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女士和男友曾搬进北京丰台一间老旧出租屋。那是一间普普通通的房子,入住时,唯一让人起疑的,是天花板上的一个小孔。
出门在外,你以为安了锁,就安全了。
可有些偷窥,从来不敲门。
在看不见的地方,有人悄悄盯着你的一举一动。
4月3日,据报道,王女士和男友曾搬进北京丰台一间老旧出租屋。那是一间普普通通的房子,入住时,唯一让人起疑的,是天花板上的一个小孔。
当异常出现在满意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自动忽略。也正因此,他们错过了第一次保护清白的机会。
几个月后,小孔突然变大了!趁着休息时间,两人终于按捺不住上去查看,竟然在天花板里发现了针孔摄像头。
意识到自己的私密生活被窥视,那种被剥夺感常伴以创伤性反应,表现为侵犯性羞耻,让这对情侣瞬间红温。
它留下的不是短暂的惊吓,而是长期的不安。
摄像头记录下了房东张某潜入屋内、安装设备的全过程。更令人发指的是,张某为调整角度,还用备用钥匙二次进入。这不仅侵犯了租户隐私,更触碰了法律底线。
“房东偷窥情侣租客隐私”,看似离奇,其实并不少见。社交平台上有网友留言:“这种事有很多,有的被发现了,有的还被蒙在鼓里”。这种“被偷拍焦虑”,不止属于王女士,而是公众的集体恐慌。
偷拍行为的背后,是一整条灰色产业链:设备越做越小、清晰度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变态。社会学上有个术语,叫技术对伦理的侵蚀,当技术发展快过规则修补,侵犯就变得更隐蔽、更高效。
北京法院判了张某六个月徒刑,有人觉得轻了。可根据现行法律,偷拍行为往往只能通过“非法侵入住宅”“侮辱人格权”“侵犯隐私权”等间接入罪。如果偷拍未传播,就很难定“传播淫秽物品罪”。这正是法学界长期呼吁偷拍专门立法的原因所在。
房东张某只是寻求刺激和好奇,比这更可怕的是那些偷拍不为偷窥、而为盈利的团队。他们在酒店安装针孔摄像头、将隐私视频上传云端、甚至打包售卖。
最讽刺的是,这类设备的制造与销售仍游走在灰色地带。许多电商平台打着“安防”“远程看家”的旗号,兜售本质用于非法偷拍的设备。这说明,治理偷拍,不能只盯着偷拍者,还得对整个供应链“连根拔起”。
有人用镜头拍风景,有人却用它窥人隐私。技术的进步,本不该成为恶意的帮凶。
你走进房间,放下疲惫,卸下防备,却不知道,黑暗角落里有人早已悄悄打开了“直播”。
家,本是遮风避雨的地方,但当偷窥成为商品,每一寸私密,都可能变成别人的“生意”。
来源:神秘案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