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俞敏洪并非不懂图书推广。早在董宇辉走红前,他就以“老俞闲话”等形式推荐书籍,风格偏向深度解读,受众更多是传统阅读群体。而董宇辉的卖书方式截然不同——他不强调文学理论,而是用个人经历和情感共鸣打动观众。
毕淑敏的新书《昆仑约定》发布会阵容堪称豪华——梁晓声、施战军、俞敏洪助阵,李思思主持,线上线下同步推广。
然而结果令人意外:整场直播仅卖出600多本,最高在线人数不过7000余人。这个数字,放在董宇辉的直播间里,可能只是开场五分钟的热身数据。
这不是毕淑敏第一次出书,她的《红处方》《拯救乳房》等作品曾影响一代读者,甚至入选语文教材。但这一次,即便有俞敏洪站台,市场反应依然冷淡。
相比之下,董宇辉此前推荐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直播间卖出上百万册,成为现象级畅销书。同样的文化推广,不同的结果,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俞敏洪并非不懂图书推广。早在董宇辉走红前,他就以“老俞闲话”等形式推荐书籍,风格偏向深度解读,受众更多是传统阅读群体。而董宇辉的卖书方式截然不同——他不强调文学理论,而是用个人经历和情感共鸣打动观众。
比如在推荐《额尔古纳河右岸》时,他没有分析文本结构,而是讲述书中人物命运如何让他联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这种讲述方式更容易引发普通读者的共情,从而促成购买。
毕淑敏的《昆仑约定》发布会仍然沿袭传统模式:嘉宾致辞、作家访谈、主持人串场。这种形式在纸媒时代或许有效,但在短视频主导的传播环境下,显得节奏缓慢、互动不足。
观众更习惯短平快的内容,尤其是带有强烈情绪或故事性的推荐。董宇辉的成功恰恰在于他打破了“权威解读”的框架,用更贴近大众的语言推销书籍。
值得注意的是,俞敏洪和董宇辉的受众画像也有明显差异。俞敏洪的粉丝群体年龄偏大,更看重文化名人的背书;而董宇辉的观众以年轻群体为主,更在意内容是否“戳中”自己。当毕淑敏的新书面向市场时,它的潜在读者可能更多是董宇辉的受众,而非俞敏洪的传统粉丝。
这并不是说俞敏洪的推广方式过时了,而是市场细分更加明确。文化名人的光环依然有价值,但在直播卖书的战场上,情感共鸣和精准触达或许比权威推荐更有效。毕淑敏的书依然是好书,只是它的推广方式可能需要调整,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
说到底,卖书的方式变了,读者也在变。董宇辉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因为他恰好踩中了当下读者最在意的点——不是“这本书有多经典”,而是“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如果出版行业还想靠老办法卖新书,结果可能只会像这次发布会一样,叫好不叫座。
来源:小蔚观世界