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街头随处可见的自动贩卖机里,京瓷生产的陶瓷刀片正在默默切割着亿万罐饮料的易拉环。这个看似普通的小零件,却让京瓷每年坐收数十亿日元的利润。稻盛和夫总说"工作就是修行",这位商界哲学家用一辈子证明:真正的赚钱高手,都是在自己的"道场"里,把最熟悉的事情做到极致
日本街头随处可见的自动贩卖机里,京瓷生产的陶瓷刀片正在默默切割着亿万罐饮料的易拉环。这个看似普通的小零件,却让京瓷每年坐收数十亿日元的利润。稻盛和夫总说"工作就是修行",这位商界哲学家用一辈子证明:真正的赚钱高手,都是在自己的"道场"里,把最熟悉的事情做到极致。
企业经营诸多关键要素中,利润率无疑是衡量企业效益与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所谓的高收益,最少也是指15%~20%的利润率”,这就是稻盛和夫对于高收益所定的标准,并以这个标准来督促大家实现企业的高收益经营。稻盛和夫的做法是,通过全力贯彻“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这条异常简单的原则来实现企业的高收益运营。企业有了高收益体质,全体员工的物质与精神双幸福才能得以实现。
当年日本很多企业投资房地产,有人劝稻盛和夫也跟风投资,他明确表示“我不喜欢靠投机获利,我讨厌依靠转卖房地产赚钱”。结果是当危机来临时,很多企业因为投资地产被套牢陷入困境,而京瓷却毫发未损。事后,稻盛和夫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没有你们所说的那种先见之明,我只是不喜欢靠投机获利,我讨厌依靠转卖房地产赚钱,如此而已。”
一、赚钱要像吃饭一样自然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讲过一个故事:京瓷初创时接到松下电子的陶瓷零件订单,对方要求的精度比头发丝还细。全公司昼夜奋战三个月,就在准备交货时,技术主管突然发现有个参数不达标。所有人都说"客户根本测不出来",但稻盛坚持重做,他说:"欺骗得来的钱,会变成扎进良心的刺。"
这种"作为人,何谓正确"的朴素哲学,让京瓷在泡沫经济时代躲过大劫。当年日本企业疯狂炒房时,有银行追着要贷款给京瓷买地,稻盛却说:"我们连烧陶瓷的窑炉都没研究透,哪有本事玩金融?"结果泡沫破裂后,那些跨界捞钱的企业哀鸿遍野,京瓷的陶瓷刀具却悄悄占领了全球70%的市场。
在车间里泡大的稻盛深信,利润就像庄稼地里的收成——老农从不指望天上掉馅饼,而是年复一年改良土壤。京瓷有个持续50年的"愚人计划",专门研究怎么把陶瓷磨得更平。就是靠着这股傻劲,他们造出了用在芯片上的陶瓷基板,指甲盖大小的产品能卖到300美元。
二、别让贪心蒙住眼睛
《活法》里记载着稻盛最痛心的教训:1984年他投资200亿日元研发摄像机,结果产品根本卖不动。后来才明白,自己根本不了解电子消费品市场。"就像让寿司师傅去烤牛排",这次跨界让京瓷交了巨额学费,也让他定下铁律——永远别赚认知以外的钱。
这种克制在日航重生中救了命。2010年接手破产的日航时,有人建议他搞房地产、卖会员卡快速回血。稻盛却带着高管天天蹲在机场数行李:托运行李多等1分钟就少5个客人,飞机晚点10分钟要多耗1吨油...靠着这些笨办法,硬是把亏损2000亿的日航做到年赚1800亿。
现在很多创业者总想"复制粘贴"别人成功模式,稻盛在书里提醒:"与其在陌生领域当韭菜,不如在自己的田里挖金子。"就像他坚持做陶瓷,从假牙做到火箭喷嘴,把一米宽的赛道挖出万米深。
三、在红尘中修行
稻盛办公室挂着"敬天爱人"的匾额,这不是装点门面的口号。京瓷车间里有条特殊规定:任何岗位的工人发现次品,都可以直接停产。有次因为新人操作失误,价值千万的生产线停了三天,稻盛却给发现问题的清洁工发了奖章。他说:"比陶瓷更珍贵的,是人心。"
这种把工作当修行的态度,在《活法》中化作六个"精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戒骄戒躁;每日自省;感恩活着;积善行;摒弃感性烦恼。听起来像是佛门戒律,但京瓷员工真这么干——他们发明了"阿米巴"核算表,连包装工人都能算出自己每小时创造多少利润。
当年特斯拉找京瓷做电池陶瓷外壳时,发现对方车间挂着"制造圣殿"的牌子。马斯克好奇地问这是什么意思,日本工程师回答:"我们不是在造零件,是在打磨自己的灵魂。"这种把赚钱当修行的境界,或许正是稻盛哲学最精妙之处——在世俗的生意里,修出出世的心境。
站在京都哲学之道的樱花树下,看游人往清水寺求发财符,突然明白稻盛和夫的智慧:真正会赚钱的人,都是先把自己活成了"人形印钞机"。他们不追风口,不赌运气,只是日复一日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就像他常说的:"财神爷从来不会迷路,只要你把门口的路修得够亮堂。"
来源:今律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