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即目》开篇 "路越金沙岭,天开赤谷城",以简练笔触勾勒出嘉庆年间北疆的地理轮廓。金沙岭作为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其险要地势在清代仍是商旅必经之地。而赤谷城这一古称,可追溯至汉代乌孙国都城,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岸,曾是丝绸之路北道的贸易枢纽。祁韵
今天阅读《西域诗》,是祁韵士于嘉庆九年(1804)由京赴伊犁途中有《即目》一诗,见到北疆屯田概貌:
路越金沙岭,天开赤谷城。川原多沃土,屯戍足深耕。
远岸炊烟出,斜阳古渡横。 牛羊看遍野,民气乐升平。
读后感想是:
一、诗中的地理印记:丝路咽喉与边疆脉络
《即目》开篇 "路越金沙岭,天开赤谷城",以简练笔触勾勒出嘉庆年间北疆的地理轮廓。金沙岭作为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其险要地势在清代仍是商旅必经之地。而赤谷城这一古称,可追溯至汉代乌孙国都城,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岸,曾是丝绸之路北道的贸易枢纽。祁韵士将这两处相隔千年的地标并置,既暗合清代伊犁将军府的管辖范围,更隐喻着中原王朝对西域的历史传承。
据《西域闻见录》记载,清代北疆的地理格局呈现 "三山夹两盆" 特征,天山山脉横亘中部,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南北相望。诗人以 "川原多沃土" 概括伊犁河谷的农耕潜力,这与《新疆图志》中 "伊犁膏腴甲于西域" 的记载相印证。值得注意的是,诗中 "斜阳古渡横" 所描绘的渡口,极可能指果子沟的塔勒奇渡口,其险要地势在《万里行程记》中被祁韵士形容为 "奇绝仙境",可见其对边疆地理的细致观察。
二、屯田戍边:农业文明与军事防御的双重奏
"屯戍足深耕" 一句,折射出清代北疆屯田政策的深远影响。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起,清政府在伊犁推行 "兵屯"" 民屯 ""回屯" 三位一体的屯田制度,至嘉庆年间已形成完整体系。据《清代新疆的屯垦戍边》统计,仅伊犁地区的屯田面积就达 120 万亩,年产粮赋 10 万石,不仅保障了边防军需,更推动了农业技术的传播。诗中 "远岸炊烟出" 的意象,正是屯垦村落的生动写照。当时的屯田点多沿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分布,形成 "五里一庄,十里一堡" 的聚居格局。《西陲总统事略》记载,屯田军民引进内地的 "坎儿井" 技术,结合当地气候改良农具,使小麦亩产达一石五斗(约合 180 斤),较明代增长 30%。这种农业开发与军事防御的结合,塑造了 "亦兵亦农" 的边疆治理模式。
三、多元共生: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交融
祁韵士在《濛池行稿・自序》中自述 "见山川城堡之雄阔,风土物产之瑰奇",这种审美视角在《即目》中体现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牛羊看遍野" 既展现游牧文明的生机,又暗含农耕与畜牧的互补。据《伊犁流人祁韵士西域风景诗探微》研究,诗人通过 "天山"" 沙漠 "等意象,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边疆叙事,形成独特的" 边塞诗学 "。值得注意的是,诗末" 民气乐升平 "的结语,与《新疆识略》中" 汉回杂处,风俗醇美 "的记载相呼应。清代北疆通过屯田实现人口结构的转变,汉、回、维吾尔等民族形成" 大杂居、小聚居 "格局,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这种文化共生现象,在《西陲竹枝词》中亦有体现,如" 汉家箫鼓赛田神,齐唱秧歌踏月轮 ",展现了中原农耕祭祀与西域歌舞的融合。
四、史笔诗心:流放者的文化使命
祁韵士的边疆书写,本质上是一场文化救赎。被贬伊犁期间,他完成《西陲总统事略》《西域释地》等史地著作,开创清代西北边疆研究先河。《即目》中的地理意象,实则是其学术考察的诗意呈现。据《论祁韵士西域纪行诗》分析,诗人将 "冰山雪海" 与 "赤地洪炉" 并置,既展现西域气候的极端性,又隐喻着文化认同的双重维度。这种 "以诗证史" 的写作方式,使《即目》超越了一般边塞诗的范畴。诗中 "民气乐升平" 的背后,是清政府通过屯田实现边疆稳定的治理智慧。祁韵士以流放者的身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边疆建设相联结,其诗作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一份文化认同的宣言。这种精神,在《濛池行稿》"中原多少青山脉,鼻祖还看就此分" 的诗句中得到升华,体现了知识分子 "以天下为己任" 的担当。
永恒的边疆叙事
《即目》一诗,如同一部微缩的边疆史诗。它以地理为经,以文化为纬,编织出清代北疆的立体图景。祁韵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将个人的流放之痛转化为对边疆的深情凝视,使诗歌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今天重读这首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嘉庆年间的屯田盛景,更是中华民族在开拓边疆、融合文明过程中展现出的智慧与韧性。这种精神血脉,至今仍在丝绸之路上流淌,成为 "一带一路" 倡议最生动的历史注脚。
来源:第一人称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