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齐白石的一幅蝉画以惊人的8亿天价成交,这一数字震撼了整个艺术界。
文|这是苹果好吃的
编辑|司徒夜
2015年,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齐白石的一幅蝉画以惊人的8亿天价成交,这一数字震撼了整个艺术界。
无独有偶,他的另一幅巨作《山水十二条屏》,也以9.315亿元的天价成交。
这一壮举,不仅刷新了全球中国艺术品的拍卖记录。
更让齐白石的名字,在艺术的殿堂里熠熠生辉。
齐白石
在十大最贵国画记录中,齐白石独占两席,这无疑是对他卓越艺术成就的至高赞誉。
让我们再次聚焦于那幅蝉画。
在这幅看似质朴无华的作品中,一只蝉跃然纸上,
它的姿态自然,仿佛随时都会振翅而飞。
然而,正是这样一幅看似简单的画作,却隐藏着无尽的玄机和奥秘。
白石老人以他晚年的精湛技艺,将蝉的结构习性观察得细致入微,并巧妙地呈现在了这幅画上。
蝉并非呆板地固定在画框中,而是微微歪着头,似乎在寻觅着食物,这一小小的巧思便赋予了画作以生命。
放大看看,你会惊叹于白石老人对细节的精心把控,蝉的每一处结构都清晰地呈现在画面中,大到黑亮坚硬的甲壳形状,小到头部细短的触角和前足上的倒刺,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
尤其是那交叠的透明翅膀,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齐白石真迹(一)
若没有近距离观察过蝉,或许会误以为它只有一对翅膀,但白石老人却精准地捕捉到了蝉其实拥有一对大翅和紧贴腹部的一对小翅。
他寥寥数笔,便将蝉翼的薄与透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那轻盈的触感。
这幅画在有限的笔墨中呈现了无限的延伸,大道至简,有时候画面越简单反而意蕴无穷。
齐白石真迹(二)
白石老人在写实与写意之间维持着最微妙的平衡,这种极致的描绘需要耐心与苦工的双重磨砺。
他的画作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再现,更是对生命哲理的深刻诠释。
齐白石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仅生前满头簪花,身后也一直备受推崇,
在20世纪的中国,没有一位画家比齐白石更广为人知的了。
齐白石纪念馆
这样的殊荣实属罕见,但也为后人了解他增添困难。
就像蝉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生活中常见的昆虫,听过它夏日连绵不绝的鸣叫,见过摸过甚或吃过,
都知道它忍耐漫长黑暗蜕变成虫的短暂辉煌,知道它“餐风饮露”的高洁象征,
可又有几人知道雌蝉与雄蝉的不同。
自二十世纪以来,“齐白石热”不断升温,他的人红,他的画贵。
齐白石真迹(三)
宣传他抠门,迎娶年轻小妾,这些标签迎合着大众,将他缚于高台,
让人们津津乐道于大师的风流韵事,而他的真实面貌与志趣追求却被淹没在刻板印象当中。
后世对他的评价从来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近代公认的绘画大师,
是世界上最会画虾的人,世人把他与张大千合称为“南张北齐”,连徐悲鸿对他也颇为推崇;
齐白石的虾
而在一些艺术批评家这里,齐白石的超高热度和知名度让他成了众批评家口诛笔伐的对象;
学者吴月霖在评价他时说“人俗,画就雅不了”,
王朔更直接,说“艺术史上有好多神话都是后人捧起来的,西方是这样,我们国家更是这样。”
他觉得,大师连人都不会画,算什么本事。
王朔
雅俗的争议从白石老人生前一直延续至今,世人说俗,无外乎两点,
一是他画的东西太接地气,专画老百姓日常生活里的东西,人人都能看懂欣赏,因而不够高雅;
二则他的国画太细致,连虫腿的绒毛分毫毕现,像标本一样陈列于纸张之上,不够写意。
但白石老人从未在意这些外界的评价,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艺术信念,以画笔为媒介,传递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齐白石真迹(四)
早在做雕花木匠时,齐白石就人物画出名。
他八岁临摹雷公像,少时习画逐渐有了名气,便为邻里绘制神像以此养家糊口,譬如玉皇大帝、财神、火神、灶君等。
还有仕女图,只不过这些早期作品与他中后期时的作画风格迥异,而他后来也不经常绘制人物题材的作品。
齐白石真迹《牵牛花》
纵观他的成名之路,早期什么类型受欢迎,什么能卖出去他就画什么,你可以说他“接地气”“尽画身边之物”,但决不能说他画路窄,白石老人自己曾说过“不画未见过之物”,但除了未见过之物,可谓其余皆可画。
他对笔下之物永远怀着无尽的探究与热忱,说他像在画标本,冤哉!
要知道作画若要即工细又生动固然困难,而白石老人追求的是更高一层:寥寥数笔,神形俱见。
齐白石画鸭
这样的追求贯穿他的一生,从画小鸡便可见一斑,白石老人曾说:“余画小鸡二十年,十年能得形似,十年能得神似。”
在画虾上,他也有十分独到的见解,“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浅,此三变也。”他画虾的功夫早已炉火纯青,声名远扬后,以至于晚年为自己喊冤,“予年七十八矣,人谓只能画虾,冤哉。”
齐白石的虾
如此可爱又真实的一位艺术巨匠,也无怪乎生前身后那么多追随者了。
我想,白石老人的画之所以如此价高,一是画作本身的艺术鉴赏价值,二便是人们对白石老人的推崇,使他的画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然而名气是他光环的加持,却不是他才华的注释。
齐白石
对于声名,白石老人十分看淡。
有一次齐白石的门人为他画了一幅肖像,友人看了,都笑称“不像”。
而白石老人接过画纸却笑了笑,说:“画得的确是我”。
他思索片刻,为此题诗一首:“身如朽木口加缄,两字陈情一笔删。笑倒此翁真是我,越无人识越安闲。”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泊态度,更展现了他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齐白石真迹(五)
齐白石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精湛的画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在于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他的画作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更是世界艺术的瑰宝。
他的艺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若想要真正了解齐白石这位艺术巨匠,就必须深入他的文字和传记中去探寻。
齐白石
正如有些人看不到齐白石画了一只蝉的价值一样,
当你读不懂齐白石时,不妨听取专家的建议:看不懂拿放大镜试试。
或许你不仅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更能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司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