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5日晚,央视《新闻周刊》一则关于美国网红“甲亢哥”中国行的专题报道,意外让另一个名字成为全民焦点。
文:哈利波特大
2025年4月5日晚,央视《新闻周刊》一则关于美国网红“甲亢哥”中国行的专题报道,意外让另一个名字成为全民焦点。
甲亢哥的随行翻译美国越南混血「网红李美越」的面部被全程打码,这个官方“盖章”操作瞬间引爆网络。
事件的导火索要追溯到3月底的北京直播:拥有3700万粉丝的海外顶流网红“甲亢哥”开启中国行,李美越作为双语翻译全程陪同。
在理发店场景中,当发型师解释“脏辫造型需要专业技术处理”时,李美越将其翻译为“店员嫌你头发太脏”,导致甲亢哥当场质问真实性。
这并非孤立事件,直播中还出现将热情粉丝形容为“狂叫”、用带有性别歧视意味的“chick”推荐中国女性等争议行为。
面对质疑,李美越以“文化差异”和“节目效果”辩解,但网友发现其翻译存在系统性偏差,例如刻意弱化甲亢哥对中国高铁的称赞,反而添加“物价高”等原话未提及内容。
随着舆论升温,这场翻译事故逐渐演变成人设崩塌的连续剧。
4月1日发布的道歉视频非但未能平息怒火,反而因一个越南文化中象征侮辱的“倒三角手势”引发二次争议。
更戏剧性的是,网友深挖发现这位自称“中美混血文化使者”的网红,实为美越混血且伪造身份背景。
其精心打造的“宠妻”人设也随着婚内出轨空姐、孕期冷暴力等丑闻曝光而土崩瓦解。
此时公众才惊觉,那个穿着东北大花袄走红欧洲的“文化输出典范”,原来连最基本的职业操守都难以维系。
央视在4月5日的“死亡打码”被视为官方定调。
当甲亢哥在镜头前惊叹中国高铁速度时,李美越模糊的面部轮廓成为最刺眼的画面注解。
有网友戏谑道:“上次见他上央视还是文化使者,这次直接成了马赛克行为艺术。”
李美越曾凭借“东北话教学”“大花袄征服世界”等视频迅速积累770万粉丝,看似成功的文化传播背后却是精心设计的流量密码。
当甲亢哥用原生态直播展现真实中国时,李美越却陷入“符号化表演”的窠臼——把文化尊重简化为服装道具,将跨文化交流异化为博眼球的戏剧冲突。
这种投机心态最终在翻译场景中彻底暴露:当桥梁变成滤镜,沟通便沦为伤害。
值得玩味的是,在这场舆论风暴中,真正触动公众神经的并非某个具体失误,而是文化传播中稀缺的真诚。
正如网友留言:“就是心术不正,搞不懂为啥那么多人喜欢这种人。”
这场始于翻译台本的闹剧,最终演变为对网红生态的全民审视。
它提醒所有内容创作者:流量可以快速堆砌人设,但唯有真诚能抵御时间考验。
文化传播不是cosplay表演,而是需要扎根土壤的长期耕耘。当央视镜头将投机者模糊成马赛克时,那些真正架设文化桥梁的人,终将在阳光下清晰可见。
来源:郭云神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