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靠着卖收纳袋、保鲜盒这类小物件生意,石正兵将太力科技一年营收做到了10个亿。然而,业绩起飞的同时,线上销售渠道的费用正在吞噬利润。即将上市的太力科技,要靠什么在资本市场上站稳脚跟?
靠着卖收纳袋、保鲜盒这类小物件生意,石正兵将太力科技一年营收做到了10个亿。然而,业绩起飞的同时,线上销售渠道的费用正在吞噬利润。即将上市的太力科技,要靠什么在资本市场上站稳脚跟?
冬去春来,也到了该把羽绒服、厚棉被整理收纳起来的季节,真空收纳袋就成为众多家庭必不可少的工具。
就是靠着小小的塑料收纳袋,来自广东的“真空收纳一哥”太力科技,向创业板发起了冲刺。如今,证监会已同意其注册申请,太力科技距离资本市场只差“临门一脚”。
除了收纳袋,太力科技还生产塑料挂钩、置物架、保鲜盒、洗衣袋等,目前公司旗下,已拥有“太力”“LEVERLOC”“宜尚”等多个自有品牌。同时,它还为宜家、沃尔玛等国际巨头提供ODM/OEM(代工)服务。
但这些零零碎碎的“小物件”,却撑起了太力科技的10亿元营收。
招股书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4年,太力科技的营收不断提高,分别为6.23亿元、6.38亿元、8.35亿元和10.20亿元,四年时间涨了63%;净利润分别为4358万元、5887万元、8498万元、8813万元,四年时间上涨了102%。
伴随着营收的上涨,太力科技在目前国内真空收纳袋市场规模已突破20亿元的情况下,市占率已排名首位,尤其在天猫平台上的市占率,最近三年都在22%以上。
真空收纳袋是太力科技绝对的主力产品。在2024年上半年公司披露的5.44亿元的营收中,该产品收入2.35亿元,占总营收的43.75%,毛利率也高达62.04%。从2023年全年数据看,太力科技一共卖出了5342万个真空收纳袋,收入3.55亿元。
垂直墙壁置物产品则是公司一条持续增长的业务线,收入近年来不断攀升。目前,垂直墙壁置物产品的市场规模已超百亿元,其中太力科技已跻身前五。
2024年上半年,垂直墙壁置物产品卖出了1.66亿元,营收占比也从2021年的26.31%提升到了30.86%。对太力科技来说,垂直墙壁置物产品比真空收纳袋要更赚钱,因为在2024年上半年,它的毛利率达到了63.54%。
垂直墙壁置物架的高毛利,和它的高售价密不可分。在2024年上半年,这类产品的平均单价上涨了12.76%,达到了16.27元,比真空收纳袋的6.58元要高得多。相比之下,公司的真空收纳袋单价在2024年上半年下浮了不到1%。
太力科技坦言,产品品牌、销售价格等,都是实现毛利率的主要因素。公司2024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整体毛利率达到了58.7%,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相比之下,太力科技的竞争对手茶花股份同期的毛利率为21.10%,家联科技同期塑料制品业务的毛利率为20.96%。
虽然太力科技毛利率出众,但净利率却一般,比如2024年归母净利率只有8.64%。到底是什么吞噬掉了利润?
太力科技毛利高、净利低的根源还要从公司创立之初说起。
太力科技董事长石正兵是湖北随州人。1993年,年仅23岁的石正兵南下广东中山“淘金”,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关于他为什么创业,业内有一个故事是,他在一次出行时看到了蛋黄派的充气包装,受此启发,他研发出了衣服的保护袋,便于人们出游,没想到产品受到了市场的认可。
于是,在1999年,石正兵创办了太力包装材料制品厂,开始了在塑料制品业的创业之路。2003年,他又成立了中山市太力家庭用品制造有限公司,这就是太力科技的前身。
虽然律师出身,但石正兵却对销售模式有着天生的敏感。几乎每一次零售行业渠道的变化,都被太力科技捕捉到了。
2007年时,国内大型连锁超市发展正如日中天,石正兵将公司的销售重心,从传统的经销商模式转为商超销售模式,入驻主流连锁零售体系,并由此先后成为了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零售企业的供应商。
线上电商平台崛起后,从2014年起,石正兵又把公司的销售渠道转移到了第三方电商平台上,从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亚马逊,直到拼多多、抖音等,太力科技都先后入驻,并大力强化对线上营销的投入。
直播电商兴起后,几乎是第一时间,太力科技又精准“瞄准”了头部大主播。李佳琦从2019年下半年起迅速蹿红,他的个人IP热度当时甚至超过了一部分影视明星,而太力科技当时就已经展开了和李佳琦的合作。
到了2021年,李佳琦团队推出了“开学装备”和“换季收纳”的专场直播。直播间的观众们发现,在8天之内,来自太力科技的收纳产品出现了3次。李佳琦亲自动手,和工作人员一起展示了太力真空收纳袋,其中一个收纳袋展开拉起足有一米高,里边可以装3床棉被。
当时有数据显示,这三场直播为太力科技带来的销售GMV总额,超过了700万元。
太力科技在成立的早期,净利润曾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但自从2019年进入李佳琦的直播间起,电商平台的流量红利,使得电商平台成为了太力科技最主要的销售渠道。
比如2019年时,线上渠道对公司总营收的贡献占比还只有54%,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上涨到了79%。2024年上半年,更是高达83%。尤其是仅在天猫这一家平台上,就产生了1.46亿元的收入。
凭借电商渠道,太力科技的营收在2024年一举突破了10亿元。
