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及利亚取消与中国的深水港项目对中国矿业的影响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6 19:37 2

摘要:2025年3月,阿尔及利亚政府正式宣布终止与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CSCEC)合作的埃尔-哈姆达尼亚(El-Hamdania)深水港项目。该项目原计划投资33亿美元,旨在打造非洲最大的港口之一,设计年吞吐量达2600万吨货物,并连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地中海

2025年3月,阿尔及利亚政府正式宣布终止与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CSCEC)合作的埃尔-哈姆达尼亚(El-Hamdania)深水港项目。该项目原计划投资33亿美元,旨在打造非洲最大的港口之一,设计年吞吐量达2600万吨货物,并连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地中海贸易网络。然而,因阿尔及利亚国内政治动荡、管理能力不足、资金链断裂等多重因素,这一历时9年的项目最终搁浅。

对中国而言,该港口的战略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中国在北非布局物流枢纽的关键节点,更是保障矿产资源运输、降低对传统航道(如苏伊士运河)依赖的重要支点。项目的取消,对中国矿业供应链、区域合作模式及海外投资策略可能产生深远影响。

物流成本上升与供应链稳定性风险

1. 矿产资源运输效率受限。阿尔及利亚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及新兴锂矿潜力,其未开发的锂资源储量预估占全球总量的15%。埃尔-哈姆达尼亚港的取消,直接导致中国从阿尔及利亚进口矿产的物流通道受阻。目前,阿尔及利亚主要依赖陈旧的阿尔及尔港,其吞吐能力仅为计划中深水港的1/3,且拥堵率高达40%。这意味着中国矿业企业未来可能面临更长的货物滞留周期和更高的运输成本。

2. 新能源供应链承压。锂矿作为动力电池的核心原料,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全球化布局的关键。港口项目的失败,使得阿尔及利亚的锂矿开发与出口难以规模化。中国电池企业原本计划通过该港口将锂精矿直接运往国内加工基地,如今需转而依赖摩洛哥的丹吉尔-地中海港(Tanger Med)或欧洲港口中转,运输成本预计高出20%-30%。

3. 区域供应链网络缺口。该港口原计划与中企参与的摩洛哥汽车零件厂(2025年新签约项目)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北非矿产开采—加工—出口的一体化链条。项目的取消可能迫使中国矿业企业重新调整区域供应链布局,延缓在北非的新能源产业投资进度。

中企海外投资策略的“范式转换 ”

1. 政治风险权重上升。埃尔-哈姆达尼亚港的失败暴露了“一带一路”项目在高风险地区的脆弱性。阿尔及利亚的政局动荡(如2019年全国性抗议)和官僚体系腐败,直接导致项目执行效率低下。未来,中国矿业企业在选择投资目的地时,或将更严格评估目标国的政治稳定性与治理能力,优先考虑如沙特(近期与中国深化地质数据合作)或埃及(中企亚钾国际投资百亿美元磷酸项目)等政局相对稳定的国家。

2. 融资模式转向“轻资产化” 。此前,中国对阿尔及利亚的基础设施投资多依赖政府间贷款 和国有企业主导的重资产模式(如港口、高速公路)。此次项目失败后,中企可能转向与跨国矿业公司、本地私营企业合作的轻资产模式 ,例如通过技术入股或供应链服务(如物流管理系统输出)降低资金沉淀风险。

应对策略与未来展望

1. 多元化物流通道建设。中国可加快与摩洛哥、埃及等国的港口合作,例如利用摩洛哥丹吉尔港的现有优势,或推动埃及亚历山大港 的升级,以分散北非物流风险。同时,探索“陆海联运”新路径,如通过中欧班列连接地中海沿岸国家。

2. 深化资源开发与加工一体化。为避免过度依赖单一运输节点,中国矿业企业可加大对阿尔及利亚本土加工设施的投资,例如在当地建设锂精炼厂,直接出口高附加值产品。此举不仅能降低物流依赖,还可提升阿尔及利亚的产业附加值,增强合作黏性。

3. 强化风险评估与对冲工具。建议中企引入第三方风险评估机构(如Menas Associates)对海外项目进行动态监测,同时利用保险和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地缘政治风险。此外,可借鉴沙特阿美在华投资策略,通过长期股权投资绑定利益。

危机中的转型契机

埃尔-哈姆达尼亚港项目的取消,短期内对中国矿业的供应链效率和成本控制构成挑战,但也倒逼中企加速海外投资模式的转型升级。从“重资产基建驱动”转向“轻资产技术合作”,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多元参与”,或将成为中国矿业全球化布局的新方向。

来源:港口学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