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友整理了“贸易战2.0”之前中美互相加征关税的重点领域,美国对中国征税领域围绕医疗器械、医药、材料、农机、工业机器人、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我们对美国加征围绕在农产品、葡萄酒、钢管、猪肉等。
看了中美互加关税的领域,就能理解过去几年为什么大家感觉就业难了,当然免不了还有个疑问,到底谁才是科技强国?
图片源自:互联网
网友整理了“贸易战2.0”之前中美互相加征关税的重点领域,美国对中国征税领域围绕医疗器械、医药、材料、农机、工业机器人、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我们对美国加征围绕在农产品、葡萄酒、钢管、猪肉等。
看上去有点违背认识反而正是现在中美贸易格局下的反差。
不是中国的科技含量最牛,而是在国际分工下,我们不甘于只承担简单的来料加工贸易进行了制造业升级,在出口新三样(光伏、新能源、半导体)上的突破以及“中国制造2025”下的比较优势行业越来越多。
而美国在尖端行业仍然是领先的,很简单,苹果的研发中心,英伟达芯片的核心环节也是把中国脱离在外的。而在农业现代化的领先下,太多的农业、畜牧业形成了过剩产能,就比如中国原来一直是美国大豆的重要出口国,当然开始被阿根廷替代。
当然,美国对待我们尤其是转口,可以说是有针对性的;而我们对其针对性的措施,包括对杜邦集团的动作,同样也是针对性的对待共和党的措施。
你打压我的经济,我则针对你的票仓。
查询2024年中美外贸数据。
电气机械、高端仪器等高科技产品对美依赖较高,比如半导体设备、元器件、光学、核反应堆,最大的例子就是英伟达。机电设备大类中达到2697亿人民币。
航空器,2024年进口124亿美元,一半来自美国。
其它占比比较大的还包括化工产品(含医药),医疗器械,玉米大豆、资源(石油、金属),以及农产品、动物产品,也就是我们反制的大豆、植物油等。
当然,看我们的出口方向,按照美方统计的361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下。
电器机械与设备占比23.6%,机械设备18.7%,家具家居用品12.6%,玩具与游戏用品11.3%,纺织服装与鞋类7.3%。
图片源自:互联网
很简单,不要盲目的扩大我们的科技力量,不然也不会有“国产替代”的概念,以及全国各地对科技、人工智能、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的大力投入,本身就意味着受制于人。
不管国产芯片再好,在现阶段对比英伟达还是差距明显的,当阉割版的芯片都被疯抢的时候,这就是现实,当然还有快速适配的管理问题,当然这也是机会,没有压迫也就没有成长,包括新凯来的各种技术突破。
所以,基本上振奋人心的国产替代的产品出现,就意味着这个产业,我们还是落后的,包括大飞机,承认落后并不可怕,我们毕竟改开才40年,重视科技也就是这几十年的事情。
图片源自:头条图库
当然,资金投入哪儿,哪儿的就业机会就更多,直白点说就是更好挣钱。
曾经普通人为什么觉得容易挣钱?很简单,本质上基建是没有门槛的,或者门槛非常低,拧螺丝的流水线很短也就上手了。
所以,很多人在二十年的发展中基本上就形成了一种观点:只要肯吃苦,就饿不着,就能挣到钱。
可当以便对基建的投入降低,科技制造的投入提高,这种结构性的就业摩擦就更多,更严重。
因为关税、劳动力成本、盈利要求等限制,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工厂搬到了越南、柬埔寨,你可以说他们为了利润不管国内,但如果你是这些小工厂的老板,你也会这么干!当然国内市场也很大,尤其是基础需求,但鉴于成本的问题,开始密集向中西部迁移,也很直观的呈现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方的工作越来越难找,一方面是产业猥琐,一方面就是对劳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也就出现另一种现象,你想挣钱却没机会了,只能涌入到几乎没有门槛的网约车、快递、外卖,结果人多了市场没变,挣的钱更少了。
所谓“内卷”。
我们对美国的同等反制是必要的,哪怕再难也得干,可以战死,不能被吓死,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一直依赖的凝聚力。
理性说,都已经上升到战争的级别了,就要有战争的觉悟,可老百姓总归要考虑,这样搞下去,会不会比最近更难,更难挣钱了?
全类别的工业是国家的底气,完善的基础设施、发达的道路交通、便捷的生活配套、开放的态度14亿人口都是竞争筹码,但这种结构摩擦少不了,或者说我们是否也在走向美国现在的处境?低端制造业在外迁,用消费、服务业来提供就业及市场,毕竟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的结果就是“用工量变少”,对应的就是失业率并不低。
况且,还要预防一种情况,特朗普让全世界的国家站队,要么中,要么美,选择美方将进行国家级的关税豁免?
就像当初李首富要出手巴拿马港口时贝莱德的计划一样,只要是中国制造的轮船,统统额外加收费用。
当然,这个交易已经被重视,并开始审查。
图片源自:头条图库
不怀疑国家对这些问题的考量,总归比我们老百姓的眼光、视野要高的多,也不怀疑现在对内需、大市场、促消费、活跃经济、乃至降准降息、消费补贴等大批政策的推行。
目的是很明确的,也不要怀疑这方面的决心。
总有人说没钱怎么消费?可我一直认为敢消费是需要信心的,可让消费市场扩大,是靠月薪5000的群体还是10000的群体?
不客气的说,要先给“中产”信心,稳住楼市、稳住股市,他们的消费能力在信心提升下的效果才明显。
毕竟,你是为了生活,他们为的是品质,品质的背后就是高价。就像手机补贴、汽车补贴一样,都觉得没钱,现实却是数据火爆。
当然,长期来看,财富分配必定会向橄榄球的目标前进,当有4亿以上的群体都处于中产阶段的时候,这样的大市场全世界都会眼红。
并不能说国家忘了底层群众,不管是京东、美团在落实外卖员的社保,还是农村耕地等作为股本开始享受分红,还是各城市开始推广各种免费的技能培训,乃至对电商直播行业的扶持(流量开始向尾端倾斜了“,增收就是主旋律。
作为中年人,我的焦虑开始越来越低,“大不了送外卖”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了,毕竟到了一定阶段,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一份社保。
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未来的三种就业路径越来越清晰。
1、学习好、有热情、有天分,成为最尖端的高薪人员,粗暴的举例就是考不上985就别走大学的路了;
2、动力能力强,爱钻研,有爱好的,专注自己的爱好,方向一定是有技术,不管是工业的,还是非遗类的手工,所谓“不杀工匠”是因为他们的替代性很低,他们也可以有学历,也可以说的高级技术工人;
3、最后一类,放弃对服务业的蔑视,虽然人人平等因为出身会有大不同,但靠双手不丢人,未来这部分人的收入一定会水涨船高的,活着是没问题的。
当然,这些都是在理想情况下才能实现的,而老百姓要应对更多的不确定性,还是要做好储蓄工作,消费虽然是一种美德,但同样是陷阱,量力而为不会错的。你看美国人不也会因为不确定而提高储蓄率吗?
至于是否科技强国,我相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也会带动社会进步,有些人说为什么那么多人跑到海外去?
我想到的最理想的答案就是:基于先富带动后富的背叛, 以及对“社会财富分配”的担忧。
刘强东、于东来,都是好样的。
来源:鲁至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