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35年,杜佑出生于一个官僚世家,其父杜希望曾担任过州刺史等职务。杜佑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通晓史书。
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诗人杜牧的祖父,唐朝中叶名臣,史学家,财政家。
01、出身官官之家,门荫入仕
735年,杜佑出生于一个官僚世家,其父杜希望曾担任过州刺史等职务。杜佑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通晓史书。
杜佑不到20岁时,即以父荫入仕,在济南担任参军一职。天宝之乱后,他又到吴越地方当剡县县丞。
他在剡县大概待了七八年之久,县丞一职职微事繁,且较为主要的职责在于治讼,这段经历使他积累了许多经验,拥有了断事干练的能力。
02、投奔父亲好友,被欣赏
后来杜佑投奔润州刺史韦元甫,韦元甫因其父对自己有恩,遂以故人之子对待杜佑。
一次,韦元甫办公时遇到难以决断的案件,恰见杜佑在侧,便随口征询杜佑的意见。
杜佑应答如流,所言都切中要害。韦元甫大喜,当即表奏他为司法参军。
771年,元甫去世后,杜佑因征召入京,为工部郎中,不久升为户部侍郎判度支,总领国家经费。
时值德宗年间,军费开支极大,每每用度不足时,就在长安强行“借用”富商钱财,弄得怨声四起。
看到此情,杜佑写了一篇《省官议》进呈,建议裁撤冗官,节省开支。但朝廷非但没有采纳这一建议,且因此贬他去任饶州刺史。
03、被杨炎欣赏,出色完成运粮
779年,唐德宗继位,杨炎拜相。后来,宰相杨炎针对当时财政存在的积弊,推行赋税制度改革。杨炎很欣赏杜佑的才干,将他调入朝廷辅佐自己。
杜佑历任工部郎中、金部郎中、江淮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等使、户部侍郎、判度支,并负责河北战事的粮草转运事务。
当时朝廷正在平定河北地区的叛乱,杨炎把运输军饷的任务全部交给杜佑,杜佑出色地保证了前线粮草供应,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04、建议裁官,没有被采纳
780年,河朔连年用兵,民生凋敝,国家无法聚敛税赋。于是,杜佑向朝廷上奏建议裁撤一些官员。
他觉得设置官吏的本意,是为了治理百姓,所以古人根据人口的多寡来安置官职,没有冗余的官员。
可是现在官员和爵位太多,远远超过实际的需要,这些人加重了普通老百姓的负担。
而且消耗国库的开支,所以应该裁汰冗余的官员。遗憾的是,他的建议上奏朝廷后,并没有得到回复。
05、为杨炎辩护,被贬官
782年,杨炎遭到诬告被迫害致死,杜佑不顾自身处境,竭力为杨炎辩诬,充分肯定他的税制改革。
杜佑受牵连被排挤出朝,杨炎生前推行的税制改革也成为政敌攻击的重点目标。
杜佑得罪权相卢杞,被外放苏州刺史。他因老母在堂,不愿赴任,改任饶州刺史。
06、岭南平乱,抓生产
784年,唐德宗因泾原兵变逃往兴元。该地区的百姓竟三世不臣于唐朝。
杜佑出为饶州刺史后不久,就兼御史大夫,充岭南节度使。他着手平定三代据险不臣的珠崖反叛黎民。
他在岭南朱崖地区平定叛乱后,亲自深入民间,了解百姓苦难。帮助当地民众发展生产、传播文化。
787年,杜佑回朝,担任尚书左丞,后出任陕州观察使。
07、任淮南节度使,政绩卓著
789年,以礼部尚书出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
他初上任时,当地遇到旱灾,饥荒严重。他命令富户出售粮食,救济灾民,另一方面则革除苛捐杂税。
