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寒食清明节 作者:孟满喜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7 08:51 3

摘要:3月25日,介休市三晋文化研究会成立会上,晋中会长鹿建平讲话真如文化大餐!他强调要把绵山文化作为介休研究的重要内容。绵山文化核心是寒食清明文化,现就唐诗中寒食清明文化作一浮浅探讨,权当献给介休三晋文化研究会一份贺礼和作业。

唐诗中的寒食清明节

孟满喜

3月25日,介休市三晋文化研究会成立会上,晋中会长鹿建平讲话真如文化大餐!他强调要把绵山文化作为介休研究的重要内容。绵山文化核心是寒食清明文化,现就唐诗中寒食清明文化作一浮浅探讨,权当献给介休三晋文化研究会一份贺礼和作业。

绵山介子推母子雕像

源于春秋介子推绵山被焚形成的寒食节,至唐代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唐开元年间颁旨:“寒食通清明”,放假三至七天。

当时朝庭放假,囚犯和奴婢等人也要享受假期。会昌五年(845),唐武宗在长安筑仙台,动用三千官健加紧施工,时逢寒食节,破例不放假,就差点惹出祸乱。《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4记载,“寒食,从前已来,准式赐七日假。筑台夫每日三千官健,寒食之节,不蒙放出,怨恨把器杖,三千人一时衔声。皇帝惊怕,每人赐三匹绢,放三日假”,可见在国家节日面前人人平等!

因此,每到寒食清明节,诗人们即兴题咏,各显风流。《全唐诗》中主要内容如下:

一一寒食节为介子推隐居绵山被焚而始

最著名的是生活于开元年间的著名诗人卢象《寒食》一诗,其中写道:“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是因“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造成“光烟榆柳灭”,有人为其鸣不平的“怨曲龙蛇新”。至于:“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更成为千秋名句而载入史册。

著名边塞诗人“七绝圣手”王昌龄《寒食即事》:“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西见子推庙,空为人所怜”,或许是他生在太原(一说生于长安)的最好注脚,既说明太原一带是寒食节俗发源地,又说明西南子推庙多么让人怜悯呀!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的李商隐《寒急行次冷泉驿》,感叹道:“驿途仍近节,旅宿倍思家”,“介山当驿秀,汾水绕关斜”,说明寒食清明节源于“介山”,即介休绵山。

大中进士《送友人陆肱往太原》:首句“并州非故国,君去复寻谁”,结句“更想经绵上,应逢禁火期”,首尾呼应说太原虽无故人可寻,但到禁火期间,想到介休绵山探寻寒食节发源地。

著名咏史诗人胡曾有二首绵山暨寒食诗《咏史诗·绵山》赞介子:“如何坚执尤人意,甘向岩前作死灰”;其二《寒食吊介子推》第三句曰:“绵上烟高标气节,介山祠壮表忠贤”,“绵上烟高”和“介山祠壮”清楚地说明介休绵山为寒食节俗的发源地。

一一寒食节祭祀拜扫

寒食节俗最初的内容是祭祀扫墓,故《开元礼》诏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已成俗。土庶有不合庙宇以,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后寒食扫墓成为定式。

白居易七律《寒食野望呤》画面最佳:“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前句用乌鸦和喜鹊在黄昏的乔木上哀叫衬托野地哭泣亡人的声音,后句写出广袤田野到处是古墓纸灰乱飞,被称为最佳寒食哭祭诗。

大中年间官至侍御史李郢七绝《寒食野望》读来也是令人唏嘘不已:“旧坟新垅哭多时,流世都堪几度悲。乌鸟乱啼人未远,野风吹散白棠梨”,把个寒食节旧墓新坟家家祭哭亲人的悲怆景象与周边凄凉气氛互相映衬,真乃上乘之作。

当然,相比咸通进士于五律《寒食》一诗略显逊色:“二月野中芳,凡花亦能香。素娥哭新冢,樵柯鸣柔桑。田父引黄犬,寻狐上高岗。坟前呼犬归,不知头似霜”,短短40字,写入野花、素娥、新冢、田父、黄犬、野狐等景物,真是景物成画,动静相配,交相互映,绘声绘色!

