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挑起关税战的深层逻辑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7 03:08 2

摘要:美国对等关税计划9号才开始生效,但商场里的中国商品,已经在哄抢之下,被抢断货了,同时,特朗普还面临着一天1200多场的抗议,以及超60万人报名参与的大游行,这也是特朗普上任以来的首次大规模抗议活动。

美国对等关税计划9号才开始生效,但商场里的中国商品,已经在哄抢之下,被抢断货了,同时,特朗普还面临着一天1200多场的抗议,以及超60万人报名参与的大游行,这也是特朗普上任以来的首次大规模抗议活动。

虽然特朗普回应,让美国人挺住,声称这是改革的必经之路,但是综合海外媒体相关说法,特朗普关税政策将导致美国人一年多交6600多亿的税款,且参与集会的相关人员,普遍对特朗普广泛使用的关税政策,感到担忧。当我看到这些信息的时候,我隐隐产生了一种感觉,感觉大家可能误会特朗普了。

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我们看到的是特朗普通过关税以及所谓的对等关税计划,向全世界发起了关税战,但真实的特朗普,可能就只是因为美国政府没钱了,因为向富人阶层征税吧,收不上来,甚至还要减税,比如特朗普第一任期,就曾通过减税与就业法案,将企业税率从35%,降到了21%,2025年第二任期,更是提出将企业税率,进一步降低至20%,如果特朗普还想保证其支持率,那么对美国富人阶层的政策,肯定是不能随便更改的。这么一来,特朗普能够从富人阶层拿到的税收,也就更少了,再加上特朗普和马斯克对美国政府的内部改革,又困难重重,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马斯克已经公开表示,计划在5月底辞去相关政府职务,这也就意味着,为削减支出而生的政府效率部,很有可能就快要解散了,就算之后没有解散,其所能发挥出的作用,大概率极为有限。

但美国政府的运转又确实需要资金,那么这些资金,又该从哪来呢?

思来想去,富人的税收不上来,政府的支出减不下来,也就只能是从美国普通公众入手,但如果特朗普还想顺利干完这个任期,我想他肯定不会直白的告诉公众,美国政府缺钱了,然后富人不愿意交税,所以需要美国众多的普通人,多多贡献自己的力量,多多为政府纳税。

他要真的这么干了,我估计白宫窗户的防弹等级,可能还得继续上升几个台阶。

那还能怎么办呢?也就只剩下关税了。

或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特朗普其实是打着关税战的名义,向美国普通消费者征税。

否则我实在想不通,在特朗普的对等关税计划还没有生效的情况下,为什么美国市场的中国商品,却被抢断货了。

参考央视新闻信息,因美国经济学家以及商界人士的警告,特朗普加征关税的计划,将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也就意味着从汽车、家电到汽油杂货,几乎所有的商品价格,都有可能上涨,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也给出了自己的预测结果,认为关税将导致美国家庭年平均消费支出增加3800美元,服装和纺织品价格上涨17%,家具价格涨幅,更是有可能高达46%。

所以出于物价即将飙升的考虑,美国很多消费者,纷纷开启了囤货模式,冲进美国超市,对眼睛所能看到的中国商品,进行抢购。

甚至还有一些知名人士,带头在社交媒体呼吁开启囤货模式,参考美国知名投资人,同时也是亿万富翁的马克·库班的态度,从牙膏到肥皂,凡是能找到地方可以储存的东西,都趁早买起来。

结果就是我们通过媒体所看到的,从当地时间4月2号晚上,到3号早上,美国有消费者预估自己在电子产品、汽车零件、园艺设备以及其他家居用品上,花费了超3000美元。

关键在于,他在纽约跑了两家线下电器商场,结果发现,他想要的中国产电视机已经断货了,一直到他向另一家店员致电,并争取为他保留以后,才在另一家店拿到了最后一台中国品牌的电视机。

