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开区“中国车谷”的转型与挑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7 09:28 3

摘要:武汉经开区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聚集地,承载着中国汽车产业辉煌记忆的热土,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接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深刻变化,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异军突起,传统燃油车市场逐渐萎缩,倒逼车谷加速变革,武汉经开区在这场变革中如何把握时代脉

武汉经开区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聚集地,承载着中国汽车产业辉煌记忆的热土,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接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深刻变化,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异军突起,传统燃油车市场逐渐萎缩,倒逼车谷加速变革,武汉经开区在这场变革中如何把握时代脉搏,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车谷”?

从“一辆车”到“一个产业集群”,再到“一座时代新城”,武汉经开区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中的生动缩影,镌刻着无数奋斗者的足迹与时代的烙印。

1991年,武汉经开区正式成立。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经开区以承接中法合资神龙汽车30万辆项目为起点,开启了艰难的创业征程。从平整土地、建设厂房,到引进生产设备、组建技术团队,一步步建立起基本的汽车生产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形成了以传统燃油车为核心的制造体系,为后续发展筑牢根基。

2003年随着东风汽车、神龙汽车等整车企业的入驻,汽车产业进入快速扩张阶段。以东风本田为例,产品线从单一车型扩展至涵盖轿车、SUV等多个系列。2012年上汽通用带来了整车厂,还建立了零部件供应商。此后法系、日系、美系、华系的整车企业,以及博世、康明斯等世界知名零部件厂商,在经开区共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直接跃升为“中国车谷”。武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武汉汽车产量达到142.64万辆,同比增长26.8%。

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后,武汉经开区汽车产业的发展韧性面着临严峻考验。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产新能源车企的快速崛起,曾经凭借合资车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经开区,如今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挑战。2021年,东风公司全面转型,向新能源与智能驾驶领域加快产业升级,与其他车企竞逐汽车市场新赛道。

2024年已集聚10家整车企业、14个整车工厂和12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新增7座新能源工厂,中国年度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此诞生。经开区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东风系(岚图、猛士)、小鹏系、吉利系(路特斯)三足鼎立的格局。实施“零部件产业发展”行动后,汽车零整比由0.39∶1提升到0.68∶1,形成了半径50公里的“两小时供应链圈”。

作为“中国车谷”,武汉经开区已经形成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生态,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产能超140万辆。经开区内聚集了岚图、猛士科技、东风乘用车等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还配套东软集团、南斗六星等软件服务商,构建起“整车+三电系统+智能网联”的完整产业链。

智能网联方面,车谷抓住“新基建”战略机遇,正积极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区。建成了全国最大5G车路协同示范区,测试道路超3400公里。建成106公里智能网联测试道路、十大场景测试区、四大实验室群和中部首条F2级别国际赛车道。形成了六项涉及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道路智能化等方面的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实现了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车辆与车辆之间的高效信息交互。

核心技术方面,已建成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入驻了亿咖通、东软集团等众多行业内的领军企业,集聚了200余家上下游企业,吸引了3万余名软件人才。在车规级芯片领域,芯擎科技自主研发的AD1000高阶自动驾驶7NM芯片,和东风汽车牵头研发的DF30车规级MCU芯片,填补了国内在芯片领域的空白,打破了国外芯片的长期垄断,降低了对进口芯片的依赖。

产业升级方面,经开区政府发布实施了“百万新能源汽车达产”“汽车零整比提升”“卡脖子技术突破”三项行动,制定了“零部件20条”“软件10条”等政策,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的产能,使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0%、占比增至21%。同时,积极布局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领域。武汉经开区未来院攻克了固态锂/钠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已形成全流程生产线,比预期缩短一半时间。

绿色转型是车谷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经开区出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助跑计划”关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全面加速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截至2024年,共创建了1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2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居武汉市前列。聚焦汽车轻量化、氢能、锂电池、集成电路、新型功能材料等关键领域建设了新材料产业园,打造全国新材料创新及应用策源地。

