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常看到有人动不动就提自己想出家,那鄙人就把有关这方面的所见所闻写出来分享一下。
宗教界有句名言:宁劝十人还俗,不劝一人出家。
经常看到有人动不动就提自己想出家,那鄙人就把有关这方面的所见所闻写出来分享一下。
就不谈那些形而上的佛理,只谈现实中的具体情况,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长文三千字预警,心浮气躁者建议开启语音播放。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教员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我之前曾在不同的庙里做过义工,也见证过几位年轻人出家,就说一下对此事的看法。
不知道题主具体是出于什么缘故想要出家的,那么我也只能凭自身经验来主观臆测一下。
如果你是厌倦了九九六,受够了职场里的尔虞我诈,又或者在机缘巧合下接触了佛学,想要通过出家的方式来寻求内心清净的话,那你的出发点就不太现实。
在我看来,佛学和佛教是两码事,前者在哲学体系中被归类为东方哲学,属于是二级学科。
而至于后者,可能有资深学佛人士会说“佛教不是一门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OK,这样也能自圆其说,可它终究还是被宗教局管辖的,既然属于宗教的范畴,那必然会有人参与。
既然有人参与了,那它就会变得复杂起来,笔下描述过不少宗教元素的金庸老爷子亦曾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而东大“不养闲人”的思想早已贯彻落实到了三教九流里的各行各业。
或许你年轻时待在庙里尚有劳动价值,还能靠做免费劳工,“培福报”来换取食宿,可一旦上了年纪体弱多病且失去劳动价值的时候,难免会被扫地出门。
要知道道场也是个小社会,里面有着比职场还要严苛的等级制度,上到大和尚下到小沙弥,越往上威望和名气越高,收到的信众供养也就越多。
在选择削去三千烦恼丝后,如果你抱着不争不抢的态度想要在道场里彻底躺平的话,那老了大概率会晚景凄凉。
多少出家人的夙愿就是能有个属于自己的道场,哪怕是小小的子孙庙。
有了地盘后,徒弟和信众都会把你供着,徒弟想要接过你的衣钵,信众则会源源不断拿出供养。
在很久以前,僧团只接受四事供养,即:衣服 饮食 卧具 医药。
只是如今时代变了。
如果你对佛理了解甚深,有着舌灿生花的本事,是那种能够讲经开课的大比丘,平时又有徒弟拥护的话。
那即使晚年卧病在床,也会有人服侍,也不愁没钱看病。
再不济,也要混个知客或当家师的职位。
就怕那种在世俗当中无所事事,入了庙后也是底层劳力的存在。
年轻时或许还有使不完的劲,尚能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老了失去劳动价值后,极有可能会被扫地出门。
这就是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糊里糊涂一辈子就过去了,能不能去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亦未可知。
所谓僧多粥少,道场里的斋饭也不是佛菩萨用神通变出来的,那些香火旺,有大量信众供养的寺庙,每个月都能给出家人几百单费(生活费)。
如果去了香火一般的道场,就需要通过常做法会搞经忏来维持道场正常运营。
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里面也描述过此类现象,感兴趣可以去看一看。
之前四处流浪的时候,我常在地下通道遇见拉二胡的老道士,以及挨家挨户化缘的僧人。
好奇一问,才知道是岁数大了以后被赶出道场。
前者还稍好,能靠看相卖艺拉二胡讨个生活,后者没这些手艺,就只能靠化缘托钵乞食了,没办法,庙里不养闲人。
晚上没地方挂单就在地下通道打地铺,甚是凄凉。
近年来,道场里也流行买医保和养老保险了。
小病或许还能咬牙熬一熬,生大病了就只能硬扛,挺不过去的,若有能耐去见阿弥陀佛,也算是“离苦得乐”了。
如果题主能克服上面所说的养老问题,那么接下来,还有更大的挑战在等着你。
没在道场待过的人不知道,出家的生活是极其清苦且枯燥乏味的,信仰不坚者,频繁还俗也不是什么奇事。
你可能心血来潮偶尔去庙里做一下义工,觉得这种清净安宁的氛围挺不错的,可新鲜感一过,要你待三年五载,待一辈子,你受得了?
