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或许大家还记得,之前刷屏的Manus也是选择率先登陆海外市场,本土用户“一码难求”,据说有200多万人在官网进行申请(是的,至今还没排上队)。
无人在意的角落,又一款中国AI产品在海外默默“杀疯了”。
这次是来自南京的HeyGem(注意看,不是HeyGen)。
在上线后的两周时间内,硅基智能开源的HeyGem.ai数字人项目就以4.2k GitHub星标席卷全球AI开发者社区。
截至发稿,HeyGem在GitHub上已经揽下5.3k星,成为继Manus之后的又一爆款产品。
或许大家还记得,之前刷屏的Manus也是选择率先登陆海外市场,本土用户“一码难求”,据说有200多万人在官网进行申请(是的,至今还没排上队)。
无独有偶,这次的HeyGem目前也暂时还没有国内下载的地址,需要自行下载安装包。
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AI产品又双叒叕先出海,而不是先内销?海外市场这么香吗?
01 中国AI产品,“墙外开花”
先来看看HeyGem究竟是何方神圣。
据介绍,这是硅基智能推出的一款AI数字人视频合成工具,专为Windows系统设计,仅需1秒视频或1张照片,就能在30秒内完成数字人形象和声音的克隆,60秒内生成4K超清视频。克隆后的数字人形象高度逼真,支持多种声音参数设置。
Data Bridge的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数字人市场规模约为216.8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数字人市场将增至4307.1亿美元,2024年至2031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5.30%。
面对这样的庞大市场,HeyGem可以说是给1人创业者和小规模创业团队提供了一种自主搭建数字人生产线的可能——从简单的克隆到4K超清输出,无需再向第三方支付昂贵的开发成本,这也是它备受瞩目的关键原因,连东京KOL也在力荐。
在HeyGem之前走红的、来自武汉的Manus,近期也好消息频频。
3月28日,Manus AI的移动APP版在美区苹果App Store上线,基础版(Starter)定价55美元/月,升级版(Pro)则定价279美元/月。
据公众号“硅星人Pro”独家报道,此前两周Manus核心团队至少有两人在硅谷与风险投资机构密集接洽,硅谷头部的主流基金中至少有三家已对Manus团队表示了明确的投资意向;而Manus团队可能并不会接受其中的所有投资邀约。
从Manus到HeyGem,其实都揭示了一个新趋势:中国AI产品不再遵循传统“本土验证海外复制”路径,而是直接以全球化架构切入海外市场,再通过技术势能反哺国内。
除此之外,在海外市场成功实现商业化和流量效应的AI产品还有Hailuo AI(MiniMax打造的海螺AI海外版)、AI视频编辑器Opusclip、AI会议转录Notta、数字人视频生成HeyGen、写作助手Hix.ai等。
“AI+游戏化虚拟社交”也正在成为热门赛道,talkie、character.ai、Mia等来自中国团队的产品先后入局。
有数据显示,2024年出海AI产品中,头部玩家月收入突破千万美元级,日本、东南亚、中东成为核心战场。
不过,我们今天暂且不讨论产品本身,而是聚焦“出海”这个不约而同的动作。
02 当出海成为必选项:怎么做、做什么
一位杭州的AI创业者告诉AI研究所:“国内太卷了。”
于是,出海正在为一种行业共识。不论这些AI产品后续是否“转内销”,至少需要“先出口”。
某出海团队算过一笔账:在国内争夺一个B端客户的平均签约成本大约需要30万元(研发、营销等),且大多数客户要求产品“开箱即用”,留给团队的迭代窗口期往往不足三个月。加上这两年,资本正在向大模型基础设施集中。从2023年开始,应用层创业公司的融资难陡然增加,大部分资金流向底层技术研发。
相比之下,无论是基础设施代差还是资本偏好,海外市场都展现出更多结构性机会。
比如,中国团队打造的日本成人学习平台UMU,瞄准企业内部培训的刚需,推出AI微课、AI分析学习过程与成果、AI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等服务,拿下华为、保时捷、松下等海内外头部客户,融资总额近5000万美金。
再比如主打日本市场的Notta,瞄准日本本土AI产品竞争相对偏弱、但需求量大的痛点,一路从日本打到日本海外。
到2024年8月,Notta的用户总数超过500万,有4000家企业正在使用;其收入结构中,25%来自于日本,20%来自于美国。
问题又来了,用什么姿势出海,才能更舒适地安全着陆?
当下的AI从业者们或许需要找到一种可复制的参考范本。
在前文所说“硅星人Pro”关于Manus的报道中,提到团队可能会在硅谷启动招聘和团队组建,并采取“HeyGen模式”。
资料显示,HeyGen是一家专注于AI 视频生成的公司,由前SnapChat工程师徐卓(Joshua Xu)在深圳创立。此前,HeyGen曾凭借让郭德纲用英语说相声、让泰勒·斯威夫特说流利中文的AI视频效果在海内外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
2024年6月,HeyGen在获得Benchmark领投,Conviction、Thrive Capital和Bond Capital等机构参投的6000万美元新一轮融资后,顺利将团队迁往洛杉矶,从业务到团队都完成了“出海”的闭环。
聚焦到打法本身,HeyGen的成功并非简单地将产品翻译成多国语言,而是从底层重构商业模式。
一是本地化团队,在硅谷直接启动招聘,组建当地的技术、运营团队以贴近市场。
HeyGen的中国主体诗云科技早在2020年就已经注册成立。成立初期的发展态势不温不火,也因此没有引起过多关注。2023年,诗云科技正式注销国内主体,并将总部迁移至美国,全面聚焦海外市场拓展。此后,其营收实现了显著增长,翻了十几倍,达到千万美元级别。
二是资本国际化,在融资动作中引入硅谷VC资源,从而强化品牌信任度与全球化能力。海外软件市场成熟度较高,选择出海也有利于像HeyGen这样的创业公司抬升估值。
从HeyGem的开源突袭,到Manus的资本合纵,我们或许不难发现这个时代的AI产品生存路径:全球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选项。
值得肯定的是,本土工程师的优势在于,我们成长于肥沃的互联网土壤,在场景积累和C端用户洞察方面更为敏锐、到位,以及愿意在产品打磨上付出更大的精力和时间成本。这一点,在英伟达、英特尔、AMD等头部企业对中国工程师的“偏爱”中早已得到佐证。
用东方思维解决AI落地难题,将是中国AI创业者改写这场游戏规则的决胜密码。
来源:AI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