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小面馆老板娘天天吵架,丈夫突发心梗住院 全镇人自发排队吃面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6 16:17 2

摘要:老张的面馆开在县城东门市场旁边,一间不到二十平的小店,门口挂着褪色的红布招牌,上面”张记油泼面”五个字已经看不太清楚。这布招牌是十五年前开业时做的,期间洗过几次,每次洗完老张都说要换个新的,但十五年过去了,还是这块掉了色的红布在风里摇晃。

老张的面馆开在县城东门市场旁边,一间不到二十平的小店,门口挂着褪色的红布招牌,上面”张记油泼面”五个字已经看不太清楚。这布招牌是十五年前开业时做的,期间洗过几次,每次洗完老张都说要换个新的,但十五年过去了,还是这块掉了色的红布在风里摇晃。

招牌下面放着一个玻璃柜,里面摆着几个塑料盆,装着切好的肉末、香菜、豆芽、韭菜,还有一盆红亮亮的辣椒油。玻璃柜上贴着几张泛黄的价目表,最早那张已经褪色得只剩下几个数字,但老张就是不肯揭掉。

“揭了不吉利。”他总这么解释。

老张五十出头,脸色黝黑,有点驼背,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工作服,袖口已经磨出了白边。他做面的时候像跳舞,一手抓面一手舀汤,不需要任何测量工具,每碗面的分量都刚刚好。他最拿手的是油泼面,每次泼辣椒油的时候,总会引来路人驻足。滚烫的油泼在面上,“噼啪”作响,香味四溢。

老张的媳妇姓李,大家都叫她李姐。李姐四十多岁,一头短发,脸上有些斑,但精神头十足。她负责收钱和准备配料,整天围着一条红格子围裙,口袋里塞着皱巴巴的纸币和几个硬币。柜台底下放着一个旧收音机,天气预报和戏曲节目交替播放,收音机旁边立着一个小风扇,扇叶上积了一层灰。

这对夫妻的争吵是县城的一道风景。

“你放的香菜太多了!那香菜值多少钱你知道吗?”

“你少放点辣椒油行不行?浪费!”

“面煮过头了!你是不是眼睛瞎了?”

李姐的声音响亮,穿透力强,隔着几条街都能听见。老张则是闷不吭声,偶尔回两句,声音小得只有凑近才能听清。他总是低着头,继续手上的活计,好像李姐的话只是背景音乐。

县城的人习惯了他们吵架,甚至有人拿这个当乐子。

“今天又吵什么了?”

“还是老一套,省钱。”

“哎,他们两口子,一个财迷一个懒,绝配。”

老张是出了名的懒,店里设备坏了能凑合就凑合。风扇摇头功能坏了,他就用一根筷子卡住,变成定向风扇;冰箱冻层的门掉了,他用旧毛巾塞在缝隙里;就连后厨的砧板断了一角,他也是用铁丝绑了几圈继续用。

李姐则是精打细算,县城里出了名的会过日子。面馆用的塑料袋都是她从菜市场捡回来的,洗干净晾干再用;碗里的香菜末比指甲盖还小,却偏要说”足量”;就连结账找的零钱,她也要数上两遍才肯交到客人手里。

每到中午,面馆里都是满满当当的人。县城的工人、小商贩、办事员,大家挤在一起,有的坐在塑料凳子上,有的干脆站着吃。夏天的时候,店里热得像蒸笼,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汗珠,可架不住面好吃,辣椒香,价格实惠。

去年冬天,县城修路,面馆门口被挖开一个大坑,生意一下子惨淡了许多。李姐为此跟老张吵了一个星期,说他早该去东头新开的美食街租店面,现在好了,一天就挣几个钱,还不够交房租的。

“租金贵了去了,咱挣的钱够交那房租吗?”老张反驳。

“你就是懒!不想动!”李姐提高了嗓门。

“咱不是一样过日子吗?”老张嘟囔着。

“你瞧瞧王家炸鸡,已经开连锁了!”

“王家炸鸡又不是面。”

“做生意就是要有闯劲!”