即使天天山珍海味也会腻,更何况是粗茶淡饭清汤寡水了。
毕竟真实的出家生活可不像互联网上某些自媒体博主表现出来的那么诗情画意。
那些是包装出来的人设,刻意加工过的表现手法,甚至视频里面的人有没有戒碟,有没有教职人员证都说不定。
出家有多清苦?
杀盗淫妄酒是沙弥基本戒律,就不在此赘述。
首先, 正规道场普遍在凌晨四点钟就得起床做早课。
饮食上采取日中一时或过午不食的制度,也就是一天只吃一顿饭,或只吃早中两餐,部分身体不好的出家人可以“药食”。
一般在晚上十点止静休息。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当你发心出家的那一刻起,在处理好个人财务以及家庭纠纷后,寺里会给你一年的考察期,这段时间叫净人期。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上海一女子出家前裸捐全部财产,后因内部原因被迫离寺,无奈之下只好重回上海找亲生女儿解决养老问题)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你考察道场的同时,道场也在考察你。
这期间你每天凌晨四点不到就得起床煮粥,给佛菩萨点灯换供水。
道场里各种繁忙的杂活累活也交给你干,劳动叫出坡,也就是所谓的“培福报”,磨练心性。
你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多,期间还要抽空学习早晚课念诵集,佛理常识,基本教义和法器仪轨之类。
等熬过这一年考察期后,在某个佛菩萨圣诞到来之日,拜本寺方丈为师,受持沙弥十戒(初坛戒),正式剃度出家。
到了这一步,算是半只脚踏入佛门了。
接下来还有比丘戒(具足戒),总共要守二百五十条戒律,受完比丘戒,就具备了僧人的资质,正式颁发戒碟,这是佛教界的“身份证明”。
而最后的菩萨戒,则是“三坛传戒”中层次最高的戒律,菩萨戒有受戒而无舍戒,一旦受持,生生世世有戒体。
之前在寺庙做义工的时候,我认识了几位出家僧众,他们大多心思单纯,其中也不乏“痴男怨女”。
有位师兄和女友同为佛教徒,两人分别在不同的道场双双出家。
有的原先就是出家人,还俗后适应不了社会再度出家。
有的在大学毕业后没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却提前一脚踏入了佛门。
这种情况在龙泉寺比比皆是,里面从不乏心思单纯的清北学子,直到后来发生了某件事,这种情况才逐渐减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有的纯粹是厌倦了九九六,在日复一日的操劳中看不到任何希望,遂产生出离心,从此常伴青灯古佛前。
早些年的时候,昆明筇竹寺有位清贤方丈,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关心时事,一副很博学的样子。
最后听到他和玉石女老板结婚还俗的事情后,我却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西北姑娘,她芳龄二十五,长相形似黄圣依,气质却很脱俗,是那种很庄严的“菩萨相”。
以她的外貌和学识,完全有机会靠婚嫁来实现阶层跨越,然而她最终却选择了削去三千烦恼丝,从此常伴青灯古佛前……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至于这类纯粹的,一心向佛的先天“出家圣体”我目前没遇到过,只能评价为是因缘殊胜了。
后来我看了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加缪认为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加缪谈到了三种生命的“解脱方式”,而其中第二种,信仰宗教就是精神上的解脱。
从唯物主义者的角度来看,宗教信仰的作用或许相当于一剂强有力的心灵安慰剂。
对这剂心灵安慰剂需求量大的信徒,会通过出家的形式来达到定期持续“注射”的目的。
而一旦这剂心灵安慰剂产生耐药性后,便逐渐难以让使用者再次达到精神高潮,那停止注射后,做出还俗的行为也就不奇怪了。
看完这些,题主如果还是想要出家,那建议先就近找个寺庙做一段时间义工。
不方便的话,也可以请一本佛教早晚课念诵集,或者在网上请也可以,赵朴初版本的。
每天坚持早起念诵早晚课,然后你再试试能不能坚持过午不食一个月。
《楞严经》有云:“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道场具体就不推荐了,真有心修行的,处处都是道场,在世俗里面也能修。
如果非要去的话,建议选圈子里面知名度高的,香火是一个因素,能遇到明师又是一个因素。
顺便一提,男众有七次出家机会,而女众只有一次机会。
慎重考虑吧。
此回答不再补充。
记念当初那个虔诚的,傻傻的,在道场工地上砸石头砸到虎口震裂的少年。
来源:文化智慧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