虽然大家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因为关税政策生效以后,商品可能会涨价,所以才诱使美国公众,开启了囤积模式,疯狂的买买买,所以本质上其实就是图便宜。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不是也就意味着在美国消费者的眼中,如果中国商品涨价了,他们可能在短期内找不到合适的平替,或者说,在美国消费者的眼中,美国制造业大概率取代不了中国商品涨价以后所空出来的消费市场,甚至还有可能借着关税的名义进一步涨价,所以才导致哄抢现象的出现。也就相当于,就算中国商品因关税的问题而涨价了,但美国市场的需求还在,既然需求还在,那特朗普通过关税所想要实现的遏制效果,又从何而来,这两个概念是相矛盾的。

除非特朗普的目的,压根就不是为了遏制,就只是单纯的为了增加了美国家庭的消费支出,所以才打着遏制的名义,加征关税,否则很难解释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和美国市场实际需求的矛盾。

或者咱们也可以参考另外一个相对较为类似的案例,上世纪80年代,美国曾因为类似的贸易逆差问题而对日本使用过类似的关税手段。

虽然咱也不清楚特朗普所谓的对等关税计划,是不是想要复刻1985年前后对日本所使用的关税手段。这个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80年代的日本,经济发展迅猛,甚至还开始大规模进军美国,比如1989年,三菱地所买下了纽约市中心的洛克菲勒中心,索尼斥资34亿美元买下了美国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还有松下,更是斥资60亿美元,买下了美国的环球影业。

日本的各种工业品,如纺织品、汽车、电脑以及电视等等,更是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占领了美国市场,以至于当时的美国市场,到处都是日本货。

但最后的日本却输了,而且输的一败涂地。

因为当时的美国,同时还因为奉行的高利率政策,使美元过度升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美国的贸易环境,出口竞争力下降明显,以至于美国贸易逆差严重,尤其是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占比一度超40%,结果也就导致美国制造业因进口的冲击而遭受严重打击,比如1982年,美国失业率曾一度高达10.8%,为二战后最高水平,尤其是汽车行业以及钢铁行业,因日本工业品挤压而造成的失业问题极为明显。

所以为了缓解国内压力,也是为了对日本经济进行遏制,美国最终决定双管齐下,一边想通过1985年签署的广场协议,迫使日元进入升值通道。

另外一边,又以贸易保护主义法案为威胁,推动日本主动开放市场或接受出口限制,也正是在谈判的过程中,美国不断的以关税为筹码,强迫日本妥协。

比如1987年,美国以日本违反《美日半导体协议》为由,对价值 3 亿美元的日本电子产品征收 100% 关税。包括广场协议的相关谈判,其实也是一样,美国想签广场协议,不代表日本也想签,那么怎么办呢,还是一样的套路,通过关税相威胁。为强迫日本签署广场协议,美国国会曾酝酿对日本进口商品征收25%关税,只不过因为广场协议达成了,所以这个方案也就暂时搁置了。

另外综合广场协议签署以后,日本因日元升值所导致的经济泡沫破裂,并一度导致其内部经济崩溃,到现在都没完全的缓过来,与此同时,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也确实有所收窄。

也就意味着,美国当时对日本所采用的关税手段,甭管是出于施压,还是真的就想要加关税,其实际的效果,确实对解决美国贸易逆差问题有利,而且看到了成效。

但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当时的美国市场,在美国政府的操作下,尤其是经过那一波疯狂抵制日货的操作,以及各种各样的对日经济制裁,证明其离开了日本的产品,依旧能够正产的运转,甚至还可以反过来,让美国的商品,去冲击日本的国内市场。

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特朗普真的想要复刻这个操作,那接下来的美国,是不是也必须在关税政策生效的同时,满足足够的制造业前提,就像我前面说的,需要通过美国本土的制造业,逐步取代因关税而导致价格上涨的中国商品,然后重新占领美国市场。

否则还是像开头说的,关税确实是加了,但是在生效之前,货架上的中国商品,反而被抢断货了,因为在美国本土制造业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其实无异于物以稀为贵,或者也可以理解为饥饿营销,非但起不到遏制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让中国商品卖的更多。

但这里的问题在于,现在的美国,已经不是80年代那个美国了。

当时的美国,虽然被日本工业品挤压,但依然存在一定工业基础,而且这个基础,相对还比较强势,也就是前面说的,甚至还能反过来,用自己的商品去冲击日本市场,但现在的美国,大家感觉还有这个实力吗?