如此这般,吵了七天七夜,最后还是在老地方继续开着。修路的师傅们倒成了常客,风里来雨里去,一人一碗老张的面,一边嗦面一边跟李姐打趣。

“李姐,今天又批评老张什么了?”

“还用问?懒得要死,抽油烟机坏了三个月了,说修也不修!”

“哎呀,这不是还能用嘛。”老张在一旁插嘴。

“你懂什么!那烟熏得我眼睛都睁不开了!”

修路的师傅哈哈大笑,老张讪讪地笑,低头继续和面。

这天早上,老张起得比平时早。凌晨四点,他就出门去了城郊的农贸市场,挑选新鲜的蔬菜和肉。天刚蒙蒙亮,街上还没什么人,只有几个清洁工在打扫。老张骑着他那辆老旧的电动车,后座绑着几个编织袋,慢吞吞地穿过县城的街道。

他到农贸市场的时候,天色还暗。卖菜的摊位前已经亮起了灯,几个农民在摆放刚从地里摘来的蔬菜。老张跟他们熟络,一路走过去,挑挑拣拣。

“张师傅,今天来得挺早啊。”一个卖韭菜的老农说。

“嗯,今天想多做点面,昨天都卖光了。”老张回答。

他买了新鲜的韭菜、圆白菜、豆芽,又去肉铺挑了几块瘦肉。最后,他在一个卖面粉的摊位前停下,开始试着捏面粉的质地。

“还是老规矩,二十斤吧。”老张说。

他把买好的东西都放在电动车后座上,绑紧,然后慢慢骑回县城。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街道上。老张眯着眼睛,突然感觉胸口有点闷,但他没在意,继续骑着车。

回到店里,李姐已经起床了,正在擦桌子。看到老张推着一车东西进来,她马上皱起眉头。

“你怎么买这么多?昨天不是还有面粉吗?”

“昨天的面粉不太好,和面时候发现有点返潮。”老张解释。

“返潮也能用!你就是会浪费!”李姐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不一样,做出来的面口感差多了。”老张小声嘀咕。

“口感口感,你就知道讲究这些!”李姐扔下抹布,叉着腰,“咱家孩子上大学的钱还没着落呢,你倒好,面粉都要挑来挑去!”

老张叹了口气,不再说话,低头开始准备今天的食材。他们的儿子今年高考,成绩不错,很可能能上个好大学。这是老张和李姐的骄傲,也是他们的担忧源头——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可不是小数目。

县城里的人都知道,张记面馆的面好吃但老板娘爱唠叨。很多人来吃面,一半是冲着那口味道,一半是来看李姐数落老张的热闹。久而久之,这对夫妻的吵架成了县城的一部分,就像市场门口永远修不完的路,就像广场舞大妈永远嘹亮的歌声。

中午时分,面馆里挤满了人。老张在后厨忙得不可开交,手上的动作像行云流水,一刻不停。他的额头上冒着汗,不时用袖子擦一下,然后继续和面、擀面、煮面。李姐在前面收钱、端面、添水,嘴里还不忘了数落两句。

“老左,你家那碗记得还我!上次借走就没见影了!”

“小王啊,你妈让你少吃辣椒,你怎么又要加辣?”

“哎呀,老刘,你那钱能不能换一下?我这儿没零钱了!”

面馆里热热闹闹,汗水和面香混在一起,弥漫在整个空间里。老张的脸涨得通红,他感觉胸口的闷痛又回来了,比早上更严重。他停下手上的活,深吸了一口气,靠在墙上。

“你又偷懒?后面还有五碗面没做呢!”李姐看到他停下来,马上喊道。

“我有点不舒服。”老张说,声音很轻。

“少来这套!忙的时候装病,闲的时候倒精神得很!”李姐撇撇嘴,转身去招呼客人了。

老张勉强站直身体,继续工作。他的手有些发抖,但还是坚持着。汗水从他的额头流下来,打湿了他的工作服。他的呼吸越来越急促,但周围的声音盖过了他的喘息。

下午两点,面馆的客人渐渐少了。老张正在整理厨房,突然感到一阵剧痛,像是有人在他的胸口放了一块石头,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他想叫李姐,但话到嘴边变成了一声闷哼。

他扶着桌子,慢慢蹲下来,脸色惨白。李姐正在擦桌子,听到后厨的声音不对,扭头一看,老张已经倒在地上,面色痛苦地捂着胸口。

“老张!”她扔下抹布,冲过去,“你怎么了?”

