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民生银行(300026.SZ)发布2024年财报显示:营收下滑超过3%,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均同比下跌近10%。
文|煜明 出品|天下财道
民生银行交出一份逆流而下的“成绩单”。
近日,民生银行(300026.SZ)发布2024年财报显示:营收下滑超过3%,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均同比下跌近10%。
为什么说这是逆流而下的表现呢?因为当前的潮流是,银行总体业绩普遍表现不错。
截至2025年4月2日,42家A股上市银行中已有23家披露2024年报,这些银行的净利润合计为1.93万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较前三季度提升0.9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净利润下滑近10%,在银行板块中显得非常扎眼。而且,这样的表现,也将民生银行的业绩拖入了十年来的谷底。
曾经辉煌一时的“小微之王”民生银行,因何深陷业绩失速的难题?未来出路又何在呢?
业绩难题
民生银行全称是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2月。2000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2009年实现港股上市。
公司主营业务是从事公司及个人银行业务、资金业务、融资租赁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及提供其他相关金融服务。
民生银行的业绩高峰,大约出现在2019~2020年。其后,步入下滑趋势。
从同花顺iFinD提供的数据看,公司的收入在2020年达到峰值,而净利润从这一年已开始明显滑落。
目前,公司业绩已跌入10年来的谷底水平。2015年,民生银行营收1544亿元,净利461亿元;到了2024年,这两个数值分别为1362亿元、323亿元。
如此尴尬的业绩表现,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就刚刚过去的一年来说,民生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分别下滑近4%、2%。
前者与净息差收窄的大环境有关,而对于后者下降的原因,公司表示“主要由于代理保险、代理基金费率下调,代理及受托业务手续费收入出现了同比下降”。
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7%,与2023年水平基本相当。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公司的次级贷款迁徙率、可疑类贷款迁徙率则分别由上一年的45%、46%增加至86%、79%。
这两项指标,本来在2023年出现明显下降,去年又陡然升高了。
不过好在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去年保持了微降态势。
2024年民生银行信用减值损失高达455亿元(基本与2023年持平),约为当年归母净利润的1.4倍。
为何滑落
其实,曾经的民生银行一度发展势头挺猛,当时的行长甚至都“不好意思公布利润”。
2011年当年,民生银行净利润增速高达58%。那么,为何后来逐渐不行了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的方面发展过猛也埋下隐患。
比如,民生银行早先的小微贷款规模扩展很快,但也形成较高的不良贷款。
民生银行发力小微贷款的努力,表面看确有成效。仅2014年,民生银行的小微贷款发放额达4537亿元,余额4027亿元,客户总数291万户。
但这期间,不良率也开始攀升。从2011年开始,民生银行不良率出现一轮较为明显的上涨。
近10余年民生银行不良率走势变化
自2015年起,民生银行业务重点转向房地产领域,与多家房企紧密合作。但恰恰在此前后,高层明确提出“房住不炒”的定位。
近些年随着恒大等一众房企暴雷,民生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激增。
数据显示,民生银行房地产贷款不良率由2020年末的0.69%,飙升至2024年末的接近5%。
此外,民生银行信用卡业务逆周期扩张策略也带来“后遗症”。2022年全行业收缩时,该行发卡量逆势增长超过7%,但有效客户占比下降至61%,坏账风险增加。
截至2024年末,民生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3.28%,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民生银行资产质量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数据显示,民生银行2024年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不良率1.47%。拨备覆盖率较上年末下降7.75个百分点至142%,低于150%的监管红线。
雪上加霜的是,一些民营企业大股东的暴雷,也给民生银行带来不良后果。
泛海集团曾是民生银行的前十大股东。财报显示,2021-2023年末,泛海系在民生银行的贷款余额分别为212亿元、212亿元、187亿元。同期泛海控股净利润分别为-114亿元、-115亿元、-174亿元。
泛海控股近10余年净利润表现
东方集团目前仍是民生银行前十大股东。2021-2023年末,该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在民生银行的贷款余额分别为85亿元、88亿元、96亿元。但几乎同期,东方集团涉嫌财务造假,偿债能力表现不佳。
