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的监会司铎范礼安神父,雄才大略,在一五八九年(万历十七年)于肇庆建堂后六年,即向耶稣会总长请求许可召收中国青年入会。最初天主教耶稣会神父们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们身边都有中国本地耶稣会士相随,因为他们中国人的身分不会引人瞩目,更方便帮助远道而来的外籍耶稣会
青年巴兰德在赣江遇难——江西公教会第一殉道者
一,利玛窦神父经常带本籍青年会士一同旅行
罗明坚、利玛窦二位司铎初入中国定居肇庆后,就着眼于培养中国会士。
当时的监会司铎范礼安神父,雄才大略,在一五八九年(万历十七年)于肇庆建堂后六年,即向耶稣会总长请求许可召收中国青年入会。
最初天主教耶稣会神父们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们身边都有中国本地耶稣会士相随,因为他们中国人的身分不会引人瞩目,更方便帮助远道而来的外籍耶稣会士完成任务。
他们通常担任翻译、助理、秘书的任务,帮助他们了解本地礼俗、学习方言;认识中国原来宗教以便研究对应策略。
他们还要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担任信使,奔走澳门、大陆之间;在神父生病时候负责看护,神父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他们。
所以利玛窦神父来到中国后,经常带着来自澳门的本籍青年会士一同旅行。
二,两名青年与利玛窦神父一同前往江西
利玛窦神父结识了许多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在韶州遭遇挫折之后,他迫切需要在一个新的地方建立会所,正好有一位中国官员因儿子患有神经抑郁症,特地请求利玛窦神父前往帮助治疗。
利玛窦神父虽然表示这样的病症短期内无法治愈,但希望顺路和官员一起过江西省前往南京,希望能通过环境的改变和陪伴使其恢复正常,也为自己能在南京落脚创造机会。
在这次旅行中,利玛窦神父携带着两名来自澳门的青年,他们是耶稣会的准会士。
这两名青年与利玛窦神父一同踏上了前往江西省的旅程,成为他传教和旅行的重要伙伴。在旅行过程中,利玛窦神父一行人经历了人生中最危险的时刻。
三,赣江遇险,巴兰德成为江西公教会第一殉道者
利玛窦神父与两名青年助理的江西之行,是他传教生涯中的一段重要经历。这段经历不仅展示了他的传教热情和勇气,也体现了在中国社会传播信仰的艰难。
利玛窦神父一行人在江西省的第一座城市南安(Nangan)相会。这儿有许多来自南京的热心信友,他们用手推车协助利玛窦一行人越过山隘。
当船队经过赣江十八滩时候,突然遭遇狂风大作,赣江顿时水高浪急,船只不幸翻覆。站在船上的利玛窦和一位青年会士巴兰德(John Barradas),因为大浪颠簸站立不稳被大风刮进了河中。
利玛窦神父被刮进河道后,幸运的抓住一根绳子,爬上一根漂浮的木头才获活命。
但他的同伴巴兰德一落水便再没有出来,他可能在落入江水时候就遭到致命伤害,沉入河底就再也没有生还的机会了。
这位耶稣会青年初学会士巴兰德(John Barradas)成了江西天主教会第一位殉道者。
四,被寄予很高期望的殉道者让利玛窦深感悲痛
殉道者(martyr)一词最初特指那些为见证为信仰而牺牲生命的人。在天主教早期,殉道者被视为信仰的象征,主要指在罗马帝国宗教迫害中为信仰而死的信友,如圣伯多禄和圣保禄。
后来,殉道的意义逐渐扩大,在现代语境中,殉道者的概念被进一步延伸,泛指那些为某种信念、目标或利益执着直至付出生命的人。
殉道者在天主教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信仰的楷模。他们的故事常被用来激励信徒坚守信仰,体现了人类对信仰的执着与奉献。
利玛窦神父在他的书信中曾表示:为同伴的死深感悲痛,他曾认为他会有远大前程的。
遇难的巴兰德是耶稣会学校早期的初学者之一,虽然由于他早早的牺牲,使史学者对他的信息记述少之又少,但从利玛窦的一句“曾认为他会有远大前程的”话中,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位奋发有为的青年。
利玛窦曾对巴兰德寄予很高的期望,但无情的江水却早早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眼看着刚刚还鲜活的生命顷刻之间尸骨无存,这怎能不让为师的利玛窦悲痛万分?
本文AI图片仅供参考
♥瘟疫肆虐中舍命往返于垂死者家中的光脚司铎——殉道致命者劳郎故事之一
来源:云乐茶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