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测试卷》01可下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7 02:12 2

摘要: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卷

(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7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下册第1~11课

5.难度系数:0.7。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以下是为校园文化周“人物展”中某一历史人物设计的介绍语,据此可知,该人物是

平战乱,统南北,建业立国盛世兴;废前制,重学识,初建考试选拔制。

A.隋炀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高祖

2.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对后人充满了吸引力。假如我们穿越到唐朝,可以有机会参加的文化活动是

A.听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 B.目睹王羲之苦练书法

C.品鉴《女史箴图》 D.阅读《出师表》

3.诗歌既抒发作者情怀,也反映社会现象,下列诗句描写的社会现象反映的是

诗句一: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诗句二: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4.唐朝经济繁荣,留下了一些珍贵的艺术品。下面三件藏品能够折射出唐朝

邢窑白釉瓷罐越窑青釉瓷带托茶盏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A.手工业技术高超 B.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C.文学艺术较繁荣 D.社会生活非常奢侈

5.下列图片中,能反映五代十国社会生活的是

A. B.

C. D.

6.下表是某学生学习唐朝历史时做的课堂笔记,据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是

1.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2.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3.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4.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民族交往与交融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繁荣的对外贸易

7.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742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下列相关论述,正确的是

A.鉴真东渡日本时玄奘正在西行 B.鉴真受到日本人的邀请和尊敬

C.鉴真东渡时风平浪静顺利成功 D.鉴真东渡期间发生了安史之乱

8.长安城居住着波斯人、粟特人、日本人、新罗人等大量外国侨民,并设有“蕃坊”供外商聚居。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

A.人口迅速增长 B.海外贸易增长 C.中外交流频繁 D.民族融合加强

9.868年,王玠用雕版印刷了一部《金刚经》。后来,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日本和波斯,又传入欧洲。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使唐朝由盛转衰 B.体现了唐朝兼容并包的风气

C.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传播 D.巩固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10.初中历史课程强调“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隋唐时期最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社会变化

11.狄青是北宋仁宗时期的著名将领,虽出身低微(青面有刺字),但是在凭借着赫赫战功最终做到了枢密使的职位,但是朝中的文官集团却对担任枢密使的狄青不断排挤打压,最终在惊慌忧郁中去世。出现这一悲剧的制度原因是什么

A.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B.宋仁宗对功高盖主的狄青猜忌

C.文臣对出身低微的狄青执掌枢密的歧视

D.宋代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12.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小说《水浒传》 B.文天祥的抗元故事

C.《岳飞精忠报国》的历史剧本 D.出土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13.正确区分历史史实与史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史实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史论则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评价。下列表述属于史论的是

A.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B.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

C.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史称西夏。

D.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了加强。

1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这主要反映了文天祥

A.具有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 B.为南宋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C.是南宋最著名的抗金将领 D.掌握着南宋末年朝廷大权

15.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元朝时管辖台湾地区的机构是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行省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16.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学者徐中约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图一 唐朝 图二 宋朝:二府三司

材料三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巨(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材料四

——根据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什么?该制度的确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2)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的图一反映了唐朝怎样的行政制度?图二反映宋太祖采取了什么办法来削弱相权?(2分)

(3)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在地方上设立“通判”的目的是什么?后来又增设了什么官职管理地方财赋?(2分)

(4)阅读材料四,说说元朝建立后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和掌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机构。(2分)

17.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繁荣的隋唐时期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隋唐时期科技文化成就技术之光建筑之光文化之光

(1)唐朝前期,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生产工具。请分别写出“技术之光”中图中所示工具的名称。(2分)

(2)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请你在“建筑之光”中任选一处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介绍。(要求:写清建筑名称,可从建造时间或时期、建筑所处地点,建筑概况及地位影响等角度作答)。(3分)

(3)结合所学,“文化之光”中被称为“诗仙”和“诗圣”的著名诗人分别是谁?分析此二人诗歌特点为什么迥然不同?(4分)

18.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时间轴学史】

(1)“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时间轴中哪两个朝代结束了长期分裂完成了统一?从两个王朝中任选其一,说明其统一的历史意义。(4分)

【看地图学史】

(2)图1到图3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2分)

【读史料学史】

材料一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曰。

——《旧唐书•崔融传》

材料二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3)材料一反映出唐朝什么样的商业景况?(2分)

(4)材料二中林升是南宋诗人,这首诗表达了他怎样的态度?(2分)

19.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材料一中“朕”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请举一例说明当时唐朝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的表现是什么?(2分)

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 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 这一事件是哪两个政权的协议?(2分)

材料三 ……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指出材料三中“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开始于哪个朝代?“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指的是哪个民族?(2分)

(4)请从以下观点中任选一个,加以论证。(要求:朝代和史实对应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6分)

观点一:唐朝的民族交融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观点二:元朝的民族交融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七上

八上

八下

九上

九下

中考

点亮“在看”,让世界看到你的喜欢

来源:云乐茶乐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