有数据表明,20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制造业尚且还能占其GDP比重的24%,尤其是汽车、钢铁以及半导体行业,不光是其经济主力,同时还牢牢把控着全球主导地位,光是底特律的汽车产能,就占了全球的40%。

硅谷的半导体企业,更是控制了全球60%的市场份额。

这也是80年代的美国制造,能够反过来冲击日本市场的主要原因,不光是因为日本资源稀缺,啥也没有,所以抗风险能力较低,主要还是因为美国当时的工业实力,确实厉害。

但是截止2023年,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仅剩下了10.3%,就业人口也从之前的1700万,缩减到了1200万人。

反而是服务业,从之前的66%,攀升到了2023年的80%,新兴的金融、科技服务以及医疗等行业,逐渐取代美国的汽车、钢铁以及半导体行业,成为美国新的经济支柱。

换句话说,数十年的时间,美国成功完成了产业升级,将自己从一个工业化国家,升级成了一个全新的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国家。

单从这个产业升级的好处来看,美国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的解放,得以让更多的人,摆脱流水线,开始尝试一种全新的非体力劳动的生产模式,最主要的,同样的劳动时间,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型,可以让美国的新一代获得更多的报酬。

但美国服务业转型的弊端也很明显,受科技水平的限制,美国虽完成了服务业转型,但其社会的基础,依然还是工业化,只是通过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而降美国自己看不上的工业体系,转移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就是美国的产业空心化问题。

或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在科技水平未获得跨越式突破之前,美国所谓的服务业转型,其实就等同于,为了能够让自己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聪明的美国人,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手臂和双腿。

结果发展到现在,其他国家的科技水平,或者生产力,慢慢的追上了美国的脚步,参考我们中国,已经连续14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尤其是机电产品,出口占比59.4%,更是目前全球唯一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但美国还是没有完成科技的突破,所以,他慌了,但失去的手臂和双腿,却再也回不来了。

很简单一个例子,在科技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让你回到十年前的薪资水平,你愿意吗?美国人自然也不愿意,他们更不愿意放弃每天西装革履的小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到处都是油污的生产车间,关键赚的还更少了。

想要赚的更多,制造业的成本就会疯狂的上升,商品也就卖不出去,所以说,在成本的问题解决之前,美国的制造业,就不存在恢复的可能,因为对现在的美国而言,所谓的让美国再次强大,所谓的制造业复兴,其实就是包装过后的历史倒车。

确实有可能让美国再次强大,但再次强大的代价,却是所有美国人,生活水平的集体下降,而这个问题,恰好正是绝大多数美国人,都不愿意接受的问题。

参考开头所说的,数十万人的大游行。

也就是说,特朗普目前已经挥出了关税大棒,但想让这个关税政策有效果,有效缓解美国经济问题,其实还差一步,先得想办法恢复美国的制造业,只有美国的制造业恢复了,才能可能让美国的关税手段,具备足够的威慑力,否则就是没牙的老虎,声势浩大又如何,没什么用呀。

然后按照特朗普的说法,他之所以使用关税手段,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美国的制造业复兴。

所以美国目前的情况,也就相当于变成了一个特朗普为恢复美国制造业,而决定使用关税手段,但如果想让关税手段生效,又需要以制造业为辅助,否则也就等同于给商品涨价,还是那种不影响竞争力的涨价,非但起不到遏制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导致中国商品卖的更多。

直接就陷入了一个无解的闭环,就好比我现在告诉你我有一个能赚到一个亿的好办法,但想赚到这一个亿,首先我需要一个亿的启动资金,至于这个办法到底是什么办法,其实不重要,因为当我拿到启动资金的时候,我就已经赚到一个亿了。

所以我才认为,特朗普所谓的对等关税计划,其真实目的可能就不是遏制,而是打着关税的名义,向美国公众征税,然后满足美国政府的运转需求。

都是一样的逻辑,如果美国产业空心化的问题真的那么容易解决,或者说,美国制造业的成本问题真的那么容易压下来,那为什么明明是一条已经走过的路,这么久了,却始终走不回来。

就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生产体系的升级,从来就没有退路。

来源:见史简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