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齐明远放下手中的测绘仪,三步并作两步奔向7号探方。泥土的气息混合着露水的清新扑面而来,他心跳加速——作为一名考古学家,他太熟悉这种发现重要文物前的预感了。
“齐教授!7号探方有发现!”
2023年初春的清晨,蚌埠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一声呼喊打破了晨雾的宁静。
齐明远放下手中的测绘仪,三步并作两步奔向7号探方。泥土的气息混合着露水的清新扑面而来,他心跳加速——作为一名考古学家,他太熟悉这种发现重要文物前的预感了。
探方底部,年轻的助手林小雨正小心翼翼地用毛刷清理一块陶片。阳光穿透晨雾,照在那块灰褐色的陶片上,上面刻着的符号清晰可见。
"这是…"齐明远戴上手套,轻轻接过陶片,指尖微微颤抖。陶片上刻着一个规整的"十"字符号,旁边是一个类似房屋的图案。“比我们上次发现的还要完整。”
"教授,这已经是这周第三次发现这个’十’字符号了。"林小雨兴奋地说,“还有这个’房屋’符号,在3号探方也出现过。”
齐明远深吸一口气,想起《淮南子》中的句子:"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这些符号,是否就是远古先民对宇宙最早的认知?
三个月前,国际考古学年会上,齐明远遭遇了职业生涯最大的挫折。
"齐先生,您所谓的’7000年文明’纯属幻想!"理查德·威尔逊教授——这位牛津大学的考古学权威,在听完齐明远的初步报告后毫不留情地嘲讽道,“中华文明从商朝算起只有3500年历史,这是国际学术界的共识。”
会场里响起零星的笑声。齐明远握紧了拳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他想起导师临终前的嘱托:“明远,我们的文明远比他们承认的要古老…一定要找到证据…”
"威尔逊教授,"齐明远努力保持声音平稳,“双墩遗址的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
"碳十四?"威尔逊打断他,灰蓝色的眼睛里满是不屑,“中国学者的测年技术可靠吗?除非你们能找到确凿的文字证据,否则所谓的’7000年文明’不过是民族主义幻想。”
那一刻,齐明远暗自发誓,一定要找到无可辩驳的证据。
回到现在,7号探方的发现让整个团队振奋不已。接下来的两周,他们陆续发现了更多刻有符号的陶器残片。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些符号呈现出明显的系统性和重复性——这正是早期文字的特征。
"教授,您看这个!“林小雨突然喊道。她正在清理一个刚出土的完整陶罐,罐身上赫然刻着一排符号:两个"十"字,一个"房屋”,还有一个类似人形的图案。
齐明远的心跳几乎停止。他想起《周易》中的话:"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难道这些符号,就是比甲骨文更早的"书契”?
"立刻拍照记录,通知省考古所。"齐明远的声音因激动而嘶哑,“这次我们要用最严格的国际标准进行测年。”
测年结果出来的那天,整个团队屏息等待。当实验室主任读出"距今7300±40年"时,欢呼声响彻整个研究所。
三个月后,国际考古学顶级期刊《古代文明》发表了齐明远团队的论文。论文中详细记录了双墩遗址出土的67个刻符陶片,其中"十"字符号出现23次,"房屋"符号出现18次,其他符号也呈现出规律性分布。
"这些符号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图画,具备了早期文字的特征。"齐明远在论文结论中写道,“双墩刻符将中国文字史前推至7300年前,这意味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需要重新评估。”
论文发表后,国际学术界一片哗然。威尔逊教授第一时间发来邮件要求参观遗址。
当威尔逊站在7号探方前,亲眼目睹那些刻符陶器时,他长久沉默。夕阳的余晖为古老的陶片镀上一层金边,仿佛7300年的时光在此刻交汇。
"齐教授,"威尔逊终于开口,声音低沉,"我必须承认…这些证据确实令人信服。"他艰难地补充道:“看来,我们对文明起源的认识需要更新了。”
齐明远望向远方起伏的淮河平原,轻声吟诵:“'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在《天问》中的困惑,今天终于有了新的答案。”
当晚的新闻联播播报了这一重大发现:“蚌埠双墩遗址考古成果证实,中华文明史可追溯至7300年前,比甲骨文早4000年,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300多年…”
来源:潇洒文哥读书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