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发生了一起惨烈的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在行驶中撞上隔离带水泥桩后爆燃,车上三名年轻女性不幸遇难。这起悲剧如同一记重锤,敲打着人们的心灵,也将智能驾驶的安全性问题再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发生了一起惨烈的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在行驶中撞上隔离带水泥桩后爆燃,车上三名年轻女性不幸遇难。这起悲剧如同一记重锤,敲打着人们的心灵,也将智能驾驶的安全性问题再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根据小米官方公布的数据,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导航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的时速行驶。当系统检测到前方施工路障后,发出减速提示并开始制动,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工驾驶模式。
然而,从接管到碰撞仅间隔1 - 3秒,最终车辆仍以约97km/h的时速撞上隔离带水泥桩,之后迅速爆燃 ,车门紧闭,路人破窗施救也无力回天。这起事故背后,是智能驾驶技术的局限性与人们对其过高期望之间的矛盾。
市场上所谓的智能驾驶,大多仍处于L2级辅助驾驶阶段,驾驶员必须全程掌控车辆。但车企在宣传时,却有意无意地模糊了智能驾驶与自动驾驶的概念,让消费者产生了误解。
雷军曾在直播中全程脱手演示NOA功能,“自动驾驶时代来了”的弹幕在屏幕上疯狂刷屏,可在晦涩难懂的说明书里,却用极小的字注明“需随时接管”。
营销话术里,“智能驾驶”被刻意模糊成“自动驾驶”, “一键安心”“妈妈放心”等感性宣传,让年轻用户尤其是女性,更容易被误导。据调研显示,70%的L2级用户误以为车辆可自主应对所有路况,甚至有人在高速行驶时睡觉、化妆。
小米SU7的NOA系统在检测到障碍物时,仅发出视觉和声音提示,并启动减速,却未主动执行紧急制动或强制变道,而是将控制权交还驾驶员。1 - 3秒的接管时间,对于驾驶员来说太过短暂,根本不足以应对如此紧急的状况。
而且事发路段因施工改道,路况复杂,系统的“风险提示”又未明确告知障碍物类型,驾驶员很可能误判为普通路障。系统在关键时刻的“甩锅”逻辑,让驾驶员成为了这场悲剧的直接承受者。
除了智能驾驶系统本身的问题,车辆的安全设计也存在漏洞。国标要求碰撞后车门自动解锁,但此次事故中,车辆起火后车门紧闭,需路人破窗施救。虽然小米官方未确认车门锁死原因,但无论是电子系统失效,还是机械结构变形,都暴露出在被动安全设计上的不足。
为了追求流线型外观或控制成本,车企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车辆在紧急情况下的可靠性。车辆碰撞后迅速爆燃,火势集中在车头。虽然小米SU7采用的磷酸铁锂电池,优于三元锂电池,但电池包位于车头且防护不足,正面碰撞就可能导致电芯受压破裂,引发热失控。
国家层面,应禁止“L2.999”等模糊表述,强制标注“辅助驾驶”字样,让消费者清晰地了解车辆的驾驶模式。同时,参照驾照考试,增设智驾操作科目,对驾驶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未通过者限制功能使用,提高驾驶员对智能驾驶系统的操作能力和风险意识。
车企营要有1/3篇幅提示风险,让消费者充分了解智能驾驶系统的局限性。优化人机交互系统,从简单的“嘀嘀声”升级为方向盘震动 + 语音警告,避免出现“1秒接管”的致命设计。加强车辆的安全设计,确保在碰撞、起火等极端情况下,车门能够正常打开。
用户自身也需要提高安全意识。要熟读车辆应急手册,了解车辆在紧急情况下的操作方法,比如电池断电方法、机械逃生装置的使用等。即便开启智驾,双手也不能离开方向盘,目光每隔5秒就要扫视路面,时刻保持对路况的关注,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小米SU7车祸的悲剧,不应该由那三位年轻的女孩独自承受,也不应该只是小米一家企业的危机,而应该成为整个智能驾驶行业的警钟。在技术与人性的天平上,生命的重量永远高于商业的喧嚣。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应是“零事故”,而非“零干预”。
来源:闲云野鹤彭国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