但主攻电商、高度依赖线上渠道,也给公司带来了成本上的压力。众所周知,在第三方平台销售商品,卖家不仅需要支付一定的平台服务费,还需要在平台上进行商品的宣传和销售推广等活动。尤其是李佳琦这样的大主播,“坑位费”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公司也曾坦言,在2022年前,公司曾经在电商销售中存在刷单、好评返现等“擦边球”行为,但目前均已叫停。
太力科技销售费用在电商销售投入的推动下水涨船高,从2019年的9955万元,一路涨到了2023年的2.8亿元。从2021年之后至今,太力科技的销售费用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而相比之下,同行业的平均值只有6%。
销售费用的大幅增长,最终“吞掉”了公司的部分利润。
在2022年和2023年,公司净利润的涨幅为35%和44%,但在2024年同比增速仅为3.71%。公司在招股书中坦承,这是由于电商平台在2024年陆续推出、跟进“比价”“自动跟价”“强制运费险”等措施,导致了公司在各平台的销售策略受限,运营成本大幅上升。
公司还进一步提示风险称,尤其是天猫平台,未来如果受到平台流量下滑、新兴电商平台冲击等不利影响,可能影响公司销售渠道,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改变天猫单一平台收入占比过高的局面,公司也在开拓更多的渠道,逐渐向抖音、亚马逊等平台转移。2024年上半年,太力科技在抖音平台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49.80%,亚马逊平台同比大幅增长了113.39%。
但这也是把双刃剑。太力科技表示,抖音、亚马逊渠道,相比天猫、京东等属于高费用率平台,公司在上述平台持续投入较多的营销推广费,也进一步拉高了销售费用率。2024年,公司的销售费用率为36.31%,较2023年增加了2.76个百分点。
被大主播“带飞”的太力科技,也正因大主播而烦恼。
但对于石正兵来说,太力科技真正的护城河并不是直播间里的“李佳琦们”,而是“航天概念”。太力科技面对的用户群体中,也并不仅仅只有家庭中的主妇们。
在太力科技的网站首页,醒目地写上了一行介绍:太力作为中国航天产品研制企业,产品伴随航天员25次遨游太空,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重点协作单位。这部分内容,甚至放在了它作为“新型复合材料和健康生活用品制造商”之前。
“真空塑料袋”和航空航天,是如何产生关联的?石正兵曾对外表示,别小看小小的真空产品,航天员在太空舱内停留33天,生活垃圾要积存起来返回大气层处理,是不小的数量,仅带上去的太力产品就有几公斤重。“压缩之余,密封抗菌技术同样重要,因为大肠杆菌繁殖速度是地面数十倍,处理不好,会威胁宇航员的健康。公司正加快研发更高科技产品,为更多航天员作更长时间停留做好准备。”他说。
2008年9月,航天员中心与太力科技签署了“中国航天飞船残留食品处理用品合同协议”。太力科技从此开启了真空压缩袋产品的“上天”之路,目前已经累计服务了15年、25次航天任务。太力科技提到,截至目前,公司已在全球范围内申请并获授权专利858项,其中发明专利44项。
太力科技的“航天属性”也引来了监管的关注。在首轮问询时,深交所就要求太力科技说明航天收纳袋等使用航天技术的产品收入及占比情况、航天产品研制合作企业的含义及相关技术归属情况、公司产品运用航天技术及工艺的具体体现,相关表述是否客观,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准确、完整。
太力科技回复称,招股书表述中的“航天技术”具体指“环控生保技术”,主要用于维护航天器舱内大气环境,维持航天员生命体征;“航天工艺”,系指利用公司标准生产线对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及样品测试,研制符合国家航天标准的航天收纳袋产品。
公司同时表示,“航天产品研制合作企业”是公司获得的一系列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授予荣誉的统称,比如2008年8月成为中国载人航天飞船《残留食品处理用品》研制企业。
回复函称,2008年,太力科技与航天员中心签署合同,合作研发“中国载人航天飞船残留食品处理用品”项目。根据合同约定,对于合作研发技术成果的转让和专利申请权归双方共同所有,太力科技在征得航天员中心同意的前提下,可以对外进行产品宣传和市场销售。
虽然“航天概念”满满,但2020~2022年,太力科技的航天收纳袋收入占比分别只有0.1%、0.28%和0.04%。
此次IPO,太力科技计划募集资金5.42亿元。对于上市募集的资金,太力科技也称,会将其重点投入到太力武汉生产及物流中心建设、研发中心建设和信息系统升级三个项目中。
不过,从研发投入上来看,公司最近三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878.68万元、2124.43万元和2824.85万元,连续三年研发费用在总营收中占比超过3%。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为6827.96万元,从整体来说并不算高,刚刚跨过创业板“三年研发费用不低于5000万元”的硬指标线。
在公司的员工结构中,研发人员数量已从2021年的84人,上升到了2024年中期的138人,占总员工数量的12.18%。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公司中生产及相关人员、市场人员分别为217人、376人,人数最多的是管理人员402人。
与之相对应的是,公司的管理费用支出,也远超研发费用。在2022年和2023年,公司的管理费用达到了7704万和8309万元。
如今,太力科技已经来到了资本市场的大门前,如何破除销售费用率高企难题,并继续强化研发能力,是石正兵未来资本之路能否顺利的关键。
来源:财经天下周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