老张说不出话来,只是摇摇头,指着自己的胸口。李姐这才意识到情况严重,赶紧掏出手机拨打急救电话。

“喂?医院吗?我老公,他…他好像心脏病发作了!快来人啊!张记面馆,东门市场旁边!”

十分钟后,救护车来了。医生迅速检查了老张的情况,确认是心肌梗塞,立刻决定送往县医院。李姐慌乱地跟着上了救护车,连门都忘了锁。

县医院离面馆不远,五分钟就到了。老张被直接送进急诊室,李姐在外面焦急地等待。这时她才感到害怕,老张从来没有生过大病,平时最多就是感冒发烧。她坐在走廊的长椅上,想起早上还在骂他浪费,顿时眼泪就下来了。

医生出来告诉她,老张需要立即手术,心脏搭桥,费用约五万元。李姐愣住了,他们夫妻俩辛苦一辈子,存款也就七八万,这一下就要去大半。但她马上点头同意了手术,然后急匆匆地去办手续。

面馆那边,最后一个客人看到他们走得急,还帮忙关了门,但没有上锁。消息很快在县城传开了——张记面馆的老张心脏病发作,被送去医院了。

老张的手术很成功,但医生说他需要在医院观察至少一周,然后在家休养三个月,不能干重活。这个消息像一盆冷水浇在李姐头上。三个月不开张,他们拿什么生活?儿子的大学费用又从哪里来?

李姐整晚都守在病房里,看着插着各种管子的老张,不停地抹眼泪。老张醒来后,第一句话是问面馆怎么办。

“别管面馆了!你好好养病要紧!”李姐难得地没有责备他。

“可是…孩子的学费…”老张有气无力地说。

“我自己去开店。”李姐说,“我看了你那么多年,也会做面。”

“你一个人忙不过来的。”老张摇摇头,“咱…休息一阵子吧,等我好了再说。”

“那怎么行!”李姐突然提高了声音,然后又压低,“咱不能不做生意,家里还等着钱用呢。”

老张想说什么,但太累了,很快又睡着了。李姐坐在一旁,陷入了沉思。

第二天中午,李姐回到面馆准备收拾一下。让她惊讶的是,面馆门口排了一长队人,都是县城的老顾客。

“李姐来了!”有人喊道。

“李姐,听说老张住院了,我们来帮忙!”修路的工头走过来说。

“是啊,老张的面我们吃了这么多年,现在他有难,我们得来支持一下。”一个常客接茬。

李姐愣住了,眼眶一下子红了。她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

“可…可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啊。”她结结巴巴地说。

“我来帮你和面!”市场里卖肉的老刘站出来,“我以前在饭店帮过厨。”

“我来洗碗!”又一个人说。

“我来收钱!”还有人自告奋勇。

就这样,在众人的帮助下,面馆重新开张了。李姐站在案板前,按照老张的方法做面,虽然比不上老张的手艺,但也差不多。顾客比平时多了一倍,有些人甚至是从没来过的。

“多放点肉!”李姐边做边小声嘀咕,“老张平时放得太少了,真是抠门。”

收银的大妈听见了,笑着说:“李姐,你可真有意思,平时说老张浪费,现在又说他抠门。”

李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继续做面。她发现老张平时看着简单的活,做起来还真不容易。擀面要有力道,煮面要掌握时间,辣椒油要烧到恰到好处的温度才能泼…每一步都有讲究。

中午的营业额创了记录,几乎是平时的两倍。李姐数着钱,心里暖融融的。下午她去医院,给老张带了些清淡的饭菜,把面馆的事情告诉了他。

“你做得好。”老张笑了,是那种很少见的、发自内心的笑,“你比我强多了。”

“少贫嘴!”李姐嗔道,但语气里没有了往日的尖锐,“你好好养病,面馆有我顶着。”

接下来的日子,面馆天天爆满。李姐从早忙到晚,但不再抱怨。她渐渐明白了老张的坚持——为什么面粉要选最好的,为什么辣椒油要用特定的方法熬制,为什么连盐的用量都要精确到克。原来做一碗好面,真的有这么多讲究。