“岭南五才子”之一邵谒在《长安寒食》说“万骑岀都门,拥在香尘里”地游山玩水,不如“莫辞吊枯骨”因为这是“千载长如此”的习俗。

岭南五才子邵谒

唐未中书舍人韩偓《白沙龙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说“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把泉州军队过后就像寒食节举家外出扫墓时村里无人又无烟,说明寒食节上坟时遍地萧疏气氛和凄凉景象。

晚唐诗人许浑《途中寒食》描写寒食节扫墓的景象是:“处处哭声悲,行人马也迟。……泣路同扬子,烧山忆介子”,表达了普天之下寒食扫墓,皆因介子推绵山守志被焚而始。

那唐未诗僧云表《寒食日》写的更加悲哀:“寒食悲看郭外春,野田无处不伤神。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展现了晚唐军阀混战,将士死伤无数,到处添新坟,遍地哭亡人的悲悯情怀。

一一寒食(清明)节活动

中晚唐时期,由于寒食通清明放假三至七天,气清景明,花开柳绿,除拜扫外,衍生许多话动,唐诗中数百首此类作品,鉴于篇幅,仅选几例,以窥全貌:

皇帝赐新火:其中最著名的是中书舍人韩翃《寒食即事》说:“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皇帝赐火于近臣,既表示寒食官家特权,又体现皇帝在借寒食赐火笼络人心,由此形成了普遍的社会风俗。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寒食查归遇雨》也有感恩皇帝赐新火的佳句“惟将新赐火,向曙著朝衣”,是说寒食节遇雨而不能外出观看秋千等活动,只好将获赐的新火带回家中,来日晨曦穿着朝服,开始新的一天。

大历年间进士韩浚《清明日赐百僚新火》:“朱骑传红烛,天厨赐近臣”,“荣耀分他日,恩光共此时”灼灼千门晓,辉辉万井春”,对皇帝赐火的感恩之情更加直白,而春天给人们带来新希望的心态也跃然纸上。

同时代进士郑辕标题相同诗中说:“改火清明后,优恩踢近臣”,“皇明如照隐,愿及聚萤人”,表达了诗人期盼也像宠臣一样受到皇帝恩宠赐火。

同时期的进士王濯也用相同标题写道:“御火传香殿,华光及近臣”,而传送新火的皇家使臣:“星流中使马,烛耀九忂人”,赐火使臣四处奔波,何等忙碌,可见当时皇帝赐火恩及各地官员。

窦叔向画像

唐代宗左拾遗窦叔向《寒食日恩赐火》其寒食受皇帝赐火受宠若惊之态更是活灵活现:“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得到皇帝赐火,多么温暖和荣耀!

晚唐尚书韦庄《长安清明》:“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前句写出清明节日皇帝赐火,下句是说大臣们节日无事,以蹴鞠或斗鸡胜负赢钱取乐,活生生一幅节日欢乐景象。

晚唐和凝《宫诗》:“清明节日颁新火,蜡炬星火下九天”,用夸张手法把个由于皇帝给近臣赐火,新火就像普天星光,形象地展示出节日热闹和喜庆气氛。

清明节拔河:

唐玄宗在《观拔河俗戏》中有:“此戏必致丰年”之赞叹,后来清明节拔河就成为君臣共娱、官民同乐的一项活动。玄宗时宰相张说《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诗最为绝妙:“今岁好拖钩,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往,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诗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拔河场面,并指出其宗旨意在企盼秋天丰收,应合强化了玄宗之感叹。

唐代拔河图

唐诗中描写拔河诗作较少,但并不是说寒食节拔河活动不重要。据《景龙文馆记》:唐中宗四年清明节“帝幸梨园,命侍臣为拔河之戏……”。时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都已70多岁,力不从心而仆倒在地,逗得中宗大笑不已,君臣同乐之景可见一斑。

斗鸡、镂鸡子、斗鸡卵:

鸡在唐代寒食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动物。

先说斗鸡:唐代开元后兴起寒食各种活动,早期活动甚少,唯有太宗时宰相杜淹《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写得最好,全诗照录: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把个斗鸡地点、雄鸡形象、斗鸡过程、互斗惨状、必胜心态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唐高宗太子司仪韦承庆《寒食应制》则写了寒食赐火、寒食秋千等活动,寒食斗鸡仅有一句:“莺啼正隐叶,鸡斗始开笼”,是说清清晨刚亮,斗鸡已经开始,从时间上描写寒食斗鸡活动的重要,真是别具一格。

唐代诗圣杜甫《斗鸡》:“斗鸡初赐锦,舞马既登床”,唐诗中首次说斗鸡胜者可以获得所踢的锦衣,可见斗鸡在当时既普遍又隆重!

