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专家不愿公开的秘密,《清明上河图》画的不是清明节?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6 12:42 2

摘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自1951年被书法鉴定专家杨仁恺发现至今,74年间仅展出过4次,每次展出之后至少休眠3-5年。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自1951年被书法鉴定专家杨仁恺发现至今,74年间仅展出过4次,每次展出之后至少休眠3-5年。

控制展出频率和时长的目的只有一个,保护这幅既珍贵又脆弱的“中华第一神品”。

《清明上河图》有三个主要版本,分别是宋代张择端版、明代仇英版和清代清院本,后两个版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据权威机构和专家综合评定,故宫博物院所藏描绘北宋汴京风貌版本被公认为真迹。同“金瓯永固”金杯、石鼓,并列为为故宫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

故宫博物院藏品《清明上河图》

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凝聚毕生心血绘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全卷宽24.8厘米、长528厘米。

画家以鸟瞰全局、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运用细腻的工笔技法,将北宋都城汴京市郊景色、汴河及两岸风光和市区街道尽收于画卷之上。

以三位一体、徐徐展开的叙事性绘画方式,以景入画、以景衬情、以人衬物、以物衬俗、动静结合,将全盛时期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展现的淋漓尽致。

画面中的一人一物、一花一木都经过反复推敲、精雕细琢,每一处场景勾勒、每一个表情刻画,举手抬足之间尽显细腻生动之感。

从宏观到微观匠心独运,画卷中的市井气息十分浓郁,情节设置独具匠心,风物民俗溢于画表,于细微处见真章。

故宫博物院官网图片

面积约为1.31平方米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30多栋外形各异、功能齐全的建筑物,城楼、办公楼、递铺、商铺、医馆、寺庙、桥梁等应有尽有。

画卷中的建筑物用笔硬朗、线条清晰、层次分明,一砖一瓦都看得异常清楚,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一览无余。

全卷约描绘了800多个人物,关于具体数字至今说法不一。如果将半个袖子或一节袖子的人全都算在内,也有说法称《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约有1643人。

此外,这幅传世佳作中还绘制了13辆车、14顶轿子、17座桥,以及29艘船、83头牲畜和180棵树等。

小到雨伞上的纹路、招牌上的字、摊位上的陈设,以及舟、车、船上的人物,就连画中人的表情都丝毫没有失真之感。

故宫博物院官网图片

《清明上河图》称得上是一幅旷古烁今的鸿篇巨作,信息量之大、文化内涵之深、绘画技艺之精湛,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开卷便能看到汴京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以及当时的经济实力、娱乐和文化传播方式,俨然是一部了解北宋历史和时人风俗的“百科全书”。

当缓缓铺开这幅跨越千年的风俗长卷,想必现代人一定会被千年之前的老祖宗们所深深折服!

但当所有人都在一边倒的为张择端“别成家数”的画技,以及《清明上河图》中比AI还精准的描摹时,民间却爆出了一个冷门,在学术界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时间关于《清明上河图》的争议烽烟四起,面对质疑文化学者、历史教授、鉴定专家、书画爱好者等群体,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学术辩论。

故宫博物院官网图片

▏画卷名称起源和确立

一直以来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清明上河图》,关于它的创作时间、背景和寓意始终争论不休。

主流说法认为这幅画是张择端供职于翰林图画院时期所绘,成画时间约为公元1105年左右,即宋徽宗崇宁中后期。

张择端将这幅御制画作呈献给宋徽宗之后,他用瘦金体在画作前半段写上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又拿出御赏“双龙小印”盖在了画卷之上。

“靖康之变”爆发后汴京陷落,藏于宫内的奇珍异宝、文玩字画和古董等,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金兵掠去。

至此,《清明上河图》明珠暗投长达59年之久,直到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才被元朝学者张著发现。

故宫博物院官网图片

金人张著在《清明上河图》上作跋文:“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张著在跋文中首次披露了北宋宫廷画师张择端的生平,这也为后世研究《清明上河图》提供了一个佐证。

张著转引《向氏评论图画记》所载:“《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作为跋文以示鉴赏之意。

《向氏评论图画记》中的“向氏”大有来头,他是宋神宗赵顼的皇后向氏的弟弟向宗回。向皇后曾力排众议拥立端王赵佶继承皇帝位,向宗回在宋徽宗时期地位十分显赫。

向宗回在其所著《评论图画记》中,将《西湖争标图》和《清明上河图》誉为神品,足见这两幅画作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金人张著跋文

金人张著在发现《清明上河图》后喜出望外,在跋文的最后写道“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收藏者将《清明上河图》当做宝贝,“大定丙午”指的是公元1186年,张著作跋文的时间为1186年清明后一日。

