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省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文化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举行,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演艺集团、省文化馆都在集中优势兵力展示文化艺术的多元色彩,让普通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看到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文艺节目,这既是文化下乡、文化惠民活动的延续,更是种文化,养文化的提
江苏省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文化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举行,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演艺集团、省文化馆都在集中优势兵力展示文化艺术的多元色彩,让普通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看到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文艺节目,这既是文化下乡、文化惠民活动的延续,更是种文化,养文化的提档升级,在高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如何让普通老百姓到广场、到剧场来观看艺术家们的表演,被誉为江苏“乌兰牧骑”的公益相声团队“倪夏班”给出了满意的答案。
一
夏夜的金陵老门东,青石板巷飘着栀子花香。魔术师赵锁宝指尖轻捻,一方红绸在灯笼下化作流萤,绕着九岁男孩明明的手腕打转。"哇!赵爷爷把星星摘给我啦!"孩子的惊呼未落,主持人张敏敏已踩着笑声走上台,她手中的话筒忽然"变"成折扇,指向屋檐下的月牙:"您各位看,这月色都醉在咱南京城的笑声里了!"这是江苏"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工程中的寻常一幕,也是公益相声团队倪夏班坚守四十年的温暖图景。
在菱角市小区的百年皂荚树下,82岁的王奶奶总说赵锁宝的魔术袋装着时光机。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寒冬,刚入行的赵锁宝在露天市场表演"空碗来鱼",冻僵的手指失误露出破绽,买菜大妈却集体鼓掌:"小伙子手都冻僵了还给我们变戏法!"如今他的魔术箱里,防诈宣传单能化作白鸽,垃圾分类指南会变成彩虹丝带。今年四月在浦口永宁街道,当他从空纸箱接连变出芹菜、鲫鱼时,菜农李大姐擦着眼角笑:"这哪是魔术,分明把我们劳模表彰会的奖品提前变出来啦!"
美丽大方的主持人张敏敏的控场艺术同样令人称奇。她的串场词常从观众席"长"出来——上月在江宁麒麟街道,见台下有位穿恐龙睡衣的男孩,她即兴把倪夏宇的相声段子改成"霸王龙学垃圾分类",惹得孩子们滚作一团。这种"接地气"的主持风格,让省文化馆工作人员很感叹:"她把舞台变成了会客厅,每个观众都是座上宾。"
"茉莉花开"工程的创新实践,在倪夏班的演出中具象化为流动的温情。观众的智慧常给演员意外惊喜。在扬州东关街的露天舞台,赵锁宝表演传统戏法"仙人摘豆"时,八十岁的票友周老爷子突然亮嗓:"豆子分明在左碗!"待揭开碗底,赫然躺着周老老伴递上的降压药。"这是今天最暖心的'拆台'!"张敏敏的即时反应,让这个意外插曲收获满堂喝彩。正如团队创始人倪明所说:"老百姓的参与,让每场演出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二
在短视频冲击传统演艺的今天,倪夏班在"茉莉花开"工程支持下,探索出独特的融合之路。
四十年风雨兼程,倪夏班的道具箱里装着时代印记:褪色的粮票曾是魔术道具,老式传呼机做过相声"包袱",如今直播手机、电子门票成为新伙伴。但始终未变的,是赵锁宝魔术大褂内袋里的观众留言——泛黄的纸条上写着"1987年玄武湖观众送姜茶",崭新的便签记录着"2024年浦口小学生赠AD钙奶"。
"他们的表演像茉莉,看着素净,闻着沁心。"秦淮河游船船长老吴的比喻,道出了倪夏班与"茉莉花开"工程的精神共鸣。当张敏敏用主持词串起两岸灯火,当赵锁宝的魔术点燃孩童眼中的星光,文化惠民不再只是舞台上的演出,而成为流淌在街巷阡陌的生命力。团长倪夏宇说得好:真正的好戏,不在剧场华灯下,而在百姓的笑容里。
三月的江南,春风裹着茉莉香拂过大运河畔。在高邮的市民广场上,倪夏班又一场公益演出正火热开场。年轻的团长倪夏宇和副团长刘亚伟原创新编相声《唱响大运河》将大运河美丽风光和人文历史巧妙结合,他们的精彩表演,逗得台下科技园区的白领们前仰后合。这场演出,既是倪夏班四十载惠民路的缩影,也是江苏省“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工程的生动注脚。
三
在“茉莉花开”工程的框架下,文化惠民正从“送戏下乡”升级为“种戏在乡”。2025年3月启动的全省巡演中,倪夏班作为群众文艺代表团队,将传统曲艺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在常州新北区上演时,舞台背景屏实时呈现观众弹幕,演员即兴抓取留言编入“现挂”,让《西游记》人物“再就业”的创意与观众智慧碰撞出新的火花。这种“云端互动+线下演绎”的模式,打破了传统舞台的边界。正如省文旅厅负责人所言:“文化惠民不仅要‘送到’,更要‘活起来’。”
团队的创始人、艺术总监倪明常对年轻演员说:“曲艺的根在街头巷尾,但枝叶要伸向时代云端。”2024年盛夏,在玄武湖樱驼社区的露天舞台上,音响突遇故障,倪夏宇索性举起手机直播,带着观众来了一场“无麦相声”。这场意外成就的“沉浸式演出”,在短视频平台获得超赞,也成为团队探索“微现场”传播的契机。如今,他们的每场演出都配备“文化特派员”,用镜头记录百姓最真实的欢笑与泪水,这些素材又反哺创作,形成“观察-创作-反馈”的良性循环。
“茉莉花开”工程实施的“好戏大家评”机制,让文化服务从“政府端菜”转向“百姓点单”。在盐都区的巡演中,倪夏班根据前期投票结果,特意为留守儿童加演了魔术《五彩缤纷》。这种精准化服务,正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为不同群体定制的“文化菜单”。
四十年风雨兼程,倪夏班从露天菜场的青涩班子,成长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金字招牌”。他们的故事揭示着文化惠民的深层逻辑:真正的创新不在于技术炫技,而在于始终以百姓心为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服务的升级,更是一个普通百姓对精神家园的深情守望。正如倪夏宇擦拭着师爷姜昆先生赠送的扇子所言:它扇起的不仅是怀旧之风,而是与时代同频的欢笑。
文:冯雁军
来源:中国曲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