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家庭的噩梦始于一场荒唐的司法失误。2022年,卫某某因敲诈勒索罪和虚假诉讼罪被判4年有期徒刑。但法院的判决书竟将刑期起始时间从2021年1月错写成2020年1月,导致他提前1年“刑满释放” 。“我们以为终于熬到头了,结果法院自己写错了还要抓人!”妻子席女士
2024年10月12日,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夜晚格外寒冷。55岁的卫某某在工地宿舍里刚和儿子通完电话,突然被几名便衣带走。
没有逮捕证,没有书面通知,连看守所的门房都拒绝家属探视——仅留下一句冰冷的“送衣服来就行” 。
这个家庭的噩梦始于一场荒唐的司法失误。2022年,卫某某因敲诈勒索罪和虚假诉讼罪被判4年有期徒刑。但法院的判决书竟将刑期起始时间从2021年1月错写成2020年1月,导致他提前1年“刑满释放” 。“我们以为终于熬到头了,结果法院自己写错了还要抓人!”妻子席女士在电话里哽咽 。而更讽刺的是,这份判决书直到卫某某出狱9个月后才被法院“自查”发现 。
刑满释放证明书/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疫情时期的线上审判,成了这场悲剧的起点。2022年庭审时,卫某某的辩护律师试图驳回两项指控,但因当事人“不懂辩护规则”而失败 。更离谱的是,法院竟将卫某某2021年的刑拘时间错写成2020年,刑期凭空缩短一年——这种低级错误连家属和律师都未察觉,直到出狱后才发现 。
法院深夜抓人拒不回应。当家属问法院时,审判长尚某某的回应令人窒息:“错误必须纠正,刑期从重新抓人起算!”这意味着卫某某不仅要补坐1年牢,还因法院失误被迫“加刑”到2025年10月 。更荒诞的是,法院当时未出示任何书面文件,连乌拉特前旗纪委都承认“是法院弄错了”,但无人担责 。
网图与本文无关
法律专家一语道破残酷现实:“法院内部记大过不影响抓人,但当事人不能追责!”卫某某的遭遇暴露了《国家赔偿法》的漏洞——程序错误不赔、纠错成本全由公民承担 。正如律师杨航远所言:“当事人不是受害方,只能认命。”
卫某某出狱后的生活,是30万中国刑释人员的缩影。他在工地打零工,妻子在外地谋生,儿子读初三不敢告诉同学父亲坐牢。而法院的深夜抓捕,直接切断了这家人刚重建的脆弱纽带 。“儿子成绩直线下滑,我只能辞职回家陪他。”席女士的控诉里透着绝望 。
现实的耳光:尽管《监狱法》宣称“刑释人员享有平等权利”,但现实中,前科让卫某某们连送外卖都被平台拒之门外 。更讽刺的是,法院自己制造的冤错案,反而让当事人背上更重的社会歧视——出狱时是“罪犯”,二次入狱后成了“司法不公的活证据” 。
网图与本文无关
我国每年有约70万刑释人员回归社会,但其中近三成因就业歧视、家庭破裂等问题再犯罪 。卫某某案撕开了司法与社会支持双重失效的伤疤:监狱教人守法,社会却难接受他们。
程序的正义呢?从错判到纠错的几乎全失守。疫情期间简化流程不是借口,但连刑期都能错 太不应该了!难道文书不需审核?判决书错误长达2年无人发现 。不通知家属、不出示文件,把公民当物品随意收押 是什么情况?而法院这边都集体沉默了。公民该怎么办?我们真的很多疑问。
刑事立案庭的回应:“这件事情没办法讲。”而这种态度,比判决书错误更令人窒息。
卫某某家庭为此付出的代价包括:妻子失业、儿子心理创伤、9个月“自由”成泡影。而法院的“记大过”处分,不过是系统内部不痛不痒的问责 。
科技赋能法院,人工智能的普及能快速高效完成复杂的查错 ——科技本应成为正义的助手而非遮羞布,可以用AI守住最后防线。
现行《国家赔偿法》只赔“羁押错误”,却对卫某某这类“错误释放再抓回”不起保护作用。建议作出完善。
给重生者一条活路,企业前科封存:上海试点“轻微犯罪记录封存”,让刑释人员有机会重新开始 。
司法透明化:广东法院直播纠错听证会,让公众看见正义如何实现 。
刑满释放人员再就业
结语:
当法院的印章盖下错误判决时,它摧毁的不仅是一个男人的自由,更是公众对法治的信仰。
卫某某案拷问着每个人:我们需要的不是永不犯错的司法,而是犯错后敢于担当的勇气。正如法律学者疾呼:“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来源:养生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