张著跋文中提到了几个重要信息,确定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张择端,并简单介绍了张择端的生平事迹,同时确立了画作名称并肯定了它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价值。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一词也曾有过一些争论,并上升到了“清明”含义之争。

自金朝以来,《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景象一直都被认为是“春景”。因为画作第一收藏者宋徽宗曾在画上题诗,其中一句为“水在上河春”。

故宫博物院官网图片

▏卷中“清明”并非节气

到了近现代,很多专家、学者也都以此为据,认为画卷所描绘的就是春景,但到了1981年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开封市教师孔宪易在《美术》杂志第二期,发表了一篇名为《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的文章。文中列举了八大理由,认为《清明上河图》所绘景色实为“秋景”。

孔宪易的观点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以画卷中的农作物、扇子、雨伞、草帽等物品为切入点,阐述自己对“清明”二字的理解。

另外,孔宪易认为画卷中的“新酒”、茶水摊招牌上的“口暑饮子”等字样,以及小贩货桌上摆着切开的西瓜等推测,这些都与清明节相违背。

另外,孔宪易认为画卷中的一部分人物有上坟扫墓的行为,是因为画中有卖纸马祭品的店铺,以及乘坐轿子、骑马出城扫墓的队伍,这些景象看似都与清明节扫墓相关。

但上坟的季节并不一定非要在清明节,一年四季皆有可能。从画卷中的种种现象来看,似乎都在指向秋季。可见《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一词,并非专指清明节。

故宫博物院官网图片

▏“清明”寓意歌功颂德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1105年左右,一直以来针对《清明上河图》的考究从未停歇。

孔宪易的观点认为画卷中的“清明”二字,并非二十四节气之一,画作中呈现出来的景象可能是秋景。

持此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其中不乏一些专业人士和名家、大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乍浦名门邹氏后人史学家邹身城先生,也对“清明”提出了个人见解。

邹身城在论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图〉的社会意义》中,明确提出了个人观点认为“清明”既不是节令也不可能是地名。

有观点认为《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二字,有可能指的是汴京的一个街坊名“清河坊”,但这个观点被邹身城教授否定了。

邹身城认为“清明”实乃宫廷御用画师张择端,借歌颂汴京繁华景象所作的“颂辞”。以此推断有颂扬国泰平安、太平盛世、河清海晏之嫌。

邹身城的观点依据是,《清明上河图》有金人留下的跋文:“当日翰林呈画本,承产风物正堪传。”

故宫博物院官网图片

▏“清明”寓意的三种观点

位列我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一直是史学界和学术界的重点考究对象。

很多专家和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最终得出了三个主要观点:即“清明节”、“清明坊”和“清明盛世”之意。

郑振铎和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等人,支持清明“清明节”观点说,认为所谓“清明”就是二十四节气,或者说就是清明节这一天。

孔宪易等专家学者则坚决否定“清明节”说法,认为“清明”指的是地名“清明坊”,位列汴京一百三十六坊之内,实属外城东郊三坊第一坊“清明坊”,认为是画的就是秋景。

而史学家邹身城和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则持“清明”盛世观点。史树青先生认为:“清明有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

李东阳题跋

▏“上河”三种含义之争

时至今日,关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含义仍有诸多争议,就连“上河”的寓意也有多种说法。

有专家学者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认为“上河”有在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

此外,还有三种主要观点认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上坟”和“赶集上街”,这几种观点似乎都能说得通。

支持“上河”为“上坟”之意的专家学者认为,明代李东阳在《清明上河图》作跋文:“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

清明时节人们纷纷前往河边祭祀先人这种古老的习俗就像现在去扫墓一样盛行,“上河”实则就是“上汴河”,其含义的变化也会影响“清明”的寓意。

故宫博物院官网图片

▏结 语

由北宋“天眼”张择端创作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仅有五个字,但“清明”、“上河”的含义和寓意却有多重说法和争议。
历史研究和鉴定方法的核心是在争议中求真知,如今这幅极具人间烟火气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仍然静静地躺在故宫博物院中。

画卷中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早已被定格为一段珍贵的历史切片永久保存,或许这才是《清明上河图》的真正价值和魅力所在!

【参考资料】

1.《清明上河图》跋文

2.《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孔宪易

3.古董局中局2:清明上河图之谜》 马伯庸著

4.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明上河图》,齐鲁晚报

5.《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图〉的社会意义》邹身城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均参考、引用权威资料及可靠信息源,结合个人观点创作的原创文章,文末已标注文献和资料来源。

【讨论】:

1.你认为《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是什么寓意?

2.宋代张择端版、明代仇英版和清代清院本,哪个才是真迹呢?

来源:红衣史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