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精神丰碑:中国作协以雕塑铭刻文学新坐标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6 04:01 3

摘要:3月28日,中国作家协会在中国文学馆启动12位现代名作家雕塑建设项目,与已有的13位作家雕像共同构成新时代文学的精神坐标。这一举措被视作中国作协深化"守正创新"理念的实质性突破,既以艺术形式固化文学标杆,亦为当代作家群体树立价值标尺,引发社会各界对文学导向与时

3月28日,中国作家协会在中国文学馆启动12位现代名作家雕塑建设项目,与已有的13位作家雕像共同构成新时代文学的精神坐标。这一举措被视作中国作协深化"守正创新"理念的实质性突破,既以艺术形式固化文学标杆,亦为当代作家群体树立价值标尺,引发社会各界对文学导向与时代精神的深度思考。

一、以艺术凝固时代文脉:从文本到空间的创新实践

中国作协此次将雕塑艺术引入文学领域,开创了文学传播的立体化路径。不同于传统文本的单向传播,青铜铸造的作家形象以公共艺术形态介入城市文化空间,使文学精神从书页走向现实。此举与湖南作协"文学湖南·四季改稿"行动中培育新人的创新机制、山东作协"书刊联动"的融合模式形成呼应,共同构成新时代文学"破圈"传播的多元图景。

入选雕塑的作家群体,集中体现了"扎根人民、观照时代"的创作特质。其作品或聚焦乡村振兴的史诗变革(如《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代表作),或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脉络(如内蒙古作协推动的生态文学),与当前国家文化战略形成紧密咬合。这种具象化标杆的确立,不仅强化了《中国作协深化改革方案》中"增强凝聚力"的核心目标,更以可见可感的形式将"中国精神"具象为文化地标。

二、守正创新双轨并行:在传统与突破间校准价值尺度

在标杆遴选过程中,中国作协展现出鲜明的价值导向:

守文化传承之正:延续自鲁迅、茅盾等文学先驱的标杆传统,强调作品的思想深度与社会责任感。如湖北作协"长篇精品创作提升计划"要求作品"兼具文学性与人民性",与雕塑计划形成创作标准的内在统一。

创传播形态之新:突破纸质媒介限制,通过雕塑构建文学记忆载体。此举与江苏作协打造"世界文学之都"国际传播链、广西作协建设"东盟文学交流中心"等创新实践形成战略互补,共同拓展文学影响力的辐射维度。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际文坛享有盛誉的莫言未入选此次雕塑名单。这一选择既体现了对"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原则的坚守,也折射出作协在平衡国际影响力与本土价值导向时的审慎考量。正如2025年中国作协工作会议强调的"文学创作需与时代主旋律同频共振",雕塑名单的取舍实质上是对新时代文学评价体系的动态调适。

三、争议背后的深层逻辑:意识形态与文学价值的平衡术

尽管该举措获得广泛认同,但围绕莫言的讨论仍显微妙。这种争议性恰揭示了文学评价体系的多重张力:

1. 创作导向的再校准:在"增强文化自信"的总体要求下,入选作家需同时满足艺术价值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标准。如江苏作协推动的"重大主题创作工程",要求作品既具文学高度又服务于国家叙事。

2. 地域文化的战略平衡:12位作家涵盖东西部多地域文化特色,与"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中"构建多元文学版图"的目标相契合,避免文化话语权过度集中。

3. 代际传承的符号意义:雕塑群像包含老中青三代作家,暗合四川作协"文学薪火工程"中"建立创作梯队"的布局,彰显文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视野。

四、向高峰再出发:文学新生态的建构启示

此次雕塑计划只是中国作协改革棋局中的关键一着。未来文学事业的发展或将呈现三大趋势:

创作激励立体化:借鉴湖北"文学鄂军"品牌建设经验,将雕塑的象征价值转化为创作扶持基金、作家驻馆计划等实体机制。

传播形态数字化:参考四川作协"科技+文学"融合方案,开发雕塑AR导览、作家数字分身等新型文化产品。

评价体系动态化:建立类似湖南作协"四季改稿会"的弹性评估机制,使文学标杆既能彰显主流价值,又包容艺术探索的多样性。

正如矗立于文学馆前的青铜雕像,新时代中国文学正站在守正与创新的交汇点上。如何在筑牢意识形态根基的同时激发创作活力,在树立标杆的过程中避免价值固化,将是中国作协持续面临的命题。当艺术凝固的不仅是作家的面容,更是一个民族对精神高度的永恒追寻时,这场"为中国精神造型"的实践便超越了简单的纪念意义,真正成为丈量文化复兴进程的刻度尺。

来源:张家界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