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饭圈”乱象主要表现及治理路径研究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6 10:07 1

摘要:2025年1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系统意识形态工作和“饭圈”乱象治理工作专题会议举行,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指出,要“把‘饭圈’乱象治理作为当前紧迫任务抓紧抓实”。

文|池骋 唐士亚 罗建

2025年1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系统意识形态工作和“饭圈”乱象治理工作专题会议举行,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指出,要“把‘饭圈’乱象治理作为当前紧迫任务抓紧抓实”。

青少年体育“饭圈”文化是志同道合的青少年体育粉丝构建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其淡化了运动员独有的积极励志本质,放大了体育明星娱乐效应,助推的不良追星现象与失范、失格、失控的行为,给社会公序良俗的正常运行带来隐患,尤其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和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青少年体育“饭圈”失范行为具象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将体育产业规划为文化娱乐产业,体育与娱乐逐渐融合。体育“饭圈”文化出现于近几年,商业资本体育运营、网络体育报道和体育明星泛娱乐化发展是主要推手。在明星工业资本的推动下,青少年体育粉丝以追逐流量为价值导向,成为资本获取利益的工具,网络人格极端异化。

(一)盲目跟风与崇拜

“拟态环境”中,青少年体育粉丝在新媒体环境影响下,由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双向活动传播者,由此会导致青少年容易忽略真实的客观环境,并拒绝任何异样的声音,难以对外界作出正确判断,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是非判断的能力而变得观念错位。

沉默螺旋理论认为,在团体中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强势,优势意见反过来又迫使其他持不同意见者保持“沉默”。青少年体育粉丝会对偶像产生人设的“拜物性”,除了受到不法分子的信息蒙骗之外,还会被“粉头”利用其身心不健全的特点进行传销式洗脑,引导为体育明星制作应援口号和宣传标语,帮助其刷榜、冲人气等,再加上利用网络的匿名性作“庇护”,青少年体育粉丝会产生以语言暴力为主的错位行为,出现迷失自我的极端现象。

(二)应援打榜非理性消费

“饭圈”乱象作为与“饭圈”文化伴生的不良现象,影响着“饭圈”青少年体育粉丝的消费观、价值观。青少年为了获得圈内的认可,购买体育明星有关的天价商品,大部分无独立经济来源或经济实力有限的青少年体育粉丝透支自己的消费能力。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认为,集体行为中的成员情绪缺乏理智,具有狂热性。在“粉头”的引导下,“饭圈”青少年体育粉丝投入大量金钱“氪金”造星,鼓动攀比炫富、奢靡享乐等行为。体育粉丝经济的基本逻辑是情感经济,即因情感联结而产生的消费现象,为了追星盲目跟风消费,体育粉丝对体育明星的喜爱,开始用投入财富的多少来衡量,“花钱越多,爱就越真”。

情感经济是营销理论的一种新构型,它试图将消费者决策的情感基础理解为购买决定的推动力。例如,进入阿根廷球迷群不仅需要身份的确认,还需要阿根廷国家队球衣等文化产品作为隔绝“圈外人”的手段。在阿根廷中国行中,球迷以球赛门票作为“圈内人”的身份标签,并以此划定“结构性弃民”群体,诱导消费主义盛行。

(三)标同伐异圈层对立

从组织维度看,前期的粉丝实践常常自我设限在消费与日常生活边缘地带,到了“饭圈”时代,粉丝之间经常演化为“非我圈类,虽远必诛”的暴力文化。不同群组“文化模因”形成“饭圈”闭合循环系统,维系资本控制文化逻辑的牢固性。同一体育运动项目的明星粉丝之间对抗尤为严重。例如,2024年8月3日晚,盖某编造质问巴黎奥运会某项目冠军所谓的《五问XX》,在网上大量扩散传播,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从青少年体育粉丝个体看,参加“撕黑”是自己的职责,而且“撕黑”越勇敢、为体育明星发声越多,越能够在“饭圈”内部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青少年体育 “饭圈”乱象治理路径探析

体育“饭圈”乱象层出不穷,中国奥委会呼吁社会应尊重体育明星个人权益,理性追星,坚决杜绝“饭圈”乱象向体育领域蔓延。正视“饭圈”乱象,“引导+治理”双重路径是治理“饭圈”乱象的理性选择。

(一)教育引导青少年养成积极价值观

首先,运动员应承担起崇德向善、引领正确价值观念的社会责任,破除“饭圈”文化不良影响。一是,运动员更好地发挥表率作用,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引导青少年必须坚守伦理道德。二是,应理性回应社会热点,弘扬体育文化精神内涵,传播主流价值。例如,2024年8月31日,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到香港都会大学与师生展开交流,中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认为,一个人的梦想和祖国荣誉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感受到梦想带给我们的那份坚韧。以此引导正确的价值导向。三是,运动员要掌握艺术与要领,善于引导青少年粉丝领导者理性发声,丰盈精神世界,以降低集体无意识的负面影响。

