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毕竟,相比于在战争时期流血牺牲、浴血沙场的军人和挺身而出的仁人志士们,“特务”这个称谓实在是谈不上什么光彩的标签,加之他们在特殊时期承担了许多不可告人的卑劣任务,几乎给包括国军系统人员在内的所有人留下一种“十恶不赦”、“人人得而诛之”的普遍印象。
在国军系统里,“复兴社”、“军统”、“保密局”等机构名称自始至终没有给世人带来什么太过正面的印象,除了令人毛骨悚然外,剩下的大都是深恶痛绝了。
毕竟,相比于在战争时期流血牺牲、浴血沙场的军人和挺身而出的仁人志士们,“特务”这个称谓实在是谈不上什么光彩的标签,加之他们在特殊时期承担了许多不可告人的卑劣任务,几乎给包括国军系统人员在内的所有人留下一种“十恶不赦”、“人人得而诛之”的普遍印象。
影视作品中的军统人员形象
不过,进入解放战争后期的云南解放时刻,却出现了这样一位被大特务毛人凤视为行业“另类”的特工——沈醉。而之所以被毛人凤恨之入骨,不惜向残留大陆的特务人员下达“江湖通缉令”的最直接原因,离不开云南通电起义将领名单上沈醉的大名。
1949年12月9日晚10时左右,民国最后一位“云南王”卢汉在昆明五华山通电全国起义,正式脱离老蒋的国军阵营。
早在起义之前,卢汉对留守昆明的军政要员们进行了一次“擒贼先擒王”的控制行动,将李弥、余程万、李楚藩、童鹤莲,当然也包括不被他看好的军统云南站站长沈醉等人集体扣押起来,而后相继让众人在拥护通电起义人员名单上署名。
相比于李弥、余程万等将领假意拥护起义,获释后旋即领兵围攻昆明的强烈反差行为,沈醉倒表现的很识时务,他不仅将军统在整个大西南特务人员名单、联络方式和通讯设备一一供出,还将与自己并称为“军统三剑客”的军统西南区区长徐远举、副区长周养浩的确切信息告知卢汉,使得二人纷纷落网。
影视作品中的沈醉
应该说,沈醉虽然没有主动参与起义,但却在被动局面下能迅速转变思想观念,积极配合做好起义后续工作,为卢汉和后续我军清除西南残余敌特力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过,或许是卢汉出于对沈醉在云南所作所为的强烈主观厌恶感,亦或是沈醉在昆明起义前后的“立功”表现不足以洗刷昔日追随老蒋和毛人凤犯下的“罪行”,总之,伴随着人民解放军进驻云南,沈醉也成为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入学报到的“新生”。
好在积极主动改造的沈醉在1960年11月得以成为首个获得特赦的军统要员,并在自己多方奔走努力下,于1980年被重新认定为“起义将领”身份,享受到副部级待遇,也算是对多年前的起义贡献争取到一个圆满的结果。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回归到我们最初的“通电起义人员名单”话题上来,作为“保密局”负责人的毛人凤为何会在看到沈醉大名的一瞬间勃然大怒,紧接着下达对他的全国“追杀令”,难道仅仅是遭遇下属背叛而作为老板的自己脸上挂不住吗?
