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定性为精神疾病的“双相情感障碍”,真相到底是什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6 09:33 1

摘要:每年的3月30日被定为国际双相情感障碍日,选择3月30日是因为这一天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的生日,梵高被认为生前可能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其艺术成就与精神健康困境的关联引发了广泛关注。

每年的3月30日被定为国际双相情感障碍日,选择3月30日是因为这一天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的生日,梵高被认为生前可能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其艺术成就与精神健康困境的关联引发了广泛关注。

双相障碍又称躁狂抑郁症,简称躁郁症,被西医精神科定性为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以情绪剧烈波动为主要特征,主要包括两种极端情绪状态:

1.躁狂发作

易怒、暴躁、攻击性行为或者兴奋、亢奋。

精力旺盛、活动增多、睡眠需求减少。

冲动行为(如挥霍、冒险)或夸大自我评价。

抑郁发作

持续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或愉悦感。

疲劳、注意力下降、自责或自杀念头。

病程特点

两种状态交替出现,也可能存在混合发作(躁狂与抑郁症状同时存在)。

目前中国双相情感障碍的官方诊断人数约为500万至800万(基于现有调查和推算),但实际患病人数可能更高。

我是向来反对把心理问题过度“疾病化”的做法,动则贴上一个“疾病标签”其实并不利于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反倒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但目前的主流医学依然是西医,西医的典型特点有两个,一是着眼在“症状”,疾病命名是根据症状,治疗也是以消除症状为准;二是对于疾病的原因基本只强调神经生理因素,这一点对身体的疾病尚可,但对于心理问题,强调神经生理因素,显然是南辕北辙。

西医这样做,一方面是西方思维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利益驱使,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医疗绝对是大生意,制药资本集团为了追逐利益,故意开发那些只能缓解和控制症状的药物,能够治好病的药物他们是绝对不会生产的,在西方制药行业有一句话叫:好药不是好商品,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由于西医精神科对于心理疾病都是致力于消除症状,但是双相情感障碍是“躁狂”和“抑郁”两个相反的症状,所以患者在躁狂的时候医生就给吃抑制类的精神类药物,患者抑郁的时候又给吃兴奋类的药物,所以就是反复交替。而且这些精神类药物都有极大的副作用。

那么,对于所谓的双相,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解决呢?

其实不管是精神疾病还是心理疾病本质上都是个体的心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导致的,解决心理问题也必须要重新满足个体为得到满足的心理需要,而精神疾病只不过是比心理疾病严重,只能说明个体的心理需要严重得不到满足,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就如同一个人饿了三天还是饿了半个月,呈现出的状态不同而已,本质都是饿的!我们就拿双相来举例说明。

从双相的症状表现来说,躁狂是两个面向:一是愤怒、暴怒甚至有攻击性行为,二是兴奋、亢奋,思维奔逸,行为增多;抑郁就表现为悲观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减退等。

那么个体什么时候容易愤怒暴怒呢?一般就是受到批评、否定、指责的时候,而得到肯定、夸奖的时候则会兴奋、亢奋,甚至严重者会自我幻想成功、成就而兴奋,但是当遭受挫折、失败的时候又会陷入抑郁之中。

这些表现的背后实际上都是自卑心理在作祟,而导致自卑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从小没有得到养育者的接纳认可,经常遭受否定、指责,当然也有别的原因,但是“语言暴力”是最为常见的。

我在B站发过一个关于双向情感障碍的视频,播放量高达28万多,弹幕、评论留言有一千多条,其中的留言有非常多的都是一些孩子描述自己所遭受到暴力语言伤害,可谓是血淋淋的。

从这些孩子们血淋淋的描述中,相信常人都能感受到那种心理的痛苦,在如此严重的贬低、羞辱之下,会导致孩子形成极其严重的的自卑心理,这个所谓的“双相情感障碍”大多数本质上都是严重的自卑心理,而西医精神科基本上只关注症状,然后就用那些副作用极大的精神类药物来控制症状,甚至有些医生宣称要终身服药。

所以,对于这种看起来很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被定性为精神疾病,其本质依然脱离不了基本心理需要的问题,离不开家庭和学校对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破坏孩子的安全感,造成孩子自卑,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实际上都是童年埋下的隐患。而要想真正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更重要的是防微杜渐,让人们普遍了解心理疾病的本质,重视人的“心理需要”,从满足心理需要的思路来解决心理问题,而不是拼命宣传让人们吃那些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各种副作用的化学药品。

来源:内观心理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