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车缓缓驶入村口,一股陌生的气息扑面而来。曾经热闹非凡的打麦场,如今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被岁月遗忘在角落,杂草在风中肆意舞动,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记忆中的打麦场,是村庄的心脏,农忙时,乡亲们汇聚于此,打麦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丰收的乐章。孩子们在一
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年找对象难
清明,我踏上了这归乡的路,本想着在熟悉的老地方,重拾往昔的温暖与安宁,可这次回乡的所见所闻,却像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农村变迁的复杂肌理。
车缓缓驶入村口,一股陌生的气息扑面而来。曾经热闹非凡的打麦场,如今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被岁月遗忘在角落,杂草在风中肆意舞动,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记忆中的打麦场,是村庄的心脏,农忙时,乡亲们汇聚于此,打麦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丰收的乐章。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大人们则一边忙碌,一边唠着家常,那画面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可现在,大型收割机的轰鸣取代了传统的打麦方式,打麦场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成为了一片荒芜之地。
走进村子,我惊觉村里弥漫着一种异样的寂静。环顾四周,新房子少得可怜,许多老房子墙面斑驳,在风雨中摇摇欲坠,仿佛轻轻一推就会轰然倒塌。村里的大人愈发稀少,年轻人大多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奔赴城市的繁华,留下老人和孩子守着这片日益冷清的土地。在与长辈的交谈中,我得知农村光棍现象愈发严重,就像一场难以治愈的顽疾,在这片土地上蔓延。许多适龄男青年,因经济条件有限,加之大量年轻女性外出后选择留在城市,找对象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梦。
曾经,村子里处处洋溢着生机,家家户户饲养着家禽家畜,清晨在鸡鸣声中苏醒,推开窗,便能看到猪圈里的猪慵懒地哼唧着,羊圈里的羊欢快地咩咩叫着,整个村庄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可如今,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冷冷清清,家禽家畜的身影难觅,这份烟火气也渐渐消散在岁月的长河中。
来到田间地头,眼前的景象让我心中一紧。农田越来越多,种地的人却越来越少,大片肥沃的土地被闲置,杂草丛生。曾经,这片土地是乡亲们的命根子,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劳的双手在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收获生活的温饱。可现在,种地不仅辛苦,收益微薄,年轻人更愿意奔赴城市,寻找新的机遇,留下的老人虽有心耕种,却力不从心。更令人担忧的是,农村的孩子们对土地越来越陌生。我看到几个孩子在田间玩耍,竟指着麦苗问:“这是什么草?”他们清澈的眼睛里,对这片孕育生命的土地充满了迷茫。
一年一度清明路
村里人际关系的变化,同样让我感触颇深。小时候,邻里之间亲如一家,哪家有困难,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农忙时,互相帮忙收割庄稼;逢年过节,一起包饺子、做年糕,热闹非凡。可这次回乡,我明显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远了。大家见面,只是简单地打个招呼,眼神中少了那份热忱。曾经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的场景,如今已成为奢望。现代通讯工具虽然拉近了人们的物理距离,却疏远了心灵的距离。村民们不再像从前那样,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维系感情,而是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渐渐失去了那份质朴和真诚。
传统习俗的淡化,也让我心生感慨。清明祭祖,本是一项庄重而神圣的仪式,承载着对先人的缅怀和对家族的传承。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简单的方式来完成这项仪式。一些传统的祭祀流程被简化,甚至被遗忘。曾经,长辈们会带着晚辈,精心准备祭品,认真擦拭墓碑,讲述家族的历史和先辈的故事。通过这些仪式,家族的文化和精神得以代代相传。而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这些传统习俗知之甚少,家族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弱。
站在村口,望着眼前的一切,我心中五味杂陈。农村,这个曾经孕育无数生命、承载无数梦想的地方,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些变化,有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和机遇;但有的,却让我们失去了一些宝贵的东西,那些与土地、与邻里、与传统紧密相连的情感和记忆。
也许,农村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但我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依然会在新的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价值。而我们这些游子,也会将对故乡的思念,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农村能在发展的同时,保留那份独特的魅力和温情,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老屋门口的思绪
来源:千山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