并修建旧有的雷陂,开湖疏渠,兴建新渠,以广灌溉。治理沿海滩涂,开滨海弃地为田。很快,当地沿海地带就面貌一新。
他设置营垒30余所,整饬兵马,加强管理,使得地方更加安定。在整顿吏治的同时,杜佑致力于选贤用能。
如窦常、权德舆、刘禹锡、张士陵这些人物,都曾在他手下任过职。他为人宽厚,待人至诚。
任淮南节度使期间,属下李藩曾被诬动摇军中,德宗大怒,密诏杜佑杀之。
而杜佑怀诏旬日,终不忍发,后一面劝解李藩,一面以身家百口向德宗担保,最终李藩方得以释冤。
母亲去世,杜佑丁忧在家,唐德宗却将他夺情起复,改授为刑部尚书、检校右仆射。
08、讨伐张愔,失败
800年,徐州节度使张建封病逝,士卒拥立其子张愔为主。唐德宗遂任命杜佑为淮南节制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兼徐泗节度使,让他讨伐张愔。
杜佑准备战船,派部下将领孟准渡过淮河攻击徐州,,但因孟准兵败,不敢进兵,领兵退回。
朝廷无奈,只得将徐州划给张愔。又将濠州、泗州划归淮南,并命杜佑兼任濠泗等州观察使。
09、任度支盐铁使,反对王叔文
805年,唐德宗逝世后,唐顺宗让他代理宰相的职务,并兼任度支盐铁使。
当时王叔文为度支盐铁副使,杜佑身为宰相,政务繁忙,无法过问度支盐铁诸事,于是王叔文得以专权。
后来,王叔文的母亲死了,他只好回家服丧,杜佑于是决断盐铁等事,郎中陈谏却要征询王叔文的意思。
杜佑不满地说:“我身为正使,难道不能做决定吗?”于是将陈谏贬为河中少尹。
王叔文想要废掉太子,希望得到杜佑的帮助,杜佑并不理睬。
806年,唐顺宗病逝,唐宪宗继位。杜佑再次摄冢宰,并把度支盐铁事务全部让给李巽。
当时,度支使事务繁杂,没有条理。杜佑把营缮事务划归将作监、木炭事务划归司农寺、湅染事务划归少府,减轻度支使的工作。
10、反对用兵,建议慎选良将
不久,杜佑进拜司徒,封岐国公。后来,河西党项部落暗中勾结吐蕃,入侵唐朝。边将贪功,请求出兵讨伐。杜佑反对用兵。
上疏历述前代开边黩武、兵连祸结的教训,并指出党项寇边是因边将贪暴所造成,建议慎选良将,加固边防。
11、多次请求致仕,不被允许
807年,杜佑请求致仕。唐宪宗不准,允许他每隔三五日到中书省一次,仍旧参与朝政。
杜佑每次入宫奏事,唐宪宗都加以优待,尊称司徒,而不直呼其名。
812年,杜佑患病,四次上表皇帝,请求致仕。唐宪宗无奈,只得让他以光禄大夫、太保之职致仕,但仍让他在每月初一十五上朝面君。
同年十一月,杜佑病逝,终年七十八岁,追赠太傅,谥号安简。
12、知识渊博,编写《通典》
杜佑虽位及将相,仍常手不释卷。他白天处理公务,接待宾客,晚上则在灯下读书,孜孜不倦。
宾客僚佐与他谈论时,都佩服他的辩才和渊博。他们的见解如有错误,杜佑也能帮助纠正。
早在唐玄宗时,史学家刘秩就编写了一部记载典章制度的《政典》。杜佑认为《政典》只有三十五卷,条目不够丰富,内容不够完备。
杜佑博览古今典籍及历代名贤论议,考溯各种典章制度的源流,耗时三十六年,撰成《通典》二百卷。
《通典》记述了远古黄帝时期至唐朝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九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
又辑《通典》之要编成《理道要诀》十卷。著作尚有《管氏指略》二卷、《宾佐记》一卷。
杜佑出身官官之家,受门荫入仕,受父亲好友欣赏一路升迁,后得罪权贵,被贬岭南和淮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他晚年备受荣宠,多次请求致仕不被允许,他酷爱读书,知识渊博,通晓史书,编《通典》名垂青史。
来源:独钓一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