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英国《每日电讯报》4月3日的报道,在胡塞武装遭到美军持续大规模轰炸、面临生死存亡重大考验的关键时刻,伊朗的军事顾问和技术专家已秘密撤离也门,疑似要“抛弃”胡塞武装了。
根据英国《每日电讯报》4月3日的报道,在胡塞武装遭到美军持续大规模轰炸、面临生死存亡重大考验的关键时刻,伊朗的军事顾问和技术专家已秘密撤离也门,疑似要“抛弃”胡塞武装了。
自3月15日特朗普下令对也门胡塞武装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以来,美军对胡塞武装控制的萨那、荷台达等6个区域内的发电厂、能源基地、雷达站、机场、导弹库、无人机训练中心、供水系统等目标实施了多轮轰炸,并对胡塞武装高层进行了“定点清除”,胡塞武装的损失可谓空前惨重。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华尔兹3月23日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的采访时称:“我们袭击了他们的总部,我们袭击了通讯节点、武器工厂、甚至他们的水上无人机生产设施”。
华尔兹还表示,美国消灭了胡塞武装的主要领导层,包括该组织的高级导弹专家。尽管华尔兹没有透露胡塞武装被击毙的导弹专家和领导人的具体细节和身份,胡塞武装也在封锁消息,但据阿拉伯媒体援引消息人士透露,在美军的轰炸中,已有内政部长、导弹部队司令在内的多名胡塞武装高层及相关军事专家“阵亡”,其中还包括伊朗的军事顾问。
另据中新网援引半岛电视台的报道,在美国开始大规模轰炸也门胡塞武装后,特朗普曾于当地时间3月19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胡塞武装已经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接下来他们的处境会越来越糟,这甚至不是一场公平的战斗,也永远不会是,他们(胡塞武装)将被彻底消灭!”
显而易见,美国这次是要对胡塞武装下狠手了,特别是“群聊门”事件曝出后,即便是为了挽回“事件”的不良影响,特朗普政府也会加大对胡塞武装的打击力度。基于此,有分析认为,胡塞武装这次恐怕是“凶多吉少”了。而在此关键时刻,伊朗却悄然撤走了在也门的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已无异于“放弃”对胡塞武装的“挽救”。
直白地说,伊朗之所以会“放弃”胡塞武装,确实有不得已的苦衷。一来,当研判出美国已下定“打残”胡塞武装的决心后,伊朗明知自己已无力进行挽救。二来,伊朗必须集中一切资源应对美国和以色列迫在眉睫的威胁。再者,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实力对比的此消彼长,已使伊朗的“什叶派之弧运动”陷入低谷。
霍梅尼发动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后,曾在中东地区开始“推广”伊斯兰革命,即“什叶派之弧运动”。由于“该运动”与“对抗以色列”进行了有机结合,故有了“抵抗之弧阵营”这个说法。而这个“抵抗之弧”阵营的主要成员有伊朗、叙利亚以及巴勒斯坦的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伊拉克的什叶派民兵组织等地方性组织。
现在看来,2023年10月7日可能会成为伊朗主导的“什叶派之弧”运动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因为,在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起“阿克萨洪水”行动后,历经一年多的激战,哈马斯、真主党、叙利亚阿萨德政府等“抵抗之弧”阵营的成员已经被严重削弱甚至“瓦解”,整个“阵营”已经元气大伤。尽管胡塞武装仍然在“战斗”,但遇到需要在红海水域“祭旗”的特朗普政府,显然已是凶多吉少。
在对胡塞武装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同时,美国还向伊朗发出了明确地警告,一是要求伊朗不要轻举妄动,二是要求伊朗必须停止对胡塞武装的一切支援。比如,特朗普就在3月19日的推文中称:“伊朗必须立即停止向胡塞武装运送物资,应该让胡塞武装自己去战斗。无论如何,胡塞武装都会失败。”
其实,早在去年底,伊朗就为今日之“抛弃”胡塞武装埋下了伏笔,比如,在哈马斯、真主党被严重削弱,阿萨德政府垮台后,伊朗精神领袖哈梅内伊曾公开声明:伊朗没有代理武装力量,也门胡塞武装、真主党、哈马斯等圣战分子之所以战斗,是基于他们的“信仰”,他们不是伊朗的“代理人”。
直白地说,伊朗不想抛弃“抵抗之弧”阵营中的任何成员,但现实却是,在哈马斯、真主党和叙利亚阿萨德政府身处危机之时,伊朗都是“放弃”了。因此,特定舆论场上经常有质疑伊朗“不敢亮剑”的声音。其实,这样的说法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味。
直白地说,伊朗之所以在关键时刻会放弃阵营中的“小弟”,一来是自己能力不足以“救场”,二来,目前的伊朗本身就已经“自顾不暇”。
伊朗曾在2024年4月14日和10月1日两次向以色列境内目标发动了导弹和无人机袭击,在第一次袭击行动中,伊朗发射了超过300枚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及无人机。然而,最终仅有2枚弹道导弹落在了以色列境内。在第二次袭击行动中情况略有好转,据说有一枚导弹落在了一个军用机场附近。
而以色列2024年10月26日的那次报复性“袭击行动”却让伊朗“有苦说不出”,因为,伊朗的“防空系统”对于以色列来说则是“形同虚设”。显而易见,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伊朗与以色列不是一个“等量级”,何况是更为强大的美国呢?所以,伊朗无法从以色列手中救下哈马斯和真主党,也更不可能从美国手中“拯救”胡塞武装,如果强行出手的话,无异于“以卵击石”。
之所以说伊朗不仅无力救助胡塞武装,而且本身也已“自顾不暇”,是因为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和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似乎已“迫在眉睫”。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4月2日的报道,最新拍摄的卫星图显示,五角大楼已向英属印度洋岛屿迭戈加西亚空军基地部署了至少6架B-2战略轰炸机,约占美国空军B-2轰炸机机队的30%。对此,分析人士称,此举是在向伊朗发出“信号”。
另据环球网援引美国Axios新闻网的报道,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计划于4月7日访问华盛顿。而内塔尼亚胡曾在2月初访问过白宫,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两次访问美国,这显然不寻常。报道称,有消息人士透露,内塔尼亚胡二次赴美会见特朗普,主要有两个议题,一是关税问题,二是伊朗“核问题”。
也许是嗅到了“战争气息”,当地时间4月6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强硬地表示,伊朗绝不会成为战争的挑起者,但已为任何战争做好充分准备。
显而易见,伊朗人表达的意思是“绝对不开第一枪”。可是,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战争本身就是个“单项选择”,不是想避就能避开的。对于美国特朗普政府来说,俄乌战争的“调停”进展不明显,国内的“改革”遭遇阻力,发起的“全球贸易战”更有一地鸡毛的趋势,如果想掩盖上述“窘态”,在中东地区发动一场“战争”,也许是一个无法排除的“选项”。
来源:人生触底反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