著名诗人孟浩然《上巳洛中寄王九迥》诗云:“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作者在外地仍然提醒朋友不要忘了观看寒食斗鸡和走马射箭活动。

无独有偶,晚唐王贞白《少年行》也有:“戏马上林苑,斗鸡寒食天”,是说寒食节时,皇上在上林苑要举办戏马和斗鸡活动。

至于寒食诗中缕鸡子、斗鸡卵的作品,更加兴盛:

有骆宾王《镂鸡子》诗,可算是对镂鸡子的绝妙描写:“幸遇清明节,欣逢旧练人。刻花争脸态,写月竟眉新。晕罢空余月,诗成并道春。谁知怀玉者,含响未吟晨。”诗中把善镂鸡子的人称之为“练人”,以示其雕刻技能的熟練和高超,同时把雕刻的形态和手法也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从诗中可见,鸡蛋被镂成人脸的形状,眉眼俱在,光晕逼真,不愧是文坛巨匠!

唐玄宗重臣张说《奉和圣制初入奉川路寒食应制》满怀感恩之情写道:“路上天心重豫游,御前恩赐特风流。便幕那能镂鸡子,行宫善巧帖毛球”,写出在陪皇帝岀行时不能镂鸡子的失落心情。

当然,由于当时缕鸡子之风过盛,唐玄宗曾下旨:“天地之德,莫大于生成;阳和之时,先禁于卵犊。比来流俗间,每至寒食日,皆以鸡鹅鸭子,更相饷遗。既行时令,固不合然。自今以后,永宜禁止。”

可是,民俗活动具有強大的群体惯性,岂是一纸诏令可以禁止,玄宗之后,镂鸡子活动依然见于诗人笔下:

咸通进士皮日休《洛中寒食二首》有:“击鞠王孙如锦地,斗鸡公子似花衣”之句,说明镂鸡子斗鸡之风沿续不止。

同白居易齐名的元稹《寒食夜》:“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说明不仅白有天斗鸡子活动,夜晚仍然兴趣盈然,活动不休。

稍后又有祁县与李商隐齐名而称“温李”的温庭筠《寒食日作》写道:“窗中草色妒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是说绿草都嫉妒漂亮的雕画的鸡蛋,可见鸡子镂工多么精致生动。

秋千与蹴鞠:唐诗中常把秋千与蹴鞠写在一起:

最著名的是开元进士祁县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皮球踢到飞鸟之上,秋千荡在杨柳枝里,景物交融,画中有画,难怪苏东坡称其“摩诘(字)诗中有画”。

唐代秋千图

难怪唐玄宗在出旅途中对蹴鞠和秋千念念不忘,其《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叹曰:“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造成“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的心中不悦。

被贺知章称为“子谪仙人也”的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写道:“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在很远的地方,就听到军营中有蹴鞠的助威击鼓声,可见当时太平盛世,就连军营中也在进行蹴鞠活动。

诗圣杜甫自然少不了这样的佳作妙句,其《清明二首》之二就是这样写的:“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时间上说蹴鞠已有十年,空间上说秋千习俗万里相同,一句诗描写了两项活动的时空景象,诗圣之冠何人比肩!

晚唐中书舍人韩偓《秋千》:“下来娇喘未能调,斜倚朱阑久无语。”把女子打秋千气喘吁吁,久不能语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

晚唐女诗人花蕊夫人《宫诗》句云:“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皇宫举办蹴鞠比赛,用国库之银奖赏胜者,民间此风兴盛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作为诗仙李白,寒食诗作更有绝品,其《古风》中云:“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把寒食节王侯将相争相观看斗鸡和蹴鞠的盛大场景和热闹气氛描写的淋漓尽致,声画并茂。

唐代寒食(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馈宴、饮粥、踏青、赏花、品茶、纸鸢(风筝)等等诗作400余首,笔者所述难免挂一漏万,取劣漏优。

其中,杜牧《清明》诗已成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汾酒标志,崔护《题都城南庄》还成就了一段千古良缘,韩翃《寒食》诗不仅成为绝世佳作,还闹出唐德宗“此韩翃非彼韩翃”的惜才笑话,沈佺期《岭表逢寒食》在岭外(今越南),怀念洛阳“帝乡”寒食节热闹情景等等佳作,鉴于篇幅,难以详述。

综上所述,从源于绵山的寒食(清明)节唐诗中,可以看到这个节日的民俗活动,比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的活动还多,所以笔者曾斗胆把这个节日称为“中国式的狂欢节!”

这并非故弄玄虚,早在开元十年王冷然《寒食》诗就概括说:“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

当然,由于笔者学养有限,抛砖引玉,难免舛误,敬请方家和读者指正,不胜感激!

作者简介

孟满喜,男,退休干部。介休市作协理事,汾河(知彼)散曲社顾问。爱好本土历史文化研究、散文写作,多次在省级刊物及各微信公众号发文。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