县城的人发现,李姐不像以前那样唠叨了。她开始和客人聊天,问他们面的味道如何,还主动加量不加价。有时候她会站在店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眼神柔和。

一周后,老张出院了。医生叮嘱他要静养,不能剧烈运动,也不能太劳累。李姐搬了张躺椅到店里,让老张坐在一旁指导她做面。

“你要先把锅烧热,才能下油。”老张说。

“知道了知道了。”李姐点头。

“辣椒油温度不够,声音听到了吗?要’滋啦’一声才对。”

“啰嗦!我又不是第一天做!”李姐嘴上嫌弃,手上却按照他说的做了。

客人们看到老张回来了,都过来打招呼。有人带水果,有人带补品,面馆门口的桌子上堆满了礼物。老张不好意思地笑着,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老张,你可吓死我们了!”

“是啊,听说你住院了,我们都担心死了。”

“你这面馆可不能关,我还等着每天来一碗呢!”

老张一一道谢,眼睛湿润了。他看着忙碌的李姐,心里满是感动。这些年,他们夫妻俩吵吵闹闹,从来没有安静下来好好说过话。现在他才明白,李姐的唠叨是因为担心,她的精打细算是为了孩子的未来。

那天晚上收工后,李姐坐在老张旁边,两人一起数钱。这一周的收入比平时多了一倍多,足够支付老张的医药费,还有结余。

“老张,你说咱们是不是该换个大点的店面了?”李姐突然说。

“嗯?”老张惊讶地看着她,“你不是一直说租金贵吗?”

“可咱们的客人越来越多了,这店面都快挤不下了。”李姐说,“而且,东头那条街人气旺,去那里开店,生意会更好。”

“那…那好啊。”老张点点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还有,咱们得请个帮工,你现在不能太累。”李姐继续说,“工资我来谈,保证不会给高了。”

老张笑了,伸手握住李姐的手:“其实,我早就想扩大店面了,只是怕你说我乱花钱。”

“你呀,就是太闷,有什么想法不跟我说。”李姐假装生气,但嘴角上扬。

“那你就是太爱唠叨,有事没事就数落我。”老张也开起了玩笑。

两人对视一眼,都笑了。

一个月后,张记面馆搬到了县城最热闹的美食街。新店面有五十平米,装修简单但干净明亮。老张身体恢复得不错,但李姐坚持他只负责技术指导,不亲自下厨。他们请了两个帮工,一个负责和面,一个负责配菜和洗碗。

面馆的招牌换成了新的,但设计依旧简朴——红底白字的”张记油泼面”,下面小字标注”始于2010年”。价格比原来稍微高了一点,但客人丝毫不减。

县城的人都知道,张记面馆的老板娘不再整天唠叨了,老板也不再那么懒散了。他们会一起站在店门口,迎接每一位客人,笑容满面。偶尔,他们还是会拌嘴,但语气里多了几分调侃和宠溺。

那场突如其来的心梗,那些自发排队的人群,那一周的独自支撑,让这对夫妻看到了彼此的坚强和不可或缺。有时候,生活就是如此奇妙,在失去或者几乎失去的瞬间,才让人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儿子考上了省城的重点大学,学费和生活费不再是问题。临走前,他对父母说:“我以前总嫌你们吵,现在才知道,那是你们相处的方式。”

李姐红了眼眶,老张拍拍儿子的肩膀,笑而不语。

如今,张记面馆的故事在县城广为流传,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你知道吗?老张心梗那会儿,全镇的人都去吃面了。”

“是啊,那排队的阵仗,比春节还热闹!”

“李姐现在可不得了,整个变了个人似的,再不骂老张了。”

“老张也硬气多了,前天我看见他训斥一个乱丢垃圾的年轻人,声音老大了!”

有人说,爱情最美的样子,不是轰轰烈烈的表白,不是花前月下的温柔,而是柴米油盐的日常,是患难与共的坚守,是历经风雨后依然并肩而立的默契。

张记面馆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却真实的县城传奇。

来源:番茄聊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