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涵头”说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6 22:43 4

摘要:仙游民间有俗语云:“行一天涵头,讲三天道头。”这句俗语的表面含义是说,去一趟涵江,路上的所见所闻能说上三天。它形容的是少见多怪,或者喻指话语冗长而啰嗦。

仙游民间有俗语云:“行一天涵头,讲三天道头。”这句俗语的表面含义是说,去一趟涵江,路上的所见所闻能说上三天。它形容的是少见多怪,或者喻指话语冗长而啰嗦。

其中,“行”作平读,读音同平读“惊”的阳平声,字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走”(或“去”);“涵头”即今之涵江(详见后文);“道头”读音同方言“度头”,指路上、途中。

在笔者的记忆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仙游东乡民间,中年以上的乡邻大多习惯称涵江为“涵头”,而那些从文字上接触到“涵江公社”名称的年轻人,则习惯以“涵江”称之。不过,“涵头”与源于文字的“涵江”看似仅一字之差,但在口语表达中,“涵”字的读法不同,导致词组读音并不相似。前者“涵”作平读,读音同方言“红”,“涵头”即读音同方言“红头”;后者“涵”作文读,读音同方言“韩”,“涵江”即读音同方言“韩江”。

据相关考证,涵江的“涵头”一名始于唐代贞观年间。当时涵江一带围海造田,筑涵排涝,民间便将“涵”所在的这处小地方称为“涵头”;而“涵江”一名则始于宋代,因刘氏开凿“水心河”而得名。并且,在官方的地名记录中,“涵江”是规范名称。千百年来,由于涵江一直只是“里”以下的行政区域(历史上分别隶属于延寿、望江、仁德等里),所以,“涵江”一名没有得到官方的大力推广,而各地民间则更习惯于沿用纯口语化的“涵头”旧称。以至于在一些小地区的民间,只知有“涵头”,而不知有“涵江”。当然,“涵江”一名在部分地区的民间并未绝用,但传统民间所称的“涵江”,与前文提到的“涵江公社”之“涵江”读音不同。前者“涵”作平读,读音同方言“红江”,而不读同“韩江”。

由于涵江地理位置优越,早在宋代就开辟了商埠,到了明代,已发展成为莆田的商贸中心。从那以后直到如今,它一直是商贸红火、经济繁荣的重镇。因此,“涵头”声名远播,为古今远近各地民间所普遍熟知。即使是在西南远处的仙游边地,也是妇孺皆知。“行涵头”在民间心目中犹如去繁华都市,所以才有前文所引的那句俗语。

关于“涵头”地名由来的考证,今人普遍认为,其“涵”指的是水闸,也就是说,“涵头”因其地有水闸而得名。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解释要么是对“涵”字理解有偏差,要么就是语焉不详。

“涵”(平读音)的方言本义是孔洞,也指供过水的隧道(涵洞)。在实际运用中,它有干湿之别。干“涵”泛指孔洞、口子,例如“狗涵”(狗洞)、“涵洞”(洞道;地洞)及“一孔一涵”(“涵”在这里多指伤口)等;湿“涵”则特指涵洞。由于传统上没有人工凿挖的涵洞,也没有埋设管道的涵洞,所以,这个“涵”实际上特指有嵌顶的沟渠或沟渠有嵌顶的部分。例如,“水涵”(多特指房屋设施中的阴沟),“涵冒”(多特指道路下面供过水的涵洞,其中“冒”是使“涵”实现以词组表达的语气助词)。

因此,唐代的“筑涵排涝”之“涵”,应是指有嵌顶的沟渠或沟渠的有嵌顶部分。而地名“涵头”也应源于这种设施,而不是水闸。

如果坚持认为“涵头”的地名与水闸有关,那也不是得名于水闸设施本身,而是因为水闸的进水处或出水处是有嵌顶的(有“涵洞”)。(陈锦)

责编|林圣裕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来源:仙游报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