏特色的业培联动、训战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
04
我跟踪了三年多,多次走访调研,才慢慢看懂这家上市才四年的企业,发现投资价值。
投资并不是简单的点一下手机买卖股票,就像我常说:以投资人格局看企业、从企业家角度选投资。
东鹏把握住了行业头部企业内乱的机会,从一个代工厂,一步步构建起企业的竞争力,乃至七维度护城河,从要渠道有渠道、要品牌有品牌,要资源有资源的行业大玩家手中,用十年时间,崛起成为头部企业。
现在,东鹏也开始从大单品的能量饮料公司,逐渐走向农夫山泉、娃哈哈的多元产品公司,想当年,农夫山泉也曾是娃哈哈的代理商。
这个发展过程值得每一位企业家学习,在接下来的存量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以精准需求洞察为圆心,高效运营体系为半径,持续创新为杠杆”实现从单一产品到多元产品的跃迁。
东鹏的成功,还有TikTok、广州希音服装成功出海,我看到是中国“消费者心智+渠道网络+数字化工具”三位一体的胜利,而不是传统意义中国成本优势竞争,中国企业出海,也将带着全球领先的数字化工具,普惠世界。
对我们更多企业来说:
1、小心诉讼依赖,凉茶行业证明,法律博弈无法替代市场创新。企业要建立“专利布局+快速迭代”的防御体系,不要陷入消耗战。
2、抓住窗口期,危机中的市场空白期通常只有3年甚至更短,企业要具备快速反应能力。
3、重构价值链条,渠道利润的重构,比品牌忠诚度更重要。
东鹏通过“五码合一”系统将渠道利润率提升至15%,红牛只有8%,最终形成不可逆的渠道黏性。
凉茶与能量饮料的命运分野,本质是“行业创新动能、危机应对效率、价值分配合理性”的综合结果。
东鹏的崛起不仅是红牛内斗的产物,更是以“渠道革命+产品重构”重塑行业规则的必然。
看完东鹏的成长,在行业竞争中,下一个跑出来是不是就是你了?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来源:单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