全球合作方面,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与地理位置优势,加速出海开拓全球市场。借助武汉港汉南港区和日益完善的国际物流网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经开港—太仓港”的开通,通过江海联运加上中欧班列“东风号”常态化开行,每月可稳定发运新能源汽车至欧洲腹地,并且“车谷造”汽车单车出口成本降低超千元。同时,注重构建产业生态,积极引进全球优质汽车产业资源,与本地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产业生态系统,向着“全球汽车产业创新策源地”的目标奋勇迈进。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崛起,传统燃油车市场逐渐萎缩,燃油车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经开区汽车产量从2017年最高峰的189.78万辆跌到2023年的121.4万辆,6年产量降幅达到36%。部分传统燃油车工厂面临着“关停并转”的巨大压力,生产线闲置、工人失业等问题接踵而至。部分零部件企业数字化转型滞后,不少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在生产过程中,仍然依赖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信息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此外,“整零协同”效率下降,虽然车谷“零整比”提升至1:0.68,但低于中部集群的1:0.8,相较于发达国家1:1.7以及长三角地区1:1.3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车谷在商业化落地方面的市场表现疲软。2024年,车谷自动驾驶订单数量较少,与北京亦庄相比,仅为其1/3。企业缺失跨区域数据共享机制,需投入额外成本满足多地监管要求。在数据收集、存储、传输、使用等环节缺乏明确的指导,导致企业在商业化推广过程中遭遇阻碍。此外,尽管2024年发布了《自动驾驶装备商业化试点管理办法》,但针对L4级自动驾驶的相关法规尚未完善,L4级仍未开放城市道路运营,企业需依赖封闭测试场验证。当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时,责任认定、保险理赔等问题也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智能驾驶领域成为人才争夺的主战场,激光雷达算法工程师年薪突破150万元,但全国合格从业者不足8000人,产品定义岗位的招聘标准已演变为“机械工程+认知心理学+数据科学”的复合要求。“三电”系统(电动机、动力电池、电控系统)研发呈现“冰火两重天”:动力电池材料专家需同时掌握量子化学计算与工程化经验,这类人才全球存量不足3000人;而传统电机工程师却面临35岁转型危机。

此外,武汉经开区在人才领域面临激烈区域竞争,形势严峻。从产业布局看,各地纷纷聚焦热门领域,如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趋同导致人才需求重叠。武汉经开区重点发展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吸引电池工艺工程师等人才,但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同类产业集群发展成熟,对人才吸引力更强,其完善产业链、丰富上下游配套企业,能提供更多职业发展机会,进而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

企业间协同合作深度不够,尽管有龙头企业带动,但部分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停留在简单的配套供应层面,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深度协同合作较少,尚未形成高效的产业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协同效率不高,虽然建立了多个创新平台,如车谷实验室等,但不同平台之间的功能定位和研究方向存在一定重叠,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科技资源分散,创新效率有待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不够精准,虽然有产教联合体等培养模式,但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与产业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脱节,导致部分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需要企业再进行大量的培训和磨合。

进一步落实《武汉市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战略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武汉经开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战略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内容,充分利用传统燃油车产业基础,支持整车企业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积极引导现有玻璃、轮胎、内饰等车身附件领域的龙头企业和智能网联与新能源车企合作,巩固现有供应链优势。

围绕军山新城、智能制造产业园、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等实施产业载体提升战略,吸引头部新势力车企和配套零部件企业落户,推动智能汽车软件和数字经济集聚发展,培育优化研发、设计、制造、测试、应用等全产业生态。

联合社会资本设立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区内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建设、产业化推广等。充分发挥500亿车谷产业发展母基金,30亿武汉经开产业投资基金和20亿长江车谷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和牵引作用,推动相关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项目落户发展。

对照《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城市智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开放道路范围,实现区域连通。丰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探索运行流程、管理机制和商业模式,形成“车谷”方案。高标准建设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吸引软件企业和车规级芯片、核心硬件创新研发企业入驻。开展大规模智能网联车辆示范应用,发展运营与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如推动东风悦享、萝卜运力(武汉)等企业扩大自动驾驶业务规模,丰富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助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申报。构建统一的城市级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监管与服务平台,融合多源数据,保障智能网联车辆安全、有序的商业推广应用。

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开展多样化引才活动。举办专项招聘会,像重庆沙坪坝区设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区招聘会,组织整车、零部件及智能系统研发等企业集中揽才。开展“千万英才兴车谷”等系列引才活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提前锁定优秀毕业生。发挥市场化引才主体作用,借助猎头公司、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挖掘国内外行业高端人才;利用驻外机构、海外引才引智科技工作站等,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发展。建立人才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此外,举办各类人才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提高人才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统筹考虑与周边区域的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带动“武襄十随”国家级汽车集群加快发展。统筹考虑车谷、光谷、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汽车产业协同一体发展,带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构建联合技术开发、产品协作配套的创新生态,促进5G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企业与整车企业合作。推动区内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如支持东风公司等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开展合作,共同开展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企业的信贷支持,开发适合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

武汉经开区的转型需从顶层设计破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产业链补链、区域协同和人才集聚重塑竞争力。借鉴合肥“科创+产业”融合经验,依托“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建设,可望在智能网联汽车的下半场实现“换道超车”,从“中国车谷”迈向“世界车谷”。

来源:财经进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