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日愚人节,华盛顿的晨雾里浮动着铁锈味的寒意。美国联邦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的玻璃幕墙前,数千名雇员抱着纸箱排成长龙,解雇通知邮件散发着刺目的光,就像利刃般划开了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第一道伤口。
2025年4月1日愚人节,华盛顿的晨雾里浮动着铁锈味的寒意。美国联邦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的玻璃幕墙前,数千名雇员抱着纸箱排成长龙,解雇通知邮件散发着刺目的光,就像利刃般划开了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第一道伤口。
万人裁员
这不是愚人节的玩笑,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系统性屠杀”——10000名全职员工被扫地出门,FDA、CDC、NIH等核心机构的精英队伍被腰斩。还有10000名员工,等待被裁员的命运[1]。预计全职员工总数从82000人减少至62000人,总体裁员幅度接近四分之一。
美国卫生部长小罗伯特・肯尼迪在社交媒体上宣称“为效率而战”,但HHS大楼内此起彼伏的啜泣声,早已戳破了这场政治秀的虚伪面具。3500名新药审批专家、2400名流行病防控骨干、1200名癌症研究员,这些昨天还是“健康卫士小甜甜”,如今瞬间变成“冗余成本牛夫人”[2]。肯尼迪的“重组蓝图”把28个部门锐减至15个,10个地区办事处腰斩为5个,每年将节省18亿美元[3]。
美国公共卫生协会执行主任乔治・本杰明痛斥:“政府却对医疗体系挥起屠刀,他们不仅破坏了联邦卫生体系,连带摧毁了地方卫生系统,形成双重打击。”此举将加剧美国人均预期寿命的恶化趋势。[4]
美国医疗体系大地震
2.1 公共卫生方面
FDA、CDC和NIH的大规模裁员,公共卫生领域或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FDA作为全球药品审批的权威机构,其3500名员工的裁撤,无疑是对新药审批流程的一次沉重打击。那些本应为患者带来希望的新药,如今却在审批的道路上步履维艰。患者们眼睁睁地看着救命的药物被延误,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生存机会也在悄然流逝。CDC的2400名员工被裁,更是让疾病防控陷入了困境。传染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能力大幅下降,新的传染病爆发时,可能无法及时发现和应对。麻疹、禽流感等疾病的传播将失去有效控制,疫情扩散的风险日益增加。NIH的1200名员工裁撤,其中许多是疫苗研发的精英科学家。这无疑是对美国疫苗研发事业的一次重创。未来大流行病的疫苗研发将步履蹒跚,美国在面对新的公共卫生威胁时将更加脆弱。
2.2 科学研发
科研领域一场隐匿的危机正悄然蔓延。大量科研项目被迫中断或取消,其中不乏针对癌症、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研究。这些项目因资金、人员等种种困境戛然而止。前期投入的巨额资金与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瞬间化为泡影,相关疾病的攻克进程被无情延缓[6]。与此同时,科研人才的流失更是雪上加霜。顶尖科学家与研究人员纷纷离去,或转投他国,或另寻他业。
2.3 地方卫生系统方面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的大规模裁员,不仅冲击了联邦层面的公共卫生机构,其波及效应更是直抵地方卫生部门。原本由联邦政府提供的技术支持与资金援助大幅缩水,地方卫生系统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时,失去后盾举步维艰[7]。
地方卫生资源本就捉襟见肘,如今更是雪上加霜。在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当下,地方卫生系统不得不承担起更多的职责,然而有限的资源难以满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求,公共卫生的防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4 就业市场方面
在短时间之内,同时将大量医生、研究人员、公共卫生专家一股脑儿推向市场。势必给医疗就业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医疗行业整体招聘放缓,再就业的难度急剧增加。这种困境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也削弱了整个行业的活力。
一位前美国 CDC 的雇员 Peter(化名)透露:“此前 CDC 或其他部门的员工,离开后往往会去药企、医院等部门求职就业。如今,在当下的美国医疗寒冬下,机会正在变得越来越少。”[8]
裁员飓风刮来千载良机?
美国医疗行业的大规模裁员,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不仅冲击了其自身体系,也为全球医疗行业格局带来了深远影响。在这场危机中,不仅看到危险,更大的机遇也蕴藏其中。
3.1 人才引进为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
美国医疗行业的裁员潮,使大量高端人才面临失业困境。可以借此契机,通过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吸引这些专业人才回流或加入咱们的医疗行业。这些人才包括新药审批专家、流行病防控骨干、癌症研究员等,他们的加入将为我国医疗行业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思路。药明康德创始人李革、百济神州创始人王晓东、信达生物创始人俞德超等,都是早期从美国回国的科学家,他们为创新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可以与美国的医疗机构和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项目,如联合培养研究生、博士后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学习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提高自身的医学教育水平,同时也为美国的失业人才提供继续深造和发展的机会。
3.2 技术与研发合作加速创新
美国医疗行业裁员导致一些技术领域的研发中断或进展缓慢,这为我国提供了填补技术空白的机会。可与美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创新等领域的研究。双方可以共享资源和技术,加速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效率。此外,加强与美国医疗企业的联合研发合作,共同开展针对重大疾病的治疗方案研究,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如资金、技术、人才等,提高研发的成功率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医疗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机会。
3.3 医疗服务与管理合作
美国在医疗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方面具有先进经验,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对自身的医疗机构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通过与美国的医疗机构合作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还可以与美国的医疗质量认证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对医疗机构进行认证和评估,提高医疗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增强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度。
尾声:裁员寒潮来临时,锈蚀的齿轮总在暗处发出刺耳哀鸣。当美国将 "健康卫士" 贬为 "冗余成本" 时,大洋彼岸的东方正在重构医疗价值坐标系。窥见的不仅是美国体制裂隙里渗出的血色黄昏,更是文明演进中永恒的命题——人类对健康的守护,终究要穿越多少迷雾?
来源:许晓锐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