其次,学校、教师应将体育精神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全面渗透新媒体法律素养与参与式文化的思维。不良“饭圈”文化裁剪优良学校传统教育,降低学校对青少年价值观培训的全面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青少年在汲取运动员所传递的优秀社会价值的同时,应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学习体育文化知识,实现自身体育价值观的提升,让青少年体会奋进拼搏的体育精神,增强对主流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归依感。

再次,家庭教育应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情感表达,促进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2022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长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青少年体育粉丝对事物的认知不够全面,很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发泄,家长应结合热点事件引导青少年“明辨之,慎思之”,建立“饭圈”文化客观认识思维,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榜样”力量。互动是社会动力的来源,而情感能量是人类交流互动的核心要素,家长应引导青少年注重自我在现实生活的成长规划和实践,培育网络信息辨识、分析能力。

(二)强化平台社会责任

互联网正创造着一个崭新的、全球性的社会结构。互联网平台缩短了运动员与广大青少年粉丝的时空距离,具有开放性、参与性、社群性和公共性特征,为“饭圈”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场域基础。平台的逐利目标,是导致“饭圈”发生乱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少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要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把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引导青少年依法、理性、文明、科学用网。

体育“饭圈”作为多元文化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与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网络媒体平台的繁荣密切相关,但对运动员的侵权行为也数不胜数。平台不能罔顾和推卸责任,也不能基于短期的利益而放弃自身的责任。

例如,2020年12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我国前著名跳水运动员田某作为原告与被告北京某公司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一案中,被告在其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发出标题为《田某二婚又娶了她!世上最美好的爱,莫过于年少遇见你,余生专情只宠你!》的文章,并配原告照片,法院审理认为被告的行为构成对田某肖像权的侵犯。令人吃惊的是,该文章目前在网上仍随处可查。

平台企业权力的不断扩张,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2019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了网络平台作为信息的内容提供者和传播服务者,应当履行网络生态治理的责任与义务。面对网络侵权,平台应主动升级系统,不断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转型,对侵权信息主动进行过滤、拦截。同时,青少年时期正处于认同与角色混淆的阶段,是从儿童阶段向成人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平台应重视信息质量把关,针对“饭圈”青少年价值观逐渐封闭并趋同产生“回音壁效应”,平台应推送高质量、正能量完整信息,打破“信息茧房”。

(三)完善网络法治建设

“互联网+体育”促进了体育泛娱乐化发展,“饭圈”文化是具有互联网特征的亚文化,青少年难以全面接收外界信息,并形成对外界客观、全面的认识,甚至会因“饭圈”的误导,产生偏见和误解,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养成。目前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防止“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

一是制定“粉头”及相关团体实名注册及管理制度。在网络环境中打造体育明星的资方往往与“饭圈”中的“粉头”联系密切,有些直接是体育明星团队成员,他们会参与到体育明星行动策划创意之中,在青少年体育粉丝内部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粉头”充当资本与青少年体育粉丝群体的“发言人”,不仅擅长组织沟通、媒介使用、社会公关等技能,也是“饭圈”规范的制定者和实施者。目前,应当对“粉头”“粉丝团”“后援会”等民事主体或账号实施实名注册登记,对其言行进行严格管理。

二是完善互联网涉体信用体系。互联网平台应依据网络主体的违法性质等对违法者不良行为进行记录,实现不良信息共享,通过公布信用信息的方式对失信者进行惩戒。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着力在预防上,严禁失格体育明星“回归”大众视野,以降低“饭圈”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体育粉丝造成的影响。信用体系应倡导以主流文化价值作为资本话语权的评判标准,引导资本逐渐正向发展,对“饭圈”不良价值体系进行强力纠偏。

三是创新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是有关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依法对违反法律并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潜在损害的行为,请求法院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的一种重要诉讼活动。法谚道:“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对于通过人工或技术手段实施流量造假、虚假注册账号、干预网络信息内容、破坏网络生态和经济秩序、侵害广大网络用户权益、谋取非法利益的违法行为,因其影响社会大众信息知情权,扰乱网络信息传播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且会导致不特定多数人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权益遭受侵害,通过适当扩大公益诉讼范围,由公权力主动对隐蔽侵权行为提起诉讼,才能进一步抑制体育“饭圈”违法行为,实现善治。

池 骋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来源:蚌埠检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