应该说是这样,但又不完全是这样。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沈醉身份的特殊性。用多年后他本人在回忆录中一段略带戏谑调侃的文字形容:
“因毛人凤收听到我被迫起义的通电和广播,以为我真的背叛了国军,所以恨我入骨,认为太给他丢人了!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解放,军统将级特务和地方负责人正式发通电起义的,只有我一个。”
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作为保密局特务系统中的一员,而且是头顶中将军衔的大员,忠于领袖、绝不叛变是沈醉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天职”,哪怕付诸生死也不能破坏这条内部“铁律”。
因此,沈醉的通电起义行为无论是否出于自愿,只要他的名字公开出现在这份名单上,便已然打破了保密局内部长期以来坚不可摧的“规矩”,势必会遭到毛人凤的反击。对他来说,沈醉背叛自己这件事本身倒没有带来多大仇恨,但因此引起老蒋对保密局工作成效的全盘否定和加剧对自己的不信任,后果则未必是他能承担得起的。
在台湾的蒋介石与宋美龄
想到这些的毛人凤,一边下达内部的“全国通缉令”,一边向负责指挥反攻云南的“陆军副总司令”汤尧反复嘱托,务求拿下沈醉,无论生死。可见,毛人凤对沈醉之“恨”早已是切入肌肤、恨之入骨了。
不过,对一向私利心重的毛人凤而言,对沈醉这种超乎寻常的恨意中间势必又会夹杂着往日的恩怨纠葛。这其中,戴笠失事身亡后军统“掌门人”的人选确立又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话题。
1946年3月,随着戴笠因飞机失事而命丧黄泉后,关于新任军统局长的人选问题便成为军统内部特务们津津乐道的热议话题。就当时客观情况来讲,包括沈醉在内的众多军统“元老”级人物更加看好对下包容、逢人三分笑的郑介民,而非沉默寡言、阴鸷毒辣的毛人凤。
不过,上任后的郑介民很快一改往日“怀柔”面孔,也开始在军统局内部大肆安插心腹人员,对毛人凤等特务界“元老”们也开始侧面压制。这样一来,在造成军统内部人心涣散的同时,也势必促成毛人凤与沈醉、徐远举等人结成同盟,对郑介民的权威性形成威胁。
曾任军统局局长的郑介民
最终的结果是,郑介民被调离军统局(保密局),升任“国防部”次长,而副手毛人凤则顺理成章的继承衣钵。随着毛人凤的上台,昔日“患难与共”的沈醉等人也都跟着水涨船高,加之沈醉在为人处事上很得内部特务们信服,因此也就不免成了毛人凤重点打压的对象了。
不过,沈醉的反击手段也的确不容小觑。毛人凤虽然强行解散了对方的小团体“滨湖同学会”,但却间接促成了沈醉与其他军统上层结成同盟,大有一副当初联合自己扳倒郑介民的态势。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沈醉的种种行为不得不让毛人凤对其采取调离身边的“强制措施”。
沈醉就这样从总务处少将处长摇身一变,成为云南站少将站长。而他与毛人凤的关系似乎也达到了一触即溃的临界点。
至1949年10月,人民解放军以席卷全国之势对西南地区展开军事行动,考虑到云南背靠越南、缅甸的地缘优势和战略地位,以及卢汉在云南开展“和平运动”的现实表现,毛人凤向沈醉传达了暗杀卢汉的密令。
只是,沈醉也不傻。且不说卢汉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王”手握重兵、戒备森严,即便自己侥幸得手,日后迫于平息社会舆论的压力,难保老蒋或毛人凤不会将自己当成“背锅侠”搬出,真到那种地步,自己的下场会比昔日暗杀对象更加惨不忍睹。
影视作品中的卢汉
拒绝暗杀卢汉的指示后,贼心不死的毛人凤又将暗杀著名爱国将领杨杰的任务交给了沈醉。作为一向与老蒋不合的民国军事家,此时的杨杰早已同卢汉和香港的龙云秘密达成了推动云南和平解放的约定。因此,对老蒋和毛人凤而言,除掉杨杰的任务显得迫在眉睫。
如果说拒绝刺杀卢汉是出于谨慎和忌惮心理,那么拒绝刺杀杨杰则更多的是出于对故人私交的眷顾,不过,所有的这些“抗旨不尊”表现,都无一例外的成为毛人凤此后对沈醉恨之入骨的情绪累积。
总之,当毛人凤得知沈醉的大名赫然出现在云南通电起义人员名单之时,联想到此前对自己阳奉阴违的种种表现,难保不会判断沈醉是早有预谋的加入到起义大军队伍里并以自己的方式来加速云南和平解放……
作为军统“元老”、特务“鼻祖”,一生算计别人的毛人凤此刻却有种被沈醉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感觉,要说不怒火中烧、暴跳如雷,反倒不符合人之常情了。
晚年的沈醉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八字箴言,正是对沈醉一生最真实、最深刻的诠释。
来源:漫步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