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缘何不好玩,只因未读金圣叹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6 07:00 9

摘要:公元1661年8月7日,大量官差押着十几个犯人,浩浩荡荡奔赴刑场,围观者无数,大家窃窃私语。

公元1661年8月7日,大量官差押着十几个犯人,浩浩荡荡奔赴刑场,围观者无数,大家窃窃私语。

这些犯人,都以谋反罪论处。

死亡面前,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掩盖不住自己的恐惧,面如死灰,双目恐惧。

然而,其中一人,面色如常,毫无惧色,如打马过街,闲庭信步。

这个人,就是吴中怪才金圣叹。

刽子手拿着森寒的大刀,让人不寒而栗。

行刑前,金圣叹大喝一声,我要喝酒。

一个将死之人,要一碗断头酒,人家也没拒绝他。

金圣叹端过酒,一饮而尽,转身对着密密麻麻的围观者说:

割头,是疼痛的;

饮酒,是快乐的;

割头前先饮酒,真是痛快,痛快啊!

围观者哗然,这都什么奇葩逻辑,杀头如此悲惨的事,竟然被他说成痛快,好像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对围观者说完,金圣叹转身就对刽子手说:

我的耳朵里有二百两银票,先砍我,银票就是你的了。

砍谁不是砍,见过怕死的,没见过这种要求,刽子手听说有钱,手起刀落,金圣叹一命呜呼,刽子手从他一只耳朵里掏出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

“好”。

又从另一只耳朵里掏出一张,上书:

“疼”。

砍头好疼。

一声“好疼”金圣叹。

金圣叹一辈子都在玩,玩到最后,就连砍头这件事,也可以用来玩一玩,原来,人生玩到极致,连生死都可以拿来玩,又何况功名利禄,又遑论钱财富贵。

1608年,金圣叹生于苏州。

在这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多产才子佳人,也出过许多科考状元,可是,这世间的功名富贵、钱财外物,终究敌不过时间的侵袭,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可是,没有任何功名的金圣叹,却因其活得潇洒不羁,坦荡自由,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是以,今日我们来读金圣叹。

金圣叹,原名金采,后改名人瑞,号圣叹。

何为圣叹?

他有句话说:

《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

他金圣叹,又比曾点那些人差在哪里?

在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里,金圣叹尤其倒霉,因为他出生的那一年,灾难频发,水灾,旱灾,地震,军变。

总之,在那个年代可能遇见的灾难,那一年大多都发生了。

吴中金家,家境殷实,金圣叹的父辈,都是读书人,金圣叹的教育,很用心,希望他将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所以,金圣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八股文。

金圣叹从小就聪明,而且思维特立独行,与常人不同。

7岁的时候,他在井边玩耍,想把一片碎瓦丢进深井,却突然惊觉,要是丢进去,瓦片就再也出不来了。

为此,他感到痛苦。

可他还是将瓦片丢进去了,因为落水那一刻的回音,还是值得期待的。

10岁的时候,金圣叹被送进私塾,开始为科考做准备,学习四书五经。

他将老师教的文字,背得滚瓜烂熟,因为不会背诵,是要被打板子的。

然而,比起这些刻板的应试教育,金圣叹更喜欢野史杂谈,更喜欢大自然的悠然自在。

他问身边的人:

读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人家告诉他,为了将来考取功名。

金圣叹只觉无聊,人人都奔着功名去,读书好像就变味了。

金圣叹很喜欢读书,但不是为了功名。

他每日临窗苦读,日暮时分,一本书读完,太阳落山,他推窗远望,世界一片苍茫。

或许,我们都曾有过一些疑问,读书究竟有什么用。

后来我们发现,人生只有一次,读书不过就是让我们多活了很多次而已。

在古代,读书人的出路是很少的。

参加科举,是无数学子翻身的机会,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出路过于单一的时候,这个出路就成了限制,因为所有的教育,都会为这个目的服务,那教育的灵魂,就失去了。

金圣叹自然也逃不了这样的束缚。

可他毕竟还有一些其他的看法,读书,不能仅仅是为了功名,更是为了灵魂。

有一次,他读《西厢记》,读到“他不偢人待怎生”一句,心有戚戚,被深深震撼,茶饭不思,也不说话,卧床数日方好,灵魂的震动,如同大病一场。

老师见了,高兴不已:

真是世间读书的好苗子。

金圣叹读书,是真的读进去了,如身临其境,读到“梵王宫殿月轮高”,他激动不已,仿佛真的在神殿里面,面对诸天神明,金圣叹直接跪倒在地,伏地跪拜。

金圣叹的灵魂,一次次被书籍感染,震动。

这种震动,每一次,都可以让他的生命变得更加宽阔一点。

读着读着,金圣叹心中的诗意也渐渐勃发起来,金圣叹开始写诗。

一个人,内心过于饱满,便抒发于文字,抒发于生活。

读书越多,金圣叹越发怀疑死读四书五经的意义,这种刻板的学习,根本无法启迪人的性灵,只会将人变成一个个呆头鹅。

他不喜欢这样的读书。

目的性太强的读书,毫无精神的崇高可言。

读书,首先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以,就算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是这样活着的,他也不会苟同。

醒悟过来的金圣叹,根本就不愿用别人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可是,如要参加科举,你就必须去钻营那些外在的东西。

这让金圣叹极其讨厌,所以他心中,对科举也是十分厌恶。

他讨厌科举,就是因为他太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一个人真正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就不会甘愿被自己讨厌的生活困住了。

早年的时候,金圣叹对于科考,还是很用心的。

因此,他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年纪轻轻就考上了秀才,名震一乡。

可是,自从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后,科举对金圣叹来说,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从此,他将科考当成游戏。

他不是逃避考试,不是不想要功成名就,不是不想金榜题名,他只是讨厌这种刻板无聊的考试形式。

于是,他参加考试,就像玩一场游戏,别人为了功名考试,他是为了玩。

秀才之后,他第一次参加考试,题目是: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

立意自定,自行作文。

金圣叹当然知道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他也知道考官希望看见什么样的文章,可熟读佛经的金圣叹,实在无法理解这样的逻辑。

怀才不遇,那就不遇嘛,干嘛非要别人看见呢?安安静静做自己不好吗?

这逻辑,通透,清醒。

可是,这不是考官想要的。

要是天下读书人都这样想,那朝廷到哪里去寻求人才,朝廷当然希望所有人才都好好展现自己。

解完题目,金圣叹也就有了答案了。

他在答卷上,认认真真地画了一个光头和尚,宝相庄严。

意思是,一切都是空,何苦执着于功名。

画完之后,觉得不过瘾,又画了一把剃刀。

头上无发,剃刀多余。

画完之后,觉得很满意,自以为表达清晰。

交卷走人。

考官一看,简直是过分,游戏人间就算了,可科考这样严肃的事情,居然也儿戏,比高考零分作文还恶劣。

零分。

除此之外,此风不可开,必须惩罚一下,不然朝廷威严何在。

接下来好几年,金圣叹都不能参加考试。

结果意料之中,所以金圣叹不以为耻,依然我行我素。

几年后,金圣叹的禁考期结束,他可以参加考试了。

这次考试的题目是:

如此则安之动心否乎?

熟读经典的金圣叹,自然知道这句话出自何处,是何用意,他迅速补全题目。

可是,正是作答的时候,金圣叹又开始不正经了。

他大笔一挥:

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

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

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

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

这就是他的答案。

写完之后,潇洒地交卷,而其他考生,还在思考到底动心了没有。

有人问他,这个答案是何用意?

金圣叹说,孟夫子都是四十不动心,那就是动了三十九年心的。

毫无疑问,金圣叹再次被拉进科考黑名单,因为他太不尊重考试了。

在这个充满规矩的世间,要想飞黄腾达,就得接受这种自上而下的慢性腐蚀。

那些不愿被某种传统腐蚀的人,怎么看都有些不合群。

连续几次考试,都是零分。

金圣叹真是人才。

他一下子就成了吴中名人,可是,多是嘲讽,很多人都知道,金家出了一个奇葩。

可金圣叹并不在意,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即便与那个时代有些心性不合。

可是,这还没结束,只要能玩,他就继续玩。

有次考试,题目是:

“孟子将朝王”。

金圣叹一看,想到了戏台上的朝王场景,心中就有了答案。

他在答卷的四角,各写了一个“吁”字。

其余的,什么也没写。

为什么要这样作答?

因为戏子们在演戏的时候,王将出,四角就有“吁”声。

毫无疑问,零分。

几年后,金圣叹又参加考试,题目是:

西子来矣。

这一次,金圣叹稍微用心一点,他开始写:

开东城,西子不来。

开南城,西子不来。

开北城,西子不来。

开西城,则西子来矣,西子来矣。

零分。

金圣叹不尊重科举,屡屡被罚,却屡教不改,他当然不可能通过这个方式取得功名。

在当时,很多人大概都会觉得金圣叹疯了,因为在他们眼里,科举太过神圣。

可是,他真的疯了吗?

他没有,他只是不愿意将自己的脚穿进科举这双鞋里。

他只是不愿扭曲自己的灵魂,去迎合那个他讨厌的规矩。

即便只要稍微迎合一下,他就能功成名就,金榜题名。

人生还有一样东西比功名富贵更加重要,那就是我们内在的真性。

05

科考不行,金圣叹也要活着。

人活着,就得工作。

为了活着,金圣叹也要工作,他给自己选了一个最冷门的职业,当神棍,神神叨叨地忽悠别人。

金圣叹很懂得忽悠,他打广告说,自己能够请鬼附体,使阴阳相隔的人短暂重逢。

他从20岁开始,就干这份工作。

干着干着,他也干出了经验,在神棍行业里大名鼎鼎,就连著名的文人叶绍袁、姚希孟等人,都亲自请金圣叹为自己占卜算命。

大明崇祯八年,叶绍袁思念死去的女儿,就找来金圣叹,希望能和女儿说几句话。

那天,金圣叹带着助手,来到叶家。

只见八仙桌上摆好贡品,摆好工具,闭上眼睛,神神叨叨地念着。

等到样子装得差不多,猛的睁开眼睛,大喝一声,来者何人?

接着,装成女音念了一首诗。

叶绍袁一听,就觉得是女儿回来了,就是他的女儿所作。

这位思念女儿的父亲,泪流满面,对金圣叹也是感恩戴德。

当了十几年的神棍,金圣叹也渐渐明白了,很多时候,人需要的,是一种精神寄托。

想到自己,年纪不小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又在哪里?

难道人生就要被这样挥霍完了?

三十多岁的金圣叹,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要著书立说。

他喜欢《水浒传》,他读过很多次,但他觉得,结局不好,太惨了。

那样的结局,如同人生一梦,醒来一片沉寂。

他很大胆,决定改变一下其结局,于是,大刀阔斧,对《水浒传》进行了一次巨大的删减。

最终,在金圣叹的改写下,水浒108位英雄好汉,结局都定格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

这就是“腰斩水浒”。

人生如梦。

既然人生一梦,为何不让这个梦变成自己喜欢的?

多年后,国学大师钱穆说:

“是《金批水浒》教会了我读书方法,我一生用《金批水浒》教的读书方法来阅读和研究一切著作。”

他批《水浒传》,批的是人生。

人生一世,应该努力把生活安排得好一点。

《水浒传》之后,金圣叹又开始评点《西厢记》。

金圣叹批点作品,那是真正批出了自己的灵魂,他与书中人物同悲喜,将自己的思想注入其中。

越写,他内心越开阔。

人生,自然也越来越开阔。

结果,金圣叹批点的《西厢记》一出,就成了最受欢迎的版本,就连大清的皇帝,都很喜欢。

可金圣叹,反而越来越平静了:

生死迅疾,人命无常,富贵难求,从吾所好,则不著书,其又何以为活也。

从吾所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将人生安排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什么是喜欢?

喜欢就是性之所近,做喜欢的事情,你会觉得整个人都放松下来。

可是,有时候,做喜欢的事情,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尤其是在金圣叹生活的那个年代,到处都是规矩,触碰规矩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那个时候,读书人必读四书五经,这些书被当成“经”,是很神圣的。

可金圣叹觉得,这些书不过如此,他按照自己的喜好,给自己喜欢的作品做了一个排名:

《离骚》第一。

《庄子》第二。

《史记》第三。

《杜甫诗集》第四。

《水浒传》第五。

《西厢记》第六。

四书五经,一个也没上榜。

金圣叹这个排名一出,他就成了所有读书人眼里的离经叛道者,他成了被攻击的目标。

可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它能说明的,只是一个人对一本书的喜爱程度。

喜欢一个东西,不等于非议另一个东西。

可是在那个时代,有些东西,不容置疑,恰如君权,恰如这些“经典”。

金圣叹的大逆不道,就在于他质疑了那些从来就如此的东西。

金圣叹批点书本,很大胆前卫。

可是他评点人物,更加大胆。

他评刘辰翁:

是个奴才。

苏轼豁达,可在金圣叹眼里,苏轼是这样的:

没有大局观。

才子晏殊,在金圣叹眼里:

他的这些评点,都很张狂。

他不仅对古人张狂,对他身边的人,看不惯的,也从不管着。

钱谦益是金圣叹的舅舅,也是文坛大佬,可是他很没骨气,他是大明的礼部尚书,可是李自成造反进京,他转身就当了李自成的官。

后来,清兵南下,他又毫无违和地成了清朝的官。

所以,哪怕是亲人,可金圣叹依然看不起钱谦益,觉得他太没骨气。

有一次,钱谦益大寿,很多人都溜须拍马,竭力讨好,有人起哄,让金圣叹写个对联。

这个行为本来是为了拍钱谦益的马屁,可没想到金圣叹是个奇葩。

金圣叹拿起笔,大手一挥,写下:

一个文官小花脸,

三朝元老大奸臣。

围观者,脸都黑了。

金圣叹写完,不管不顾,转身走了。

在金钱权力面前,很多人的骨头会变得很软,可有些人,越是黑暗越是充满压迫,越是昂扬着头。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限制。

大多数人,都只能活在时代的要求里,只有极少数人,能真正活出来。

金圣叹就是一个。

他批水浒,评西厢,不是用任何世俗的标准,而是用灵魂的热爱。

批完水浒和西厢,金圣叹钻进寺庙,想好好清净一段时间。

可是,没有书可批,他就手痒,于是找庙里方丈,打算借一本佛经,解解馋。

可是,金圣叹的怪,早就出了名,方丈哪敢给他什么佛经,生怕他一批,批出个与佛不敬的罪过。

为了让金圣叹知难而退,方丈出了一个对联,要想借书,对出来再说。

金圣叹一听,还挺好玩,瞬间有了兴趣。

方丈的对联是:

半夜二更半。

见此上联,金圣叹绞尽脑汁,也找不到适合的下联。

佛经是借不到了,可对联没对出来,也是很难受,他没有忘记对对子,而是一直在寻找。

1660年,金圣叹53岁。

年过半百,过了知命之年。

这一年,京都传来消息,顺治皇帝很赏识金圣叹,这让金圣叹很高兴,他这匹千里马,还是有人赏识的。

1660年,金圣叹53岁了。

金圣叹觉得自己应该能得到重用,可是赏识他的顺治帝,却一命呜呼了。

希望在不断的寻找中失去。

另一方面,金圣叹的人生,也迎来了最大的变局。

县令作恶多端,百姓苦其久矣,有人聚众抗议,想要揭露县令的恶行。

自发聚集起来的群众越来越多,到最后,一千多人浩浩荡荡聚集在文庙,金圣叹就在其中。

声势浩大,朝廷率兵镇压,为首者被抓进监狱,金圣叹就在其中,罪名是:

为首鸣钟击鼓,聚众倡乱。

这或许有点冤枉,毕竟读书人的事儿,可金圣叹毕竟还是进了监狱。

人到中年,牢狱之灾。

金圣叹被那个时代吐出来,因为他与众不同。

死亡,是世间最大的公平。

说他公平,是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回,只是来得或早或晚。

面对死亡,有人以平静,有人以恐惧,有人是沉思。

金圣叹没有恐惧,他很平静,他还在苦苦思索方丈考验他的对联。

有一天,月圆之夜,他抬头一看,突然灵光一动,他找到了答案。

于是,他托人找来儿子。

父亲突然召唤,儿子还以为出了什么紧急事故,紧赶慢赶赶到牢房,结果父亲就给他一句话:

中秋八月中。

他明白了,父亲还对方丈的对联念念不忘。

方丈看了,惊叹不已,对金圣叹也由衷的佩服。

关进监狱后,金圣叹被判死刑,理由是他带头谋反。

行刑前夕,他对狱卒说:

我要写遗书。

狱卒觉得,人之将死,大概是要交代后事,就给他纸笔,没想,金圣叹不是交代后事,而是写了一句:

花生米和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

这个表达,很金圣叹。

儿子得知父亲不日处死,伤心不已,可金圣叹自己却很平静,他安慰儿子:

“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来对。”

他说:

“莲(怜)子心中苦。”

然而,面对生离死别,儿子根本没有心情玩,金圣叹说:

“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梨(离)儿腹内酸。”

死生亦大矣,可一个人玩到极致,生死是可以置之度外的。

押赴刑场的那一天,金圣叹依旧面不改色,神色如常,一片轻松,不过是打马过街,闲庭信步而已。

刑场上,他还在玩。

行刑前,他还和刽子手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他骗刽子手说耳朵里有银子,刽子手一刀砍下他的脑袋,没有银子,只有“好疼”。

玩到极致,是可以外生死的。

人生代代无穷已,世间再无金圣叹。

10

人生只有一次。

对这唯一一次的人生,你要怎么安排他?

有些时候,我们总是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太在乎世俗的传统,却忘了,人生是自己的,如果我们不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去选择自己人生的方向,生活就会将它的期待强加给我们。

慢慢的,越来越清楚地知道,这世间事,什么功名富贵,什么出人头地,与一件事比起来,确实微不足道,那就是:安排好自己的人生,将生活过成喜欢的样子。

当然,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容易,他需要我们的内心足够丰富,也需要我们足够勇敢,才能对抗生活汹涌而来的洪流,才能对抗外在扑面而来的偏见。

随波逐流或许会容易一些,因为那只需要我们杀死自己的灵魂。

因此,在这世间,我还是选择做自己,即便特立独行需要对抗很多东西,我也要做自己。

文|不有趣灵魂

来源:爱文品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