近10余年来东方集团流动比率变化
近10余年来东方集团速动比率变化
不难看出,股东泛海集团、东方集团依靠民生银行的贷款,曾是其“输血续命”的方式之一。
可是,对于银行来说,贷款的审慎性原则是必须遵守的职业底线。这一原则是指贷款机构在开展贷款业务时,应谨慎、稳健地进行操作,充分评估和控制贷款风险,确保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具体而言,贷款机构必须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但不限于借款人的信用记录、还款能力、收入与支出情况、偿债情况等。
结果如何呢?2023年2月,民生银行被银保监会处以8970万元罚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大关联交易事项未经董事会审议”。
并且,泛海集团、东方集团等股东几乎将所持民生银行股份全部质押,导致民生银行股价受股东流动性问题冲击的压力增大。
随着东泛海集团、东方集团相继暴雷,与其相关的贷款成为沉重包袱。民生银行不得不通过法律手段追讨贷款。
例如,2023年1月民生银行起诉泛海系公司要求偿还超70亿元贷款,但执行结果仍不明朗。2024年5月,民生银行再度提起诉讼。
2025年3月16日晚间,东方集团发布公告称其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2020年至2023年,东方集团虚增收入超过161亿元,连续四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
截至2024年底,东方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在民生银行体系内的贷款余额还超过76亿元。而且,东方集团持有的民生银行12.8亿股中,12.7亿已经被质押,其中12亿股还被司法标记,超过1亿股被冻结。
我们来横向对比一下,民生银行遭遇的困境,能不能完全归咎于行业本身的变化呢?看上去也不是这么简单。
比如,年报显示,2024年民生银行净息差为1.39%,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该行称,净息差下降主要由于资产收益率下行,贷款投放竞争加剧等原因。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4%,股份制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61%。
此外,从已公布的2024年财报数据看,民生银行净利润增速位列股份制银行倒数第一。
民生银行的资产收益率确实如公司所言是“下行”的,而且在已公布业绩的股份制银行中也是排名最低的。
那么,除了行业大背景,还有什么原因导致民生银行表现不佳呢?显然,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如何破题
直到现在,民生银行也依然没有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在成立之初,民生银行就做出规定,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上限为10%。此股权结构设计初衷是,实现股东间的相互制衡,保障中小股东权益不受大股东侵害。
然而,从这些年的发展实践看,这种股权分散的结构,也是一把双刃剑,为民生银行内部角逐、股权不稳以及关联交易问题埋下了隐患。
民生银行的主要股东经历了如泛海系、东方系、新希望系、史玉柱系等频繁更迭,各股东利益诉求各异,且有的不满足于作为财务投资者,更欲深度参与银行治理,导致董事席位争夺激烈。
此外,民营企业经营波动性相对较大。大股东泛海集团曾爆发风险,东方集团也陷入困境,对民生银行造成某种冲击。目前,泛海集团已退出前十大股东行列。
2025年2月,民生银行泉州分行因贷前调查不尽职、贷后管理不到位等多项违规行为被罚款250万元。
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水平,也是民生银行应该重视的问题。截至2025年3月30日,黑猫投诉平台共计有1021条针对民生银行的投诉,内容主要涉及乱扣费、虚假宣传、暴力催收等问题。
尽管存在上述种种问题,最新财报显示,民生银行董事长高迎欣2024年税前年薪约为335万元,为已披露年报的银行中薪酬最高的董事长,这引起了外界不少关注。
此外,2024年是王晓永担任民生银行行长(包括代行长职责)的首个完整年度。虽然公司营收利润双双下降,财报显示,其2024年薪也高达183万元。
当然,也应该看到民生银行为了扭转困局,正在做出的一些努力。
比如,面对日益上升的资产质量压力,民生银行正在加速清理不良资产。
2025年3月3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简称“银登中心”)上架了2025年民生银行首批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5个资产包均涉及信用卡透支,合计未偿本息总额超过6亿元。
再比如,民生银行拥有广泛服务网络、创新金融产品、科技赋能运营、国际业务拓展等多重竞争优势。
2024年,民生银行还全面升级科创企业服务,将科技金融纳入中长期战略。构建“总分支”协同体系,推出易创产品矩阵。科技型企业服务数、绿色信贷、数字化转型成果较为明显。
只是,眼下民生银行如何解决营收净利双降,尤其净利润下滑较多的难题?未来又将如何实现业务转型和升级,带动民生银行整体再上一个新台阶?这些都是摆在公司管理层面前一份沉甸甸的试卷。
-END-
免责声